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總工蘇權科:中國超級跨海工程技術世界領先

記者|莊蕾

3月15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第三場“委員通道”採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李彥宏、蘇權科、鄧中翰等多個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接受媒體採訪。

蘇權科在“委員通道”回答記者提問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港珠澳大橋的建成表明,中國在超級跨海工程技術裝備和管理等多個領域進入世界領先行列。上百家單位,上千名科技人員,先後開展了300多項科技研究,創新了海上裝配化橋樑、人工島、超長沉管隧道的工程理論和核心技術,建立了工業化建造體系。 “形象地說就是把橋樑和隧道都在工廠裡製造好,用大型設備運到現場,在海上拼裝,在海底對接,鑄就高品質的大型跨海通道。”蘇權科說。

蘇權科指出,港珠澳大橋取得了兩方面的重大成果,一是跨海橋島集成工程的核心技術與標準體系,這些成果可以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打下基礎。二是首次由粵港澳合作共建重大工程,創立了三地協同決策、協調發展和協商解決爭端的管理機制,這些成果在合作共建項目領域有更大價值。

“下一步還要開展三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用好這座橋。”蘇權科介紹說,由於跨境車輛交通限制等問題,老百姓擔心大橋的使用效率。針對這些問題,目前已經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協調、論證,獲得了基本的解決方案,還在積極爭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落地。比如進一步放寬跨境通行政策,增強互信聯動機制,實現人車物“能上橋、願上橋”的良好局面。

港珠澳大橋總工蘇權科:中國超級跨海工程技術世界領先

3月15日上午,蘇權科(左一)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委員通道”上接受記者採訪

“第二是維護管理好這座橋。”蘇權科表示,在世界範圍超長跨海大橋的運營維護面臨許多難題,未來將在國家科技部和交通部的支持下,研究開發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管理平台和裝備,為跨海通道的運營維護開創新格局。

“第三是總結推廣好創新成果。”蘇權科稱,港珠澳大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先導工程和試驗田,在歷時十四年的前期工作和建設工作中,創新發展了粵港澳共建共管模式,鍛煉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希望能夠借鑒這種“一國兩制”下三地合作的基本經驗,推動大灣區前期規劃設計和重大決策工作。


記者:莊蕾

編輯:莫潔瑩

港珠澳大橋總工蘇權科:中國超級跨海工程技術世界領先
關注紫荊
覺得還不錯,請按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