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之要:骨正經通氣血暢

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及規律,讓越來越多人的問題出現在了「骨頭」上,頸椎病、脊柱側彎、腰肌勞損等等,已經成了人們再熟悉不過的病症。「正骨」到底是中醫瑰寶還是江湖之術?其治療原理是什麼?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中醫正骨之道。

文 ◎ 本刊記者 Iris

正骨是中醫「外治」的思想產物

外治之法在我國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外治之法肇始於《內經》,完善於《理瀹駢文》一書,且歷代醫家均有闡述。《內經》有用桂心漬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塗風中血脈之說,實為外治法之源。《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也記載了許多外治手法。清代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認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並強調「外治必如內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陰陽識臟腑也」,也就是說治病養生不單是用藥,而是順氣,一是打通氣脈,氣順則血行;二是氣血順暢,才能恢復人體各個器官的應有功能。

正骨秉承傳統中醫外治法的特點,疏通人體經絡,啟動氣血能量,使真元之氣暢通無阻的周流全身。

正骨之要:骨正經通氣血暢

骨正經通氣血暢

有著豐富正骨經驗的鄧耀華老師對於正骨之道有著深入研究和理解,他認為,正骨之要在於「骨正經通氣血暢」。損傷、勞損,無論外損皮肉筋骨之形體,或內傷臟腑經絡,都必然引起氣血的變化。氣滯必血瘀,氣血阻滯不通,外使關節不利,內致血脈閉塞,氣無所行,而傷臟腑。氣血失衡致臟腑不和,臟腑不和又致氣閉、氣逆、氣滯、氣虛、氣脫。氣血與經絡臟腑互相影響,內損外傷互為因果。

氣血與人體的一切生理、病理變化均有密切的關係。《素問․ 調經論》云:「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氣能行血,氣虛則推動無力而致血瘀。鄧耀華稱,慢性勞損或久臥都會傷氣致氣虛推動無力而血行不暢。

人是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人體一系列複雜的生理活動,需要氣機的升降出入,血液流而復始,氣血在運動中保持動態平衡,才能使臟腑筋骨各司其職。氣血運行失常,則會影響臟腑筋骨之協調平衡,導致損傷、退行性病變等產生。鄧耀華指,將氣血調至平衡是正骨的關鍵環節。「損傷首傷氣血,氣血失衡必然影響經絡臟腑,通過調暢氣血,使氣血由失衡轉向新的平衡,保證臟腑筋骨源源不斷地得到氣血的滋養,從而使機體恢復氣血平衡,則傷病自癒。」

正骨之要:骨正經通氣血暢

運氣扶正 經絡暢通

鄧耀華介紹,「運氣扶正」是通過調理師將內氣運於手指端,然後按壓在患者穴位上不動,利用內功生力行氣,直達穴位,患者可深感穴位處有溫熱感往體內傳導,從而起到透表達裡、疏通經絡的作用。「當用手法按壓經絡穴位時,患者便會產生酸脹麻熱等感覺,即是引經絡暢通,獲得『經氣』,疼痛、損傷部位的症狀就可減輕或消失。」《黃帝外經》云:「陽氣從陰出於經脈之外;陰氣從陽入於經脈之中,始得氣血貫通而五臟六腑無不周遍也」。

他續稱,通過運氣扶正,刺激人體的特定穴位,可溫通氣血,激發人的經絡之氣,使體內氣血充足,借著熱力推動氣血在全身運行,鬆筋解鎖,使神經、組織復甦,從而理順全身的氣結、筋結,減輕壓迫,達到通經活絡、調整人的機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正骨之要:骨正經通氣血暢

正骨作為我國傳統治療慢性筋骨病損的療法,其活血化瘀、通達經絡的效果也被人們所肯定。鄧耀華稱,通過正骨對經絡調理,可以使身體中的缺失與不足快速地調整,也可較快地補充氣血,同時迅速打通阻滯,達到疏通經絡的效果。例如,現代很多辦公室白領因為長期伏案看電腦,頸椎始終處於一個姿勢,造成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這類頸椎病除了頭痛頭暈的主症外,還會出現頸部向某一方向轉動或勞累後症狀加重的表現。對頸椎病患者進行正骨治療,可以放鬆頸肩部肌肉,加快局部血流,也有利於通經活絡,解除神經壓迫,可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緩解肌肉緊張,恢復頸椎活動。正骨之要:骨正經通氣血暢

知識拓展 ·先天之「炁」與後天之「氣」

採訪中,鄧耀華老師指出,在道教醫學概念中,「炁」是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同時也具有生理機能的含義。「炁」是指人體內的炁;「氣」是指人體外所有的氣,雖然人在呼吸時吸入大量的氣,但是,吸入的這個「氣」,必須混合人體內部的這個「炁」,外部的「氣」對人體才起作用,起主導作用的是這個「炁」,而這個「炁」為五穀之精微,所謂「炁聚則生,炁散則亡」。「炁」指的是先天之氣,而「氣」指的是後天之氣。


編輯鄒李蕾

本文發表於《紫荊養生》雜誌2018年春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