專訪《國家寶藏》總導演于蕾:時代需要我們這類節目
記者 |申雋
由央視原創打造、內地熱播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於昨日在香港國際影視展舉辦節目專場推介會,正式拉開進軍海外序幕。節目製片人、總導演于蕾接受紫荊新媒體獨家專訪,透露正計劃在年底登場的第2季中加入香港和台灣的文博故事。
于蕾接受紫荊記者專訪。(攝影:李惟)
作為2017年內地最火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究竟火成甚麼樣?于蕾列出了一系列數據——覆蓋8億人次的播放、17億新浪微博主話題閱讀量、豆瓣網“2017年度最受關注大陸電視綜藝”TOP 1等,足見其一騎絕塵的影響力。除了國寶本身,節目最讓人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節目主持、“001號講解員”張國立的開場白:“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觀眾大都被這句彰顯民族文化自信的開場白給“燃”到了,而此話正正“暗藏玄機”——“《國家寶藏》確實是為年輕人打造的綜藝節目,”她說。
(來源:中央電視台《國家寶藏》節目截圖)
于蕾,曾任《非常6+1》,《梦想中国》等大型電視節目製作人,是央视春晚史上第一位女性總撰稿,有著豐富的電視節目編導經驗,然而要讓高冷的文博類節目贏得年輕觀眾的心,把民族歷史文化精髓傳承下去,于蕾用“孤注一擲”描述團隊的決心。節目策劃前後歷時兩年,既向國內外頂級專家學者討教,也向不少年輕人喜愛的網絡平台負責人取經,為之付出“百分之幾百的努力”,最終的效果不僅讓國寶“活”了起來,更“火”了起來,遠超節目組的預期。
《國家寶藏》之所以大獲成功,于蕾說,除了節目組要努力保證優質的內容及最好的視覺效果,節目本身能響應時代需求,也是走紅的重要原因之一,“當我們在經濟、科技領域似乎已有跟發達國家對話的資格時,大家似乎更希望停下來,審視自己——甚麼是屬於我們的?甚麼讓我們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甚麼讓我們與眾不同,受人由衷地尊敬呢?節目恰好出現在這時間點上,滿足了大家的期待。”
(來源:中央電視台《國家寶藏》節目截圖)
在推介會上,于蕾說:“各种釉彩大瓶、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這些文物名字都很長很拗口,但我們發現有小朋友粉絲,能把27件文物的名字完整地默寫出來。”作為節目總導演,于蕾最喜歡哪件國寶呢?
這個問題顯然考倒了她,“太難了!就像問我更喜歡我的手還是腳一樣,太難了!”幾經掙扎後,她回答:“既然今天在香港,那還是傾向於石鼓吧。”並透露了一個秘密:在故宮專家向節目組推薦石鼓之前,于蕾和團隊對其來歷一竅不通,“我們當時都傻了,互相使眼色問對方。”憶及此,她不禁哈哈大笑,並感慨道:“節目開始製作後,我們了解了石鼓背後一系列故事,原來它與那麼多名人有關聯,我們居然都不知道。”
《國家寶藏》內提及祚原石鼓非常感興趣石鼓背後的前世今生,探尋中華漢字文明之根。石鼓又稱陳倉石鼓,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大秦帝國的“東方紅”。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來源:中央電視台《國家寶藏》節目截圖)
石鼓非鼓,是十塊形似鼓的石頭,出土於唐朝貞觀年間,一時震驚朝野。上面記載著最古老的漢字,被稱作“石鼓文”。但奇怪的是,石鼓每逢戰亂必遭劫,最近的一次便是在抗戰年間,為防日寇掠走國寶,时任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建議南遷。石鼓一路輾轉,最終又回到北京故宮的“家”,而其他國寶則抵達台灣。這段蕩氣迴腸的歷史、中華兒女的同宗情誼、以及節目裡提及的梁家五代故宮人的今生故事,足以證明石鼓被選入《國家寶藏》確實當之無愧。于蕾說:“石鼓就像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宗牌位,雖不是一件實用器,但最大的意義,在於讓我們了解自己的血脈。”
此外,香港影帝梁家輝等眾多名人作為“國寶守護人”加盟,以舞台短劇方式演繹國寶前世傳奇,也成為該節目的一大亮點和創新。于蕾說,節目組是先選國寶、再為國寶選擇與之契合的國寶守護人。而石鼓守護人梁家輝,演繹司馬光和他父親的故事,恰好呼應節目“傳承”的主題,人、物、事均相得益彰,使守護華夏文明的理念更深入人心。
每件寶藏都擁有自己的明星“國寶守護人”,他們講述“大國重器”們的前世今生,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梁家輝、周冬雨、王凱、雷佳音、何炅、張國立、關曉彤等內地一線影視明星都參與到節目中。(攝影:李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節目第一季裡登場的27件國寶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因此也留下不少遺珠。于蕾說,在年底推出的第二季和之後的第三季中,保留“國寶+國寶守護人”模式之餘,會再加入全新的博物館、國寶及守護人故事,努力把節目製作得更完美。
《國家寶藏》追溯中華民族歷史淵源,于蕾說粉絲很期待台北故宮能加入《國家寶藏》的錄製,團隊也會給節目注入香港元素。在訪問的最後,她向我們獨家披露:“節目組將與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會面,進一步挖掘香港的文物故事,籌劃著把香港歷史傳奇也納入《國家寶藏》。”
記者 :申雋
攝影 :李惟
編輯:李惟 鄒李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