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派與外國勢力 暗通款曲意在補選
外國勢力在立法會補選前動作頻頻,不惜違反不干預他國內政與選舉的國際準則,反映這場補選絕不尋常。這4個補選議席不僅關係反對派的實力消長,更關係外國勢力在香港的部署,為此外國勢力才要“披掛上陣”,反對派也在全力鋪排,不斷炒作各種政治議題,令社會變得高度政治化,挑動更多市民出來投票。然而,反對派為議席與外國勢力暗通款曲,唯恐天下不亂,只會引起市民更大反感,最終必定輸得更慘。
(編者按:該文已在三月初登出,三月中的補選結果證明文章作者判斷正確,反對派輸得很慘。)
文|香港 卓偉
外國勢力正在大肆介入香港立會補選。圖為香港立法會綜合大樓(本刊記者 黎知明 攝)
這次立法會補選,一個最大特點在於外國勢力的介入較過往更加明火執仗:製造諾貝爾和平獎風波、通過其代言人到處抹黑潑污,甚至連“末代港督”彭定康也走出來說三道四。反對派也改變以往猶抱琵琶半遮臉的做法,開門揖盜,對外國勢力介入主動迎合,甚至明言要藉此向中央政府施壓云云。
炒作政治議題 令社會高度政治化
反對派過去的選舉策略都是兩道板斧:一是以所謂“鎅票”論攻擊其他立場相近的參選人,指責他們參選是“鎅票”,從而集中反對派票源。二是不斷挑動政治風波,炒作政治議題。反對派參選,並非是通過提出經濟民生政綱來爭取市民支持,相反是採取“負面選舉工程”,通過製造各種政治風波,炒熱政治氣氛,令社會變得高度政治化,藉此催谷市民出來投票。反對派近期也在多個議題不斷煽風點火,當中包括以下四條“戰線”:
其一是炒作律政司新任司長鄭若驊住宅僭建事件。雖然鄭若驊已就事件道歉並且作出善後,體現了負責任態度,但反對派卻揪住不放,除在立法會糾纏外,更發動所謂“倒鄭若驊”遊行。反對派認為狙擊鄭若驊,議題易聚焦,可充分體現反對派的“價值”,故不可輕易“放手”。然而,反對派的狙擊行動並未引起市民回響,遊行人數更加慘淡收場,反映反對派炒作僭建事件弄巧成拙,政治動機太明顯,反而令市民反感。
香港團體集會,反對被“DQ”的議員參加立法會補選
其二是炒作“一地兩檢”風波。高鐵“一地兩檢”已經完成“三步走”的前兩步,尤其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關於“一地兩檢”合作安排的決定,具有一錘定音的作用。然而,反對派繼續在立法會上以所謂“割地論”製造爭議,阻礙立法工作,此舉既是反對“一地兩檢”,更是挑戰全國人大常委會權威,並藉此炒熱政治對立氣氛。
以所謂“反DQ”“反威權”作選舉主題
其三是以所謂“反DQ”(“DQ”是disqualify的縮寫,意為取消資格)、“反威權”作為選舉主題。這次補選中,選舉主任果斷“DQ”了多名言行違反基本法的參選人,包括主張“自決論”的“香港眾志”周庭。本來,選舉主任依法把關,既是權力,亦是職責,有關人士的言論及所作所為公然違反基本法,“DQ”合情合理。反對派卻借題發揮,將事件上綱上線至所謂打壓選舉權之上,借此大打悲情牌,刺激市民出來投票。
其四是借“雙學三丑”等人的判決大造文章。黃之鋒、周永康及羅冠聰衝擊政府總部案,早前被香港高院上訴庭判處3人即時入獄,有關判決卻被反對派肆意政治化,外國政客甚至公開評論案件,向法庭施壓。終審法院最終判定3人上訴得直,即時獲釋,引發社會強烈爭議。雖然案件有了終審判決,但反對派仍然繼續炒作官司,指政府打壓抗爭者,並以此作為補選的一大主題。
反對派在四條“戰線”上的炒作,更得到外國勢力的積極介入和干預。在補選開始之時,“末代港督”彭定康就與英國自由民主黨前黨魁阿什當,在英國首相文翠珊(內地譯特雷莎)訪華前夕,聯署致函要求她向香港人作出一些保證,宣示英國與中國關係的發展儘管重要,但英國不會就此犧牲對香港的責任作為代價云云。當時反對派正大肆炒作選舉主任對不合資格的參選者進行“DQ”,彭定康赤裸裸插手香港事務,干預他國內政,明顯是為反對派打氣。
其後,隨著“雙學三丑”的官司開始審訊,周庭亦因主張“自決論”被“DQ”。12名美國國會議員隨即十分荒謬滑稽地去信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提名黃之鋒、羅冠聰和周永康角逐本年度諾貝爾和平獎,聲稱要“褒揚”“佔中”行動。此種毫無掩飾地為達私利而操弄諾貝爾和平獎,已經讓全世界看到西方政客的醜惡嘴臉,根本不顧及任何尊嚴德義,恣意把“諾獎”變成西方勢力干預別國內政的政治工具。這次美國議員提名“三丑”,一方面是為3人向香港的法庭施壓,另一方面也是針對香港的補選而來,呼應反對派的補選主題。
外國勢力正在大肆介入
“香港眾志”已經一鋪清袋,外國勢力扶植多年,投資了大量資源,隨時血本無歸,外國勢力通過給“三丑”戴上和平獎的光環,就是要他們繼續發揮餘熱,作為反對派的“精神領袖”,並且在這次補選中發揮他們的“影響力”。
西方勢力不但利用和平獎干預港事,更利用其代言人陳方安生出來指手劃腳。被港人稱為“港英餘孽”的陳方安生在補選期間已經不斷指責法庭對“雙學三丑”的判決,之後又如馬戲團小丑般“風塵僕僕”赴美“唱衰香港”,在美國亞洲協會紐約總部發表演講時,更擺明車馬“邀請”美國介入港事,直言:“希望他(特朗普)在中國人權問題上,持更堅決及熱心態度,並展示一點對香港所發生事情的興趣。”同一時間,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又“巧合”地頒予她“奧康納正義獎”(O’Connor Justice Prize),讓她繼續可以在國際媒體說三道四,配合反對派的選舉工程。
這一連串的行動不是偶然,而是劍指中央,藉此挑起香港社會對中央的不滿。外國勢力公然介入香港選舉,與反對派一唱一和,說明這次補選絕不簡單,不單是議席之爭,更是外國勢力的一次大舉出擊。
反對派開門揖盜,對外國勢力介入主動迎合。圖為西方勢力代言人陳方安生與“末代港督”彭定康(圖:大公報)
香港一直是外國勢力牽制中國的重要橋頭堡。美國國防部前顧問白邦瑞曾在電視訪問中公開承認,美國政府通過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提供過數以百萬美元計的資金,協助香港推動“民主”。所不同的是,過去外國勢力主要是依靠其代言人煽風點火,但隨著中央重錘出擊,重創“港獨派”“自決派”,並且在香港政治上劃規矩、立底線,令外國勢力的代言人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也失去民心,鼓吹“民主自決”的“香港眾志”更面臨泡沫化局面。為此,外國勢力便只有直接插手,為反對派鼓與呼。香港選舉是中國內政,不容外國干預,反對派不但屢屢挑動政治風波,更開門揖盜,勾連外國勢力介入,只會遭到市民唾棄,在補選中付出代價。
(作者係香港資深媒體人)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3月號
編輯: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