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禧:提升香港年輕人素養 培育家國情懷
“開放式”和“鼓勵式”教育走過了頭,漸漸混淆了是非和道德的界線,養成拒不認錯的固執;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言論,甚至使人埋沒基本的人性和良知。可以說,這些少數年輕人的出現,是與香港的土壤和氣候有著密切的關係;社會上成年人的榜樣和示範作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不足,制度和風氣的鼓勵,都是因素之一。
早前在網媒“港人講地”的專訪中,陳卓禧校長指,人性、道德、良知,教育工作者必須堅守!若為了達成某種目標而不擇手段、最後會培育出“怪獸”吞噬我們的社會,希望所有成年人注意自己言行(資料圖片)
文|港專學院及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校長 陳卓禧
狗年新春正月之際,迎來了全國新一屆人大和政協兩會,真是喜氣洋洋!對我這位政協新兵來說,更是別具意義。
就在春節來臨前夕,習近平主席給香港“少年警訊”成員回信,勉勵香港青少年多觀察,多了解,早日成才,服務香港,報效國家;加上他在辦公室擺放的與“少年警訊”成員在香港的合照,體現了習主席對香港新一代的重視和期望。
去年底我與少數在畢業典禮上不尊重國歌的港專畢業生的對話,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回顧和反思這次事件,提醒了我們在教育青少年上的重大挑戰——如何創造一個有利新一代健康成長的環境。這是一項需要全社會一起努力的重要工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還有“孟母三遷”的故事,都告訴我們社會環境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我們一些年輕父母,對自己子女在香港成長和受教育感到憂心,甚至有些考慮以移民來解決,不少市民對現狀的不滿和無奈,由此可見一斑。
近年少數青年學生在校園的激進行為,是我們培育工作上的盲點的一個縮影,也是過去多年社會氣氛所形成的結果。在這少數年輕人身上,我們看到很強烈的不滿,甚至仇恨心理,他們對問題的解決之道,是採取負面的態度和暴力的方式。當這些態度和行為被社會批評的時候,一方面他們以各種理由甚至是說謊來為自己所做的事情開脫,另一方面又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不滿和疏離感;懲罰,在這樣的背景下,使個別人在泥淖中越陷越深。
客觀來看,年輕人出現這些情況,是缺乏了一些基本素養所致。年輕人本質上有敏銳的感覺,沒有太多的經歷和包袱,所以有熱情和衝動,甚至不太理會後果。但是,這批少數年輕人,同時缺乏了分析問題的多元角度和方法,缺乏了嚴謹思維和求真求實的訓練,因此,本質上的求知欲被遮蓋了,甚至抗拒接受新事物和新思維;“開放式”和“鼓勵式”教育走過了頭,漸漸混淆了是非和道德的界線,養成拒不認錯的固執;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言論,甚至使人埋沒基本的人性和良知。可以說,這些少數年輕人的出現,是與香港的土壤和氣候有著密切的關係;社會上成年人的榜樣和示範作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不足,制度和風氣的鼓勵,都是因素之一。
雖然這些少數激進行為令人不安,也有可能蔓延,但目前絕大部分的香港青少年都是積極正面的,近期的主流民情民意,以及有關部門維護法治的做法,都對社會氣氛帶來正面的影響。在教育界和社會大眾的齊心合作之下,我們可以重新為香港新一代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當然,香港不可能出現一個無毒害的真空環境,但我們可以利用國家日益強大和進步的大環境,鞏固和加強絕大部分青少年的積極正面態度,將毒素改變成疫苗。
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在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新春茶話會上,期望我們按照習主席所說,在特區和內地發揮“雙重積極作用”,帶頭關心青年,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為他們成長創造良好條件,使愛國愛港傳統薪火相傳,使“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我作為新任政協委員,深覺責任重大,在履職期間,必定全力以赴,特別是從提升香港年輕人的基本素養入手,培育家國情懷,增強國家主人感和國家意識,為社會、為國家的進步而作出貢獻。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3月號
編輯:鄒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