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亨利: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產業發展 | 兩會建言

陳亨利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紡織業聯會副會長

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重要發展方向之一;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為充分發揮國家政策及大灣區機遇,三地政府須帶領我們在國家發展大局當中找到角色和定位。

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是一流的國際金融中心,具備優質的高等院校,屢有創新研發成果,唯工業已外遷,且長期土地不足,結果產業鏈出現斷層,成效大打折扣。大灣區其他城市恰好可以對應這一缺塊,不論土地、人才、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三地均可更好地優勢互補。

我和很多創業家談過,由於創新產業的創業風險大、投入時間長、所需資源多、人才要求高,過往“單打獨鬥”的營商模式已不符合發展的所需。目前,港企難以申請內地的優惠政策,而特區政府的資助亦只能在本港使用,大家都有感綁手綁腳,窒礙了創新產業的發展。

面對這些發展瓶頸,我建議從思維革新、積極支援、營造氛圍三方面,推動三地把握新機遇。“新思維”是首而重之,三地政府須檢視現有資源如何發揮最大的作用。我建議在中央、廣東省、香港、澳門及大灣區內各城市的各種扶持政策和資助中,研究哪些現行政策適合開放予港資企業申請,並按先易後難,尤其首先做好對創新產業的支援。

有了穩固的思想基礎,下一步須積極“撐”企業。針對港資企業不熟悉申請內地優惠政策的程序,進一步考慮設立諮詢服務中心,整合各項資助計劃的資訊及協助申請,使內資、港資企業均可受惠,做到真正跨地域的無縫連接。同時,推動利用香港作為創投融資平台的角色,使大灣區各城市優勢互補,分工得宜。

最後是活力充沛的創新氛圍,一個優質便利的生活圈是孕育人才、培養產業的最佳土壤。我建議三地政府委託學界共同進行經濟、政策、人流、社會相關研究,以及支援培育創科人才的計劃,以更全面地了解政策需求及加強人才培訓。我深信,在港珠澳大橋通車後,三地在經濟合作、人文交流及文化發展上,勢必愈趨緊密,逐漸邁向以創新為主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成為國家及世界級灣區的典範。

粵港澳大灣區這艘發展大船,結合創新產業的無限動力,乘載著下一代的發展機遇,香港聯同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力合作,乘風破浪,必定航向更好的未來。陳亨利: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產業發展 | 兩會建言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3月號

編輯:鄒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