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滋養兒童雅慧人格
文 | 四川省綿陽市高新區火炬實驗小學校長 陳梅
【摘要】傳統文化是先賢為後世留下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古往今來,優秀的傳統文化像基因一般,形塑著歷代炎黃子孫,也陶冶著我們的情操,塑造著我們的心靈。在追求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的今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也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培養有中國靈魂、全球視野的未來人才,是學校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根據當前教育現狀,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就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兒童雅慧人格進行了粗淺的探討。
【關鍵字】學校教育 傳統文化 傳承
一、我校對傳承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對一個民族而言,這根本和泉源,就是民族的傳統和精神,而文化既是民族傳統的表徵,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華民族能在歷史的長河裡綿瓞數千年而從未中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功不可沒。庶幾可以說,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我們民族的“根本”和“泉源”,也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園,既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基礎、生存發展的支柱、身份歸屬的標誌,也是維繫民族繁衍和繁榮的最深沉的力量。
從歷史角度看,無論是煌煌上古的神話傳說,還是雅斯貝爾斯所謂的“軸心文明”,既為我們民族的發展提供了博大豐厚的滋養,也對我們民族的核心價值理念形成了獨特而重要的源流。而在今天所面臨的世界文化格局、國際大背景下,中國作為東方文明古國、負責任的大國,要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增強文化自立,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文化話語權,我們既需要民族復興,也需要文化自信。某種意義上說,民族復興的最基本動力就是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優勢,就在於優秀的傳統文化。她是中國人在世界舞臺上的亮麗名片,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強力支撐。
但非常遺憾的是,傳統文化在學校的弘揚和傳承形勢卻不容樂觀:一方面,基於種種原因,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還沒有形成學校的自覺意識與常態行為;另外一方面,“E時代”的中小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缺乏、興趣不濃,他們對傳統美德、傳統節日、古典名著、詩歌詞賦、成語故事、國畫書法等,遠不如對新鮮外來的洋文、洋節日、洋速食、日韓明星、流行音樂、網路遊戲有興趣。或許正因如此,教育部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時,將“核心素養”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而“核心素養”所特別強調的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正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教育,作為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一種方式,最重要的,是人類優秀傳統和精神文化的代代遞交,是一代代人個性和人格的習得和養成。學校培養和造就一代代新人的主戰場,也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主陣地。“教育是立國之本”,陶行知說,“我們深信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學校要真正承擔起這樣的任務,必須把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學生活之中,用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薰陶少年兒童,培養他們宏闊的視野、博大的情懷、健全的人格、獨立的精神,為之一生積澱深厚的學養。只有這樣,我們的傳統文化才會如薪火相傳,代代不熄,我們的民族也才能經歷時代風雨,完成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
二、我校傳承傳統文化的策略和路徑
火炬實小興辦之初,我們就堅持從國學經典中尋找淵源,積極汲取優秀中華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精髓作為,形成了“國學國韻國風國粹”的初始特色。伴隨著“一校三區”格局的演進,“國學聖園”的辦學特色日益彰顯。在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中,我們逐漸形成了以“國學開智,啟蒙養正”為標誌的雅慧教育辦學策略,自覺踐行“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的學校使命。
(一)“國學聖園,雅慧教育”是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引領
“國學聖園•雅慧教育”是我們在學校發展過程中形成並逐漸清晰的理想,我們把三個校區分別命名為“雅園”、“慧園”和“巴學園”,“植養典雅氣韻,奠基智慧人生”成了統領三個校區的精神靈魂。我們沿著最初設定的“小學養靈性,國學傳大道”的路徑,不斷實踐“在雅園,做雅師,育雅生;在慧園,做慧師,育慧生;‘雅慧教育’氤氳巴學園”的教育追求,力求將傳統文化植根于兒童的血脈,這一理念現在已經成為我校4000多師生共同的文化價值。
(二)“三高團隊,雅慧教師”是傳承傳統文化的組織保證
為適應新時期學校發展,通過學習考察、分析研究、反復醞釀,同時結合本校實際,我們提出了以“高品位、高品質、高效能”為目標的“三高團隊管理模式”,變行政領導對口的單線管理為立體交叉管理,形成了高效、務實、科學的管理機制和管理團隊。與此同時,我們十分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每年分批有序地將教師“送出去”學習培訓,也常態化地將全國著名的教育專家“請進來”,並立足學校實際大力開展校本研修活動,造就了一大批“雅慧教師”。目前,我校教職工人數達100餘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省級骨幹教師2人,市級骨幹教師16人,區級骨幹教師10人。作風過硬、政治堅定的管理隊伍,業務精湛、結構優化的教師隊伍,成為我校弘揚傳統文化的可靠保證和重要支撐。
(三)“書香校園,成長樂園”是傳承傳統文化的為學工廠
蘇霍姆林斯基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壁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並最終連學校的牆壁也在說話。”我們深切覺得,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是教師授業、育人的重要陣地,溫馨、雅致的學校環境可以陶冶情操、激發性情,更能給人以良好的滲透和啟迪,因此我們致力於將學校建成“成長樂園”、“書香校園”:五彩的校門如一道絢麗的彩虹,預示著慧園師生多彩的聖園學習生活;“朗潤園”裡綠葉扶疏花木飄香,大型石壁浮雕端莊厚重;每天上下學必經的“通慧路”,腳下的詩詞歌賦既充實著大腦,浸潤著兒童的身心。
基於“把最美好的東西送給最美麗的童年”的理念,我們獨具匠心地設計製作了建築面積達?平米的綜合體式建築——“童年夢工廠”,讓學生以獨特的方式閱讀各個歷史場景所代表的故事,真切地夢幻般地去觸摸世界文明,領略偉大的人類創舉,感受別具匠心的表達方式和藝術美感,同時與傳承傳統文化的要義不謀而合:雅慧兒童地球村、泰迪熊博物館(世界館、中國館)、天空之城、雅慧書館、夢想劇場、數字生活館與科技創想中心等場館,對諸多傳統的、現代的文化精粹,作出了生動立體的呈現。
閱讀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最重要途徑,在“書香校園”建設方面,我們首先是提供書籍,保證有書可讀,一方面,學校投入數十萬元不斷添置各類新書,充實了圖書閱覽室;另一方面,學校在教師生日禮物、表彰獎勵、專業學習時積極為老師送書。其次是全天候開放圖書閱覽室,組織老師學生輪流進室閱讀,讓學生把書借到班裡讀,帶回家中讀,擴展學生閱讀的時間和空間。第三是開展校級讀書拓展活動,我們把每年的4月12日和10月12日定為校園書香節,並組織豐富多彩的讀書交流活動,這一天全校不上課,老師和學生都全身心投入到閱讀之中,在閱讀裡幸福著。第四是加強宣傳,學校在醒目位置張貼“書香潤澤童年,閱讀豐富人生”、“在閱讀裡幸福童年”等標語,響亮提出“益智明理——我們愛讀書;良師益友——我們讀好書;行萬里路——我們多讀書;學海無涯——我們勤讀書”的主張。第五是成立教師讀書沙龍、學生讀書社團等自由組織,定期、不定期地開展自由的閱讀或交流活動。第六是實施獎勵,樹立起讀書活動的先進班級、優秀輔導教師和優勝學生典型,推動學校讀書活動的深入開展。大量的閱讀活動促進了師生對傳統文化的瞭解,激發了師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四)“教育浸潤,教學實踐”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核心載體
把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而不是截然分割,這已經成為我校傳承傳統文化的最重要原則。
一是始終把課堂教學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主管道。我們特別注重在語文、數學、科學、美術、書法等學科教學中,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進行傳統文化薰陶,將傳統文化與知識、技能、情感相融,培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做謙謙“君子”,揚堂堂正氣。
二是始終把教育活動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主陣地。我們堅持開展以傳統文化為內核的主題活動,説明和引導學生瞭解中華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傳統美德。如“清明節”開展祭掃烈士墓活動,緬懷先烈、珍惜現在;“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愛國情懷;重陽節“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等。
三是通過社團活動更好踐行、內化、弘揚和傳承文化。學校成立了多種學生社團:茉莉花管樂隊、國學吟誦社、舞蹈隊、武術、國畫、書法、刺繡、茶藝等,它們對傳承傳統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017年“綿陽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誦讀經典成果展評活動”中,我校國學吟誦社的《遊子吟》獲綿陽市一等獎。在四川省第四屆管樂大賽中,茉莉花管樂隊榮獲小學組一等獎,是綿陽市唯一獲得此殊榮的學校。我校教師生以優美的風姿亮相於綿陽市首屆“吟風頌雅、繼絕傳薪”活動,增強師生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和激發了師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四是以綜合素質評價為導向致力於傳承傳統文化常態和自覺。學校廣泛開展書法評級活動、漢字聽寫大會、作文評星、成語大賽、古詩詞背誦、經典詩文比賽、傳統故事宣講等活動,將學生的參與面、參與度和效果綜合評定出等級,記入學生成長發展記錄袋。
五是以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為載體傳承傳統文化。我校依循兒童認知規律,整合傳統文化經典,開發了校本課程《向著明亮那方——童子誦》,讓學生系統瞭解並學習傳統文化;每班確定班級閱讀成長計畫,學生學年閱讀計畫,宣導師生共讀,創設書香班級;學期末評出“讀書之星”、“書香班級”、“教師閱讀之星”“十佳講故事能手”;開設傳統經典導讀課、開展傳統文化專題讀書論壇,以“乘著閱讀的翅膀飛翔”為主題的閱讀頒獎音樂會,將傳統文化與經典音樂相結合,既是閱讀的盛典也是美育的培養;傳承傳統文化與社區互動——春節學生把春聯、傳統節目送到社區,也請社區老軍人、老先生到學校講傳統故事、講過去的歲月;運用學校官方網站、微信平臺、微博平臺等現代教育技術,更高效、便利、快捷、多管道、多樣式地傳承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更好的植根、生長。
三、傳承傳統文化的體會與困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多年來,因為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自覺傳承,現在的火炬實驗小學,綠草綠樹碧碧茵茵,書聲琴聲朗朗錚錚,社會譽之樂園;“誦經典詩文,品古文精華,積智慧品行,做謙謙少年”的辦學特色日益彰顯。
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面臨著一些困惑和問題:一是如何對浩如煙海的傳統經典文化作出最準確的取捨和最有序的組合,二是如何更科學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素質的測評並充分發揮其導向功能,三是如何更有效地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這些都有待我們在未來的教育教學中去探究和實踐。
但問題存在的地方,就是我們出發的地方,很多時候,往往是疑惑帶領我們走向遠方。“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兒童雅慧人生”,在我們自覺認定和選擇的這條道路上,我們將繼續努力,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李浩:《學校教育在發展民族文化中的價值探究》商業文化
2、胡宇紅:《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3、張岱年:《中國國學傳統》北京大學出版社
4、綿陽火炬實驗小學系列校本教材和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