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思:四十不惑 ——改革開放40年的國家與香港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創造了很多奇跡,在國際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的影響力和執行力也取得長足進步。如今,中國的發展已經和全球緊密聯繫在一起,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有能力肩負更多的責任,作為國家一部分的香港,更應積極參與其中。在“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香港可投入更多智慧及資源,與周邊城市及地區發揮更好的協同效益,為國家及人民尋求更大幸福。
文|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 陳智思
改革開放創造奇跡
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當年若有人可以像時下的電視劇故事般穿越時空,來到今天肩摩踵接的北京王府井、或摩天大廈林立的上海陸家嘴、又或規劃得井然有序的廣州珠江新城、以及有亞洲硅谷之稱的深圳南山,必定會目瞪口呆,難以相信眼前所見的景物。
的確,過去40年,中國創造了奇跡。內地GDP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每年平均增長約9.5%,到去年已超過80萬億人民幣,即約12萬億美元,佔全球生產總值15%; 人均GDP已經由大約200美元達到8,900美元。對外貿易年均增長率達到16.3%,超過了3萬億美元。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有3億到7億中國人得以擺脫貧困,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港區人代擔當橋樑促兩地交流
就在這個奇妙之旅當中,我有幸在過去十年擔任了兩屆全國人大香港代表,讓我有更多機會認識國家的發展,也了解到當中幅員之廣、事務之多,需要處理和跟進的工作多不勝數。為此,我早前尋求連任,並慶幸當選,可以在新一屆的全國人大繼續服務國家。
正因為這些年中國內地急速發展,與香港在經貿、社會、民生等方面交往頻繁,互惠互利之餘,無可避免地也帶出一些社會矛盾,個別人士甚至對國家、國情及“一國兩制”存有一些誤解。我認為港區人大代表正好擔當橋樑角色,在促進內地與香港兩地的溝通和交流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香港在“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及建設方面,可投入更多智慧及資源,與周邊各城市及地區充分合作,創造更多互惠互利新機遇,發揮更好的協同效益,為國家及人民尋求更大幸福。
改革開放創造了中國奇跡。圖為深圳鹽田港(圖:新華社)
“走出去”的中國有能力肩負更多責任
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們在積極發展的同時,更要顧及扶貧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工作。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只為發展而犧牲普羅大眾的生活需要及環境素質,更要考慮貧苦一群的基本生活是否得到保障。
對待我們自己的人民如此,對待其他地區的人民也當如此,我指的特別是當我們“走出去”,尤其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合作的同時,中國有能力肩負更多責任,在支持企業對外投資過程中,也要充分考慮東道國的發展和引資目標,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以達多方共贏。這不僅是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也能促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事實上,去年中國內地投資者共對全球超過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逾6,000家境外企業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而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0多個國家的新增投資,去年合計超過140億美元,佔同期總額的12%,比對上年同期提高3.5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中國的發展已經和全球緊密聯繫在一起。在國際政治、經濟、外交等關係中的影響力和執行力也有著長足的進步。在投資及發展之餘,也可為當地經濟及社會發展做貢獻。
作為國家一部分的香港應積極參與
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當然也責無旁貸。正因為香港過去獨特的經驗及角色,更應積極參與,提供技術示範,協助開展公益活動,扶助弱勢群體,以更全面服務當地,推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香港特區去年選出林鄭月娥作新一任政府的行政長官,我被她委任為行政會議召集人,有更多機會與行政長官及其他官員交流。我感覺特區政府很重視與其他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國家以至西方國家的合作,所以林鄭月娥在上任一個月後就到新加坡及泰國訪問,之後有緬甸、英國、越南、沙特阿拉伯、瑞士,再加上內地不同省市,真的是風塵僕僕。我相信這些訪問無論對國家或香港,都有助建立更好的地區合作關係,展現良好的國際形象,更可推動地區的融合發展及全球可持續發展。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國家的改革開放經過40年,已經是不惑之年,清楚明白自己的發展方向。今天,正好總結過去40年的經驗,更加認清自身的目標及定位,承擔更多責任,以預備坦然面對未來。
(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3月號
編輯:鄒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