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美雲:傳承優秀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 | 兩會建言
鄺美雲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理工大學院士
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是民族的血脈, 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之魂。中華文化的發展,需要內外結合。對內,需要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提高公民意識,對外,要主動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文化大格局中一個生動有力、敢擔當能擔當的有機組成部分,並為中國的和平發展創建和平、穩定、健康的多元文化生態格局。對此,我有以下建議:
一、對青少年推行文化德育。常言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歷代仁人志士主動融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為一體,從孝親敬老、興家樂業、忠義仁勇等傳統美德開始,傳揚公民應有的擔當。公民對自己的公民身份、享有的權利和需要履行的義務產生認同感,自覺參與社會事務。利用一切有效的文化資源,運用文化浸潤養德,讓文化走進學生的心靈,獲得心靈的滋養;以文化引領學生品德成長,達成“文化潤德”、“文化育人”的目的。
二、拍攝公益視頻,廣泛傳播,增加民眾的公益心。內地解決民生問題的步伐一直在加快,如今看病難、上學難、養老難等問題都在逐步解決中,民眾滿意度不斷提升。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已經近在咫尺。這些社會的改善、進步,需要轉化成故事,以直接明了的方式傳遞給民眾。如慈善公益類電視節目,從謀求社會公眾利益出發,以弱勢群體為主要關注對象,以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社會問題和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為主題,記錄和反映個人或者群體的生存狀況和心理狀態,體現出典型的人文關懷,從而喚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潛移默化地感召、喚醒大家的公益意識。
三、主動整合國內外優勢教育、文化、藝術資源,借助海外漢學家、海外華人、文化機構、民間團體等力量,構築中華文化世界化的無障礙通道。最近網上就流傳一段消息,指德國有一個小鎮每年都會舉辦具有中國特色的慶典,以表達對中國文化的喜愛。“文化中國四海同春”系列文化活動,近年亦傳播到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員們精湛的表演和豐富的節目獲得國際社會認同,成功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可見,充分利用藝術、文化活動,可以有效向外傳播中華文化價值。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3月號
編輯:鄒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