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代表委員期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出台

記者|馮琳

3月9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施榮懷、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友嘉、全國政協委員魏明德在“兩會”駐地接受記者聯合採訪,各自分享了就香港如何參與大灣區建設等議題的觀點和建議。

左起至右為魏明德委員、黃友嘉代表、施榮懷委員(馮琳 攝)

施榮懷:大灣區是香港融入國家的重要通道

施榮懷委員首先介紹道,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融入國家的重要通道。 “一帶一路”倡議前景廣闊,但多是大型基建項目,對香港來說、尤其是香港的普羅大眾想參與進來不太容易。相比之下,大灣區在地理、語言、文化等各方面都與香港更接近,對香港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大有幫助,而且每位港人都有機會可以參與其中。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打造自由貿易港。對此,施榮懷表示,香港要真正認識到大灣區機遇的重要性,不要認為香港融入國家大局遙不可及。過去香港對於前海開發、深港合作有抗拒,害怕深圳替代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而深圳的現在GDP已經超過香港了。可以看到,目前廣東省樂與港澳加強合作,香港也應該積極回應。

施榮懷稱,大灣區是國家給港澳的機遇,而國家的發展也需要港澳。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香港為祖國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家未來一系列的發展規劃裡,包括雄安新區的建設,香港都可以提供專業服務和經驗。

“在當今世界發展大潮中,’共享’是很重要的元素。不光是香港和澳門,包括廣東的九個城市在內,大家都要學會’共享’優勢,促大灣區發展。”施榮懷說。

黃友嘉:大灣區有助香港突破發展瓶頸

黃友嘉代表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好的,整個區域的發展有基礎、有規模、有深度。首先,大灣區整體產業結構完整、先進,包括有國際金融、先進服務業、創客企業和高端製造。其次,大灣區會對香港特別有幫助,不光是給港人、尤其給香港年輕人帶來更多機會,也能幫助香港突破經濟發展的瓶頸。

香港目前面臨的兩大發展瓶頸,一是土地和住房,二是勞動力不足。黃友嘉認為,這些不光是經濟問題,也是民生問題,所以更加需要尋找突破。

黃友嘉表示,大灣區可以打通區域內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現在應著力加快通關便利化和擴大口岸容量,才能提高融合效率。另外,他建議完善大灣區內的稅務安排和生活配套,這樣不僅能夠方便港人在內地生活就業,同時還可以把香港先進的管理和服務經驗帶入內地。

魏明德:期待大灣區發展規劃出台

魏明德委員稱,隨著“一帶一路”的全面鋪開,東南亞國家有許多企業在香港尋求合作和融資。比如孟加拉國和印度尼西亞的電力和鋼鐵業正亟待發展,中國目前的技術和資金都可以進入。在這些國家建設工業園區,可以從鋼鐵開始,打造家電、物流產業“一條龍”,並且模式還可複制。

魏明德進一步指出,在這一過程中,香港可以擔當牽頭和推廣的角色。香港與東盟國家合作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在這方面享有天然優勢,不抓緊融入就會錯過大好機會。

魏明德又表示,看香港經濟發展不能只看香港本地,還要看區域經濟形勢。期待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出台,希望中央能做牽頭人,引領和支持粵港澳協同發展。


編輯:鄒李蕾

港區代表委員期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出台
關注紫荊
覺得還不錯,請按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