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龍安:擔當憲制責任 融入國家發展 | 兩會建言
林龍安|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常委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這次“兩會”也是中共十九大後第一次“兩會”,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召開的“兩會”,作為商界代表、一直秉持愛國愛港的我將會在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及香港三個層面提出意見,當中包括加強香港社會認識國家憲法與“一國兩制”、基本法的關係,確保“一國兩制”可以行穩致遠,以及如何讓香港專才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首先,在國家層面,中國現行憲法將在今次“兩會”迎來第五次修改,十九大已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故有必要將黨和人民在改革實踐中取得的重大創新成果上升為憲法規定。
香港社會過去幾年泛政治化問題嚴重,窒礙了社會經濟發展,在普選行政長官、“港獨”問題及近期的“一地兩檢”、國歌法問題上,更出現了挑戰中央的言論。當中主要的問題是部分香港市民一直不太了解國家的政治體制及憲法,被香港部分法律界人士誤導所致。
我認為,基本法源自國家憲法,特區制度是國家制度一個組成部分,香港不能背離憲法規定來運行,因此建議中央及特區政府藉著今次修憲的機會,加強在香港社會推廣國家憲法的教育,並將推廣機制恆常化,讓香港市民大眾更能了解國家憲法與“一國兩制”、基本法的關係,確保“一國兩制”可以行穩致遠。
另外,在粵港澳大灣區及香港發展層面,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繼續是今次“兩會”的熱點話題。具體看,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打造媲美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的世界第四大灣區,顯然是香港合作重點中的核心,堪稱重中之重。不過,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多年來已有不少學者提出過,很多人都開玩笑說粵港澳大灣區就如玻璃門一樣,兩地人民都看到它的龐大經濟機遇,但就是隔著一道門,走不進去。
我認為,香港的優勢是擁有不同行業的專業人才,而且是國際大都市,能夠吸引到國際性企業落戶,但目前困境是內地與香港的專業資格不能互認,大大增添了香港專才北上發展的難度。
因此,我建議,廣東省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應儘早落實政策,讓香港專才能更容易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尋找發展機遇,再配合廣東省龐大的勞動人口,相信一定能促進兩地共同發展,達至互惠互利。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3月號
編輯:鄒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