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師德的實施與建議——以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為例
文 | 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 李靜雯校長
引言
唐代韓愈《師說》給教師下的定義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傳道」是三大任務中的首要,而要向人傳道,自己的道德就要高尚,這也是老師受人尊敬的原因。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將教師視為「真正天國的代言者,真正天國的引路人」,稱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把教育界稱為「最後一片凈土」。前香港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認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質素,師德為本。師德包括教師的信念、職責、態度、作風和儀表。」(1) 此外,台灣Wiki(2)提出「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概括其內涵。「師愛」是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它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從愛學生的角度講,就是教師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綜合古今中外各方意見,「師德」是教師應有的道德和行為規範,是全社會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是青少年學生道德修養的楷模之一。從實踐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的教師,會對其學生產生一輩子的影響。
無可否認教師是「為人師表」的神聖職業,其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因此,為推動學校發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及教育品質之提升,「師德」是絕對值得探討的議題。本文會集中討論如何提升「師德」,包括如何提升教師教育教學專業技術能力及素養情操。教學專業技能之所以重要,皆因教學能力不過關,則難以擔當授業之重任;而老師教育素養情操,亦直接決定育人質量的高低,因此,教育管理者有責任幫助老師提升素養,以達致德藝雙馨,也就是才德兼備的「師德」。
本文會先以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為例,討論本地「師德」建設的實施;再從宏觀的角度,加上筆者多年來參與香港教育局的協作及駐北京市盲人學校的跟崗經驗,對如何自上而下、多維度的提升師德策略進行一些建議,盼與教育同仁分享。
「師德」建設的實施
A. 以分享協作文化為願景
凝聚學校內外力量,強調合作與交流、互相學習、互相激勵、互相欣賞。在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這個「學習型學校」(3;4)裏,各持份者一起建立共同願景,進行團隊學習、互相欣賞,不斷創造機會讓師生反思、發揮強項、盡展所長,師生在分享成功滋味的同時,不斷體驗成功,自然誘發其內在動力,進一步循環不息地邁向成功(5)。
-
「一師一優課」
為教師提供建立專業自信的途徑,本校去年首推「一師一優課」,各科老師均有開放課堂,以學生之共通能力(學校計劃關注重點一)為觀課重點,各科老師配合共同備課,進行專業交流活動,以提升科組成員的教學效能;每位老師亦安排被校長考績性觀課,觀課後進行會議作專業交流和完成觀課記錄表存檔,在全體教師例會中就優秀課堂作專題分享。為教師之間的合作提供契機和條件,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成功為老師開拓發展空間,自個體轉化成團隊,自然而然地把 共同愛好的老師組成團隊
為提供機會讓老師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向、發展已有的積極個性、不斷開發潛能、主動提高自身素質、成就自我超越,本校本年度通過反思,乃進一步優化「一師一優課」,除了保留原有內容外,特點是老師可於個人或科本層面,為自己訂立優秀課堂觀課重點,並在同儕觀課中互相開放課堂作配合或觀摩。所有開放課堂和校長考績性觀課資料,均由課程核心組紀錄於科組行事曆及觀課紀錄表中,並選取了部份優秀課堂的錄像存檔。
-
跨各持份者與外派分享
為創造更多校內專業發展分享機會及空間,會減少非必要會議及前線老師的非教學行政工作,並利用全體教師會議作專題分享,廣邀各持份者參與,加強跨部門、甚至家長的溝通與協作。除了校內專業交流,亦為教師搭建多元化平台,積極有計劃地安排教職員參與外派學習,包括多元化教學策略、信息技術、復康課程、學科建設、團隊建設、家庭治療、互動教材、生命教育、教育教學管理等,再開放校內不同會議及分享會,讓其把學習成果分享帶回校分享。
c. 國內外專業協作交流
為了提供教師展示和推廣經驗的平台、彰顯教師教學成果,本校近年擴展校外協作,每年接待超過數十計之國內外同仁(包括國內外教育專業團體及機構)前來交流,通過參與公開課堂或50週年金禧開放日、開展專題研討會或經驗交流會,以現場觀摩、專題報告或與不同專業機構合作提供訓練(如香港教育大學照顧不同學習需要之教師專業進修課程)的方式,把特教之專業與整個業界分享,造福莘莘學子。
d. 同儕互助管理體制
其實分享文化並不應只呈現於教育教學專業技術能力方面,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素養情操尤為重要,因此每位老師均安排一位上司,無論是初職老師、調校老師或舊同事遇到問題,隨時可向上司請教。為了保存及延續教師團隊的實力,以薪火相傳,更必須造就初職教師。除了基本之新職員入職培訓計劃,本校已確立「同儕互助制度」,在新教師入職前,會配對一位骨幹同儕老師,以先進帶後進,先進同儕負責關注帶後進同儕之成長,務求令新同事盡快融入及適應新工作環境,發揮團隊協作力量,同儕週期為一年,按照學校要求定期面見,並將會面內容進行紀錄,每學年上呈教師專業發展組存檔。有了清晰的目標及規劃後,也必然要落實到教育實踐中,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必須建立完整管理體制以兹配合,乃有不同的政策指引,如《教職員入職導引手冊》、《新職員培訓表格》、《同儕計劃手冊》等等的出臺。
B. 表揚及肯定教師的貢獻
a. 「一人一家書」
有鑑於現今的教育工作充滿各種各樣的挑戰,本校教職員仍堅守崗位,默默耕耘、以生命影響生命,為表揚教師的貢獻,本校每年均主辦「一人一家書」大會,先讓各持分者選擇以記名或不記名方式,向年內欣賞及要感謝的人寫下心中「情」,然後按自願原則在大會上公開表揚並讀出感恩的心聲,最後會安排把所有家書展示於校園不同角落,以凝聚互相激勵、互相欣賞的文化,進一步強化正向動力。
b. 積極推薦教職員參加表揚項目
為推廣追求卓越,本校近年每年均鼓勵及推薦教師和/或教學助理參加校外各種相關比賽,如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的優秀教師/教壇新秀選舉、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敬師運動委員會之「表揚教師計劃」等。可喜的是此等教師表揚項目,不僅讓本校老師的無私奉獻獲得肯定,更能提供專業發展平台,讓同行互相分享交流。謹此再一次恭賀歷年獲獎之同事!
C. 領導作先驅
a. 以行動為推動教研作先鋒
為應對社會的轉變,共同追求卓越,同時逐步推動本地教研文化。本年度筆者獲國家教育部及香港教育局之邀請,參加了「首屆京港校長交流及協作試行計劃」,雙方跟崗短駐對方學校,與配對之北京校學校長互相觀摩借鑒,目的是帶領同仁為專業發展,作更多之教研工作。因此會更積極提供多渠道、多途徑,讓老師參加教研培訓,未來於課程組核心組轄下設立各科教研組,定期組織教研活動,包括學科教研、課題研究、開發職業導向校本課程等,提升教師的專業研究水平。
b. 「多閱讀、多寫作、多發表、多反思、創新習慣」
要保持老師為教育奉獻的熱情,提升師德,促進教師精神成長極其重要,故閱讀風氣值得大力推廣,透過閱讀分享活動,形成書香氛圍。期望大量的閱讀實踐, 會使教師思想日益豐富,也能激發其「寫」的慾望,加上上述之一連串措施,教師研究教學、創新教學方式的思考增多、便能形成一系列有理論支撐有實踐驗證的好文章好經驗。因此,本人往往抓緊機會,應邀參與撰寫論文,並在不同教育刊物及論壇發表,藉此以身作則,帶領及推廣「多閱讀、多寫作、多發表、多反思、創新習慣」之風。
校內縱有書香氣氛,校外仍有賴政府、辦學團體、教育機構、出版機構、教師團體等繼續提供交流平台,以助推廣提煉,形成有自主發展、高尚師德、專業精湛的高素質成長共同體。故十分欣賞及支持《知識》雜誌社及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辦的「新時代的教育願景 首屆兩地青年校長論壇」,凝聚各地精英名校長於香港公開大學,為教育工作者創造反思、思想碰撞、智慧共生之交流平台。
師德建設之策略建議
作為「學習型學校」,眼界必須開放,且要兼收並蓄,才能自主學習、不斷成長,現就自身經驗,對師德建設之策略進行了梳理與思考,作出一些建議,分享如下:
A. 確立「師徒制度」
筆者前述短駐之北京市盲人學校,除設立德育科委員會對新進行師德培訓外,更確立完善的「師徒制度」:根據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方案,為新老師入職前安排一位帶教學科教師及一位帶教班主任,並舉行拜師會,為帶教的教師頒發證書,以先進帶後進。帶教協議明確帶校學科教師、帶校班主任和新老師的職責,每對師徒共有一師徒記錄手冊,按照學校要求將聽課研討內容進行記錄,一年後上交學校教務科存檔。帶教學科老師,必須按照學校要求,經常互相聽課,然後討論,每學期末進行師徒學科匯報課;另新教師每天跟隨帶教班主任進入課室,觀摩帶教班主任如何主持班主任課和晨檢、組織班會和主題教育活動、處理班務事宜,學期末,師傅會指導新教師組織一次主題班會展示。
經過一年手把手的帶教指導,新老師會很快成長,亦對學校更有歸屬感,其成效顯著,該校近年教師流失率幾近零。雖然香港的教師人手編制、資源分配及文化與內地不同,因而絕不能直接複製、貼上,但確實為非常值得借鑒之提升師德具體方案。
B. 從上而下之師德建設體制規劃及時間表
教育,是經國之大業,是國家未來的基礎,因此,提升師德建設,應該從不同階級和維度發力,各盡所能、各負其責。政府的大力支持,可為師德建設工作護航,政府必須投入專項資源支持開展師德建設專項研究,全面助推,造就一支高質素的研究團隊。香港教育局學校領導及專業發展組,應繼續牽頭,廣納社會各界人士,建立師德督導員隊伍和專家庫,以為師德建設工程的順利推展提供完善體制規劃及系統管理。
時間上可先由小步子起步,由淺入深,分三階段全面推進、逐步提升,首階段致力「強化」教師師德建設,主要是通過教育局最新建設之「T-卓越@hk」大型計劃中之「T-標準」(6)作藍本,優化教師日常職業行;進而至「深化」師德階段,突出培養教師的教育特色,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質量;最後進入「升華」師德建設階段,主要是升華教師個人職業行為,形成個人教育特色讓教師走上卓越教師成長之路。
C. 投入資源開拓激勵教學機制
政府應同時持續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落實教育教學激勵機制,高效地推廣已經取得的經驗成果,並由專業團體、大學以至幼稚園之學校行政管理者按其本身的情況和需要系統配合,令教師並不僅僅限於校內的表揚,而是實現專業成長與獲得向上推選認定的機會。激勵性質可為物質或非物質,亦可是短期或中長期,如頒發成長型教師、專業型教師、專家型教師獎狀證書;實名載入學校史冊,記載成果;優先選派參加各種相關比賽與培訓、推薦晉升職稱、提拔任用,讓各級相關骨幹和優秀老師可享各項優質教育資源和優先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培訓、外出講學、帶薪交流等活動。
但要師德建設落實到具體教學工作中、引導教師不斷優化自己的職業行為,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香港教育局要大刀闊斧、開拓創新,從上而下推進。現時學校普遍是以行政領導下晉升教師,建議在現行教職員編制上增加晉升職位,專為在師德上有卓越表現和貢獻的教師,構建晉升成為「卓越/特級教師」的階梯,發揮真正教育專業的領航。
結語
「管理有法,但無定法」,學校行政管理者必須因時制宜,不斷建全和完善師德建設工作的長效機制,深入探索以師德建設加速名師成長的策略途徑,去實現學校教育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盼望香港前線教師在專業路上繼續同行,為培育明日棟樑一同努力,做好「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7),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教育貢獻正能量,配合現代社會之需求。
參考資料
(1) 蘋果日報(05年11月13日)
(2) http://www.twwiki.com/wiki/%E5%B8%AB%E5%BE%B7
(3)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London: Random House.
(4) 李靜雯 (2016)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甘心情第五期校長的話
(5) wiki.mbalib.com/zh-tw/成功教育
(6)立法會CB(4)1245/15-16(01)號文件.《立 法 會 教 育 事 務 委 員 會 教 師 及 校 長 專 業 發 展 委 員 會 最 新 工 作 進 展》
(7) http://www.gov.cn/18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