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傳新書錦綸 楹聯溢美醉芬芳——楹聯藝術推進學校美育教育的探究
文 | 晉江市金井鎮毓英中心小學 洪良清
文藝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習近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燦若繁星,在經濟、科技等高速發展的今天,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成為一個新的話題。如何在學校中更好地“傳承”?這需要一個新的思維方式——確立文化自信觀,不是學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而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學校教育工作發展。福建省首個省級小學楹聯教育基地毓英中心小學探究的就是通過楹聯藝術來推進學校的美育教育。
-
十九大報告提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社會主義現代化奮鬥目標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進一步拓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
-
楹聯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它形式對稱、內容相關、文字簡練、節奏鮮明,形成了楹聯的四美——建築美、對稱美,語言美和節律美——《楹聯藝術》。
-
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
“毓苗日壯千株秀 英彥雲興四海名”, 毓英校大門這幅對聯是中楹會孟繁錦老會長所書,“英彥雲興”是1941年國民黨主席林森賀毓英五十年校慶的題贈,“四海名”取自中國楹聯學會會長孟繁錦先生在學校120周年校慶的題贈聯“一園毓秀、四海英名”。一幅對聯,兩位名家,展現學校深厚的辦學內涵。而現任中楹會蔣有泉會長“道傳金井通聯海 業授毓英步杏壇”這一幅聯,也就是毓英“楹聯入校”最真實的寫照。
毓英中心小學是一所有著127年辦學歷史的老校。百年的文化積澱,讓毓英成為博文、尚美的精神家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省級示範小學。在德、智、體高度重視的當今教育事業中,毓英把學校的百年文化和中華千年楹聯文化融為一體,發展楹聯辦學特色,用中國傳統文化之楹聯藝術之美推進學校美育教育,讓美育的育德、促智和健體功能得到了超越性的展現。2004年,“楹聯入校”的新模式在毓英正式開啟,十四載文化浸潤,終氤氳成濃厚的楹聯文化氛困,成為毓英一大教學特色。
一、師資培養 組建聯教隊伍
特色建設,師資先行,楹聯藝術更是如此。毓英通過“四步式”師資培訓,夯實楹聯師資基礎。
首先是通識培訓。借助楹聯“領頭兵”郭若林、劉詠吟等老師,每週工作例會之前,由他們帶領全體教師進行楹聯知識的培訓;
其次是提高培訓,邀請省楹聯學會、晉江市詩詞協會、金井詩聯社等單位的老師來為學校老師上課,暑假期間組織老師到中華第一詩村—一南安貴峰村參加讀詩班,學習吟詩、作對。
再來是練兵活動,每半個月舉行一次教師組征聯練兵活動,以促進教師楹聯專業素質的迅速提升。
最後是自學提升,郭若林老師編撰的《詩詞基礎知識》、《楹聯基礎知識》兩冊教師用書供老師們自學,同時學校還為老師們訂閱了《對聯報》、《對聯》雜誌,提升老師們的楹聯詩詞修養。
二、課程實施 構建科學體系
編寫教材:課本、教材為課之本,毓英充分發揮了教師團隊的力量,按年級編寫《每週一詩一聯》、《快樂對課》兩本校本教材。借助《每週一詩一聯》,每一名學生經過六年小學生涯,都至少能誦讀240首古詩、240副楹聯。教材十分注重積累,將對韻歌、優美春聯、惜時勵志聯編入其中,不僅突出了積累,還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開設對課:為把楹聯知識普及到學生群體中,學校每個班級每週安排一節《快樂對課》,由語文老師結合經典誦讀、佳句精講,負責授課講解。在每週一節的課堂上,老師通過生動有趣的楹聯故事引導學生學習楹聯知識,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賞聯、對聯的知識,豐富詞彙,學習創作楹聯。
課題引領:老師們有了一定的教學知識儲備,為楹聯教學的開展鋪開道路。學校採取多種激勵手段,鼓勵老師實施楹聯教學,2008年,楹聯教研組把校本教研上升為課題研究,確定《詩聯入課的研究》這一課題。該課題在泉州市教科所“十一五”正式立項。課題組堅持每兩周開展二次教研課,每月組織二次教研交流,每學期出版一版校園楹聯報,使楹聯校本研究深入而卓有成效地進行著。也因此被泉州市教科所評為重點課題。
三、多彩活動 陶冶師生情操
品楹聯 賞析而明志:讓學生明晰對聯中潛藏的精神力量,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每週週二,毓英各個年段都要展示、交流上周各年段所學習的對聯,與全校師生分享,學校還用中隊輪流的方式,讓各中隊帶領全校師生一起品析校園用聯,明晰楹聯的含義,感受意境,反復誦讀。
巧征聯 促提而氛濃:征聯有效地促進師生的創作欲望,提高師生創作水準,同時更能夠讓楹聯貫穿學校的各項工作。校園內開闢有“半月一聯”天地,每兩周出一上聯或下聯,向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征聯,對優秀作者進行表彰,成為學校楹聯教育的固化活動。另外,每一年的校園征聯賽是毓英的楹聯檢閱活動,把楹聯與學校活動緊密結合,抓住節日、紀念日或學校重大事件等時機、開展主題征聯撰聯活動,如120周年之際的“我為校慶獻禮”征聯,榮獲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後舉行“體育達標杯”征聯等等······師生許多詩聯作品發表于《晉江詩詞》、《金井詩聯》、《中國民間對聯故事》、《海西聯苑》等報刊中。
寫春聯 傳意而情釅:書法與楹聯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哼哈二將”,它們的融合讓書法與楹聯都更有韻味。在毓英園,書法是必修課,每一學期,三年級以上的同學交上一對自己所書的對聯就是書法與楹聯課保留的聯合考核項目之一。而到了每年春節前夕,楹聯教研組和書法社團的老師們總要帶著孩子們到村、居委會去開展寫春聯、送春聯的活動。學校還佈置“人人寫春聯”的楹聯特色作業,讓每一位毓英學子的家庭都貼上孩子自己寫的春聯。墨香聯韻,這一活動已堅持了17年,深得社會、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
舞聯操趣動而樂生:學校根據《楹聯通則》,把楹聯的六大知識要點創編成了一首聯律歌,並在藝術組和體育組的共同努力下,開發了一套聯律操。每天大課間活動,琅琅上口的聯律歌響起,學生和著節拍邊吟誦邊舒展肢體。聯律操以它活潑有趣的形式,變靜為動,再一次詮釋了對聯的美,學生對楹聯的興趣更加濃厚。
四、環境佈置 彰顯楹聯文化
環境是最直觀的教育平臺,毓英經統籌規劃,把楹聯藝術教育與校國文化建設相結合,組織了兩次全國性校園用聯征聯、邀聯活動,創設了濃濃的楹聯環境氛圍。2011年,學校1 2 0年校慶之際,學校舉辦了契合校120年文化積澱的“毓英中心小學學校用聯徵集活動”,共收到應徵作品近六千副,每一幅對聯中都展現了毓英園的辦學特色、辦學文化。經過層層臻選,錄用72副,並延請工匠鐫刻懸掛各個功能室及建造楹聯碑林。2014年,學校連心廊落成,再次向全國發出邀聯活動,一幅幅自全國聯家的蘊含毓英教育“師生連心”、“家校通心”、“校社聯心” 的楹聯作品鐫刻在了連心廊上,走進毓英園,先品連心聯。步入校園,左有“連心廊”、右有“楹聯碑林”,深人校園,各樓、各館、各室兩側都懸掛著對聯,內容積極向上、催人奮進,且集名家營萃、書藝精湛的一副副楹聯,形成了校園一道獨特景觀。
十四年來,毓英先後被評為全國“楹聯規劃化教學試點學校”、“聯教交流年先進單位”、“ 聯律普及先進單位”、“楹聯教育先進單位”、“楹聯教育貢獻獎”,成功承辦全國楹聯學會工作年會。走進毓英園,處處有楹聯、時時有楹聯、事事有楹聯!楹聯入教,讓毓英走進全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舞臺。而楹聯,也充分展現了它的“文化自信”,它提高了教師素質,豐盈者學生的心靈世界,豐富著校園生活,提升了師生的人文素養、文化積澱,也推動著學校美育內涵的發展。真正做到讓傳承文化與校園發展“雙贏”,讓雅言承國粹,聯香溢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