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踐行環保 打造宜居香港 ──專訪香港特區環境局局長黃錦星

由於經濟及人口增長造成的環境問題近年愈加突出,在全球範圍內受到廣泛關注。香港特區政府多年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對環保問題不遺餘力,以科學的方法和積極務實的態度,就各環保領域推出了行動藍圖,積極協調各方,致力改善空氣質素、妥善管理廢物、推廣都市節能、保育生物多樣性及應對氣候變化等,努力將香港打造成為更環保、更宜居的城市。特區政府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日前向本刊記者介紹了香港環境保護的先進經驗和已取得的成績。

文|本刊記者 王昊陳嘉鴻

黃錦星(本刊記者 陳嘉鴻 攝)


規管船舶用油亞洲立法首城

記者:防止空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是環境保護最基礎的工作之一。特區政府在提升空氣質量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績?

黃錦星:在提升空氣質量方面,上一屆特區政府推出了《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13-2020》,當中制定了改善空氣質量的目標、路線圖及時間表。環境局一直以“科學為本”的態度,了解每一種主要污染物的根源,並有針對性地治理。制定政策時也儘量保持高透明度,邀請社會各方協作,所以這份藍圖亦有學者、商界及醫療衛生界等人士參與,共同支持制定相關政策。環境局亦持續執行這份藍圖,過去幾年,香港的主要空氣污染物減少了約30%。

香港的空氣污染物主要來自於船舶、汽車、發電廠和跨境空氣污染等。香港的航運業全球領先,各類船舶頻繁往來於香港、珠三角乃至世界各地,帶來的污染物也隨之增多。船舶排放的污染物在香港整體空氣污染物排放量中佔約六成,是香港最主要的空氣污染源。

為有效應對船舶帶來的空氣污染,香港於2015年推出《空氣污染管制﹙遠洋船隻﹚﹙停泊期間所用燃料﹚規例》,規定船舶靠泊香港時必須按規定使用清潔燃油,這也令香港成為亞洲首個立法作出相關規定的港口城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首份施政報告中也指出,支持船舶科技發展,鼓勵綠色環保技術應用在船舶上。所以,如果創新又環保的船舶科技能夠得以應用,不但能裨益香港,更能裨益整個區域。

務實踐行環保 打造宜居香港 ──專訪香港特區環境局局長黃錦星

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是香港最主要的空氣污染源,特區政府已採取多種手段改善船舶污染物排放


在汽車和發電廠的污染方面,特區政府也花了不小的精力應對。比如推出淘汰舊貨車計劃,淘汰歐盟四期以前柴油商業車輛,計劃至2019年淘汰8萬多輛老舊的柴油商業車輛。截至目前,已淘汰約七成,主要路邊污染物也減少了約三成。

加強粵港合作 應對跨境污染

記者:在環境治理跨境合作方面,環境局有哪些措施?

黃錦星:對香港造成影響的跨境污染,最主要還是空氣污染。因為空气是流通的,珠三角的工廠和車船大量排放的空气污染物會影響到香港。所以目前特區政府已經推出了名為“清潔生產夥伴計劃”的項目,由特區政府出資,資助廣東省內部分港資工廠改善設備和技術,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等。一旦問題得到改善,相關技術也能夠讓其他工廠借鑒和轉移。最終目的是整體改善珠三角工廠污染物排放問題,令廣東省和香港均能受益。

在改善船舶空氣污染物排放方面,香港也長期致力加強與廣東省的合作。2016年底,特區政府環境局與交通運輸部海事局簽署了《內地與香港船舶大氣污染防治合作協議》,加強雙方在控制船舶大氣污染方面的區域合作。2017年年底,又與深圳方面簽署《深港船舶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室合作協議》,整合了兩地多領域的政府、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資源,共同推動區內船舶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發展和科研合作,為香港以至珠三角的空氣質量改善貢獻力量。2018年將重點落實“船舶大氣排放控制區”的相關立法工作,有望於2019年1月1日生效。

記者:香港人均垃圾製造量多年來居高不下,垃圾處理問題迫在眉睫,政府會如何應對?

黃錦星:約20年前,台北、香港、首爾等亞洲發達城市的人均廢物棄置量相對接近。然而到今天,台北和首爾的人均廢物棄置量都呈現下降的趨勢,但香港卻依然維持不變。所以我們借鑒了這些地區的先進經驗,制定了《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希望能夠在約10年間,將香港人均廢物棄置量減少四成。

這份藍圖的執行,可以說是多管齊下,當中有幾個重點值得關注。首先是廢物按量收費,即垃圾棄置量高的人就要多付錢,預計最快2019年底正式實施。同時加強源頭減廢如“惜食香港”運動的推進,深化珍惜資源如減少廚餘的宣傳。第二是2018年將落成廢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及回收設施,回收來的廢舊電器,如果尚能修理,就轉贈給基層市民,否則就進行拆解,然後分門別類處理。第三是推出生產者責任計劃,落實“污染者自付”原則和“環保責任”的理念。生產者責任計劃要求製造商、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須分擔回收、循環再造、處理和棄置廢棄產品的責任,以期避免和減少有關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第四是支持一般回收,特區政府目前已經成立了一個10億港元的回收基金,可以支持本地回收,同時亦增設社區回收站“綠在區區”等,以及加強乾淨回收的公眾教育及宣傳。最後就是建設大型設施,比如“T.PARK”污泥焚燒設施,它可以將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變成燃料,既可以轉廢為能發電,也能有效節省堆填區的空間。

多管齊下 保育濕地

記者:香港擁有多種濕地環境,生態及生物種類豐富,濕地保護更是成效顯著。關於濕地保護,目前取得了哪些成績?又面臨哪些問題?

黃錦星:環境局在2016年公布了香港第一份五年的城市級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該計劃不單針對保護濕地,而是對各類重要物種,以及不同的生態環境,都進行更全面保育。比如米鋪自然保護區及后海灣濕地被稱作候鳥天堂,每年有大量候鳥來此過冬。然而自然保育區附近有很多魚塘,候鳥來此必然會吃魚,這就給魚塘經營者造成了損失。近年開始,特區政府動用環保基金,補償經營者的經濟損失,令兩者達到平衡。

香港不少濕地屬私人產權,加上香港住屋需求量急劇加大造成的土地壓力,對香港的濕地保育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特區政府主要從維持濕地面積、提升現有濕地質量兩方面保護濕地。具體有如下措施:第一,維持及增加郊野公園的面積,比如一些產權屬於政府的地區有良好的生態和生物多樣性,這些地區不會用作發展地產,而是加大力度保育。

務實踐行環保 打造宜居香港 ──專訪香港特區環境局局長黃錦星

香港在濕地保育方面近年成效卓著。圖為香港濕地公園


第二,以創新個案推進非原址換地,用其他土地與私人置換有極高生態價值的濕地。比如大埔沙羅洞,地處高地,生態價值極高。但因為當中約半土地屬於私人擁有,缺乏保護和管理,已經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特區政府早前提出用非原址換地方式,用已修復的舊堆填區土地,與土地所有人交換沙羅洞的土地,雙方亦已達成交換意向,相關細節正在協商中。

第三,復育有價值濕地,促進城鄉共生,保護生物多樣性。荔枝窩是一個擁有約數百年歷史的客家圍村,濕地保育面對挑戰;加上地處世界地質公園範圍內,有很高的生態旅遊價值。我們希望能夠復育這個近年人煙稀少的村落,透過復耕、復修及其他復興項目,促進城鄉共生,保護生物多樣性。所以特區政府近期也與學者和非政府組織開展相關合作。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也提出成立“鄉郊保育辦事處”,將更好地協調相關政策,加強各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

政府身體力行 帶頭節電減排

記者:氣候變化對於環境的影響近年愈發明顯,在全球範圍內受到高度重視。香港有哪些具體措施應對氣候變化?

黃錦星:香港社會工業佔比較小,商用建築和住宅用電等在香港的總碳排放量中佔了約三分之二,其中空調佔的比例最大。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香港以省電、減碳為重中之重,就此也推出了香港首份《香港都市節能藍圖2015-2025+》。

與此同時,環境局也制定了“4T行動”,包括“Target(目標)”,“Timeline(時間表)”,“Transparency(透明度)”和“Together(協作)”,這是特區政府希望與全社會一同推動的計劃。比如政府訂立了未來五年全部政府建築物總目標省電5%。事實上,特區政府的用電約一半是在政府建築內,另約一半在公共設施上面,所以還要跟相關部門一起訂立進一步目標。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政府在過去兩個五年計劃中已經節省了14%的建築物總耗電,屬於超額完成,而2015年至2020年的目標則是再減5%。下一步是跟香港的大型發展商等共同商討深化及擴大“4T”的做法,並希望再推廣至中小企及其他機構,以達至全民省電。

記者:香港擁有一流的科技研發能力,發展創新科技也受特區政府大力提倡。香港的環保科技近年來取得了哪些成果?

黃錦星:綠色建築是香港環保科技的一大特點。香港在綠色建築方面的研究根基深厚,是全亞洲第一個城市建立了綠色建築評估系統。此外,香港的一些廢物管理設施,比如“T.PARK”污泥焚燒設施等,其設計和技術也都比較先進。未來,還會有多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簡稱“廚餘廠”相繼落成。因為香港農業比例較低,廚餘化肥及飼餵家禽牲畜並非本地廚餘出路。所以就考慮將這些廚餘通過 “廚餘廠”轉廢為能,首個“廚餘廠”會在2018年上半年落成,這些都可以說是香港環保科技發展有代表性的成果。

兩地環保合作 大灣區啟新機

記者:粵港澳大灣區會否為香港與內地環保合作帶來新機遇?

黃錦星:過去幾年,兩地的環保合作越來越緊密,不但共同改善珠三角的空氣質量,一起推動清潔生產合作,亦有加強兩地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還有包括生態保育、保護海洋環境等方面的合作。未來,兩地環保方面的合作還要進一步加強,簡單而言,在空氣質量、回收物料、自然保育,乃至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都是粵港澳大灣區能夠帶來的合作新機遇。

另外,香港在高度城市化的環境中不斷推出新的環保設施,並善用機遇做到國際標準的設計建造及管理運作,這些做法可以說是對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乃至“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都有一定參考價值。

記者:香港有哪些環保的經驗可以與內地分享?

黃錦星:就環境保護來說,兩地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互相借鑒、學習。推行環保,不僅需要政府以科學的方法制定政策,更需要業界和市民清楚了解、理解,一同合作才能成功。環境局近年針對空氣污染、廢物資源管理、能源、自然保育及氣候變化等方面,先後推出多份藍圖,向社會公開政策方向、目標及時間表,這種做法值得內地參考。

務實踐行環保 打造宜居香港 ──專訪香港特區環境局局長黃錦星

環境局近年針對空气污染、废物资源管理、能源、自然保育及應對气候变化等方面,先後推出多份藍圖,向社會公開政策方向、目標及時間表。圖為部分藍圖(本刊記者 陳嘉鴻 攝)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在廢物管理方面投入的精力愈來愈多,比如建造轉廢為能設施,或者回收廠等。不過,減少廢物的關鍵是要改變人的習慣,所以環境局近年也大力推廣減廢的文化,還推出了“大嘥鬼”卡通形象,嘗試以活潑、非說教式的手法宣傳環保,將環保理念與生活相結合。這些經驗或許能對內地其他城市起到參考的作用。

記者:在環保問題上特區政府未來有什麼規劃?

黃錦星:特區政府一直比較務實地看待環保,目前五套藍圖都是覆蓋面比較廣的環保願景,我們希望都能夠按藍圖內的時間表逐一落實。同時在落實藍圖的同時,亦會不時思考、總結,結合周邊的環境和創新的想法對藍圖進行優化。務實踐行環保 打造宜居香港 ──專訪香港特區環境局局長黃錦星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3月號

編輯: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