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策略——以廣東實驗中學為例
文 | 廣東實驗中學 黃濤
【摘 要】學校堅持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意義重大,它可以創新學校課程建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同時有助於培育學生道德情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助力學校德育工作。廣東實驗中學近年來經過不斷學習與實踐,嘗試以中華傳統節日為契機,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以班級文化建設為抓手,以學科滲透教育為推動,以課程化發展建設為目標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探索出了一條「學—思—踐—悟」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之路。
【關鍵字】中學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德育途徑;學—思—踐—悟
民族傳統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區別於世界其他民族最根本的標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中,各種思想文化的交融衝擊碰撞,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自覺維護中華民族的根,中華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另一方面,在當前社會發展與教育改革新時代背景下,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育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質,創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正是基於此認識,廣東實驗中學在近年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嘗試以中華傳統節日為契機,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以班級文化建設為抓手,以學科滲透教育為推動,以課程化發展建設為目標,真正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探索出了一條「學—思—踐—悟」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之路。
一、學: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普及
正如有研究者強調的,今天人們已逐漸認識到,傳統文化是一個很有開發價值的資源寶庫,[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通過有效的教育普及,才能獲得人們的認知、認同和踐行,成為活著的基因,才能得到真正的傳承和發展。
(一)以環境文化浸潤人
在中小學推行傳統文化教育,可以首先從形入手,營造具有傳統文化風格與傳統文化氛圍的校園環境文化。[2]所謂環境文化,是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對自然的認識、對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認知狀況和水準的群體性反映樣態。學校作為專門培養和教育人的地方,從「以文化人」的角度來說,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學校基於「整體性」「系統性」籌劃校園文化系統建設,可以從辦學理念系統和視覺識別系統兩個核心系統展開。[3]因此,學校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環境佈置創設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傳統文化的融入。如建立校史館、在校門口樹立孔子像,用毛筆書法字體標識指示牌,以反映中華傳統美德的詞語命名地點等;「感恩」和「滴水湧泉」兩塊碑石,安放在校園最醒目的位置,成為校園育人的一道靚麗風景;「格物致知」的牆壁字,每一次的大型活動、參觀合影、畢業留念、夥伴合影等都選擇它作為背景,一次次地將學校的育人理念輻射、浸潤到師生心裡,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浸潤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以環境育人,通過環境文化實現隱性課程的教育功能。
(二)以傳統節日薰陶人
注重傳統文化普及的另一個重要管道,是以傳統文化節日為契機,圍繞其精神內涵,開展一系列節慶活動。如三月份以傳播愛心,樂於助人為主題的學雷鋒日活動;四月份以緬懷先烈,不忘初心為主題的清明節活動;五月份以感恩、責任為主題的五四青年禮活動;六月份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為主題的端午節活動等。這些活動,體現出傳統文化節日的儀式感和莊重感,讓學生在了解傳統節日的過程中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道德品質。
(三)以文化經典感染人
充分挖掘文化經典書籍,營造校園書香氛圍,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達致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學校圖書館定期購入並推薦文化經典書籍,積極開展親子共讀、師生共讀、讀書會等讀書交流活動;同時,還組織學生利用晨讀時間誦讀《孟子》、《論語》、《弟子規》等文化經典書籍,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儒雅氣質和文化底蘊。
二、思: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闡發
「學而不思則罔」,因此,在傳統文化教育過程總,學生的學、思、行結合就顯得特別重要。
(一)優秀傳統文化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新闡發
優秀傳統文化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通過創新和闡發,把傳統文化與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啟動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當前,學校班級建設越來越強調文化建設的作用。作為一種微觀的文化型態,班級文化是教師與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為班級成員所共用的價值、規範、態度、信念與生活方式,是一個班級內在素質和外在形象的集中體現。可以說,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進班級文化建設,並凝練出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班訓班規,使之成為班級成員所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和信奉的精神動力,是從最微觀層面踐行文化傳統教育的具體路徑。如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為信條的弘毅五班,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為信條的明德九班,都是通過獨特的班級文化建設來實現傳統文化教育的上位目的。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課程建設中的校本化
教育部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鼓勵各地各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在學校課程建設中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豐富了課程內容,又使得傳統文化得以很好地傳承。因此,學校需要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思考傳統文化在課程建設中的二次加工,將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如在校內開設書法、古詩詞鑒賞、歷史人物臉譜、漢服等課程,將中華武術引入體育課堂,將字理教學引入語文課堂,等等。
三、踐: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養成
良好的社會道德、文化環境,既是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其重要目的。[iv]因此,通過環境育人、進而通過實踐參與改造環境,是傳統文化教育策略的重要一環。這是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唯有躬行方能達道。由此,學校為傳統文化在校園裡創造實踐的土壤,一方面鼓勵學生學以致用,一方面高度強調在做中學,通過反覆地學習、實踐、歸納、再實踐,以體悟式教育的方式,説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
(一)在社團中實踐行
學生社團是能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在自願的基礎上自由結成的群眾性組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學校以學生社團為平台,大力支持傳統文化類學生社團的發展,無疑會對活躍和傳承傳統文化起到重要作用。成立漢服社、書法社等文化類社團,還成立有錦繡堂、國學社、戲劇社等社團,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大膽實踐,很好地傳播和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
(二)在校園文化活動踐行
以校園活動為載體,研發一系列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類活動,培植中華優秀道德品質,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悟,在體悟中成長。比如以宣揚漢語之美的「朗讀者」活動,以籌集善款,説明他人為目的的「慈善廟會」都得到了學生的廣泛參與。在開展活動時,始終把是否有利於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否有助於培養高尚道德情操作為首要考量。如在體育節開幕式中加入具有各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以培養學生對豐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在演講比賽中加入「省實少年說家風」的主題,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在研學中踐行
廣東實驗中學一直秉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教育理念,把研學旅行作為推進傳承優秀文化的重要內容。精心設計多個研學項目,如觸摸歷史的「十三朝古都西安之行」,學習革命精神的「井岡山學生領袖訓練營」等。促進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熱情。
四、悟——優秀傳統文化的內生外化
學是導構,思是內生,踐是外化,悟是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普及是為了讓學生知情,鼓勵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闡發是為了讓學生知理,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養成是為了讓學生知行。在行動的過程中,學生將自己習得的經驗與實際相結合,有所領悟,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內化為人格修養,這個過程也是體悟式教育的過程即學生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內化於心,領悟了傳統文化的精神與思想,而外化於行,則是將這種已經傳承了幾千年之久的精神與思想,很自然地表露在自己的日常言語與行為當中。所以悟才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與最終追求,體現了知行合一的哲學與智慧。
學校的晨會「國旗下講話」時間,對優秀傳統文化有實踐有感悟的同學成為了宣講的主角,也啟發了更多同學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思踐悟!
圖1 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策略關係圖
綜而觀之,每個學校都可以從自身的情況出發尋找適合本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切人點。[1]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能否真正地內化於孩子們的心靈,使其逐步領悟到為人做事的深刻道理,通過「學—思—踐—悟」的形式,將優秀傳統文化從外在的文化風尚變成內在的文化信仰,以踐行為要,養成知行合一的文化踐行能力。
參考文獻
[1]康永久.傳統文化的現代教育傳承[J].中國教師,2005(6):4-7.
[2]沈立.淺論如何在中小學推行傳統文化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7(05):24-27.
[3]錢雪蘭.關於小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2(4):19-21.
[4]彭鵬.重建精神家園: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少年兒童研究,2010(18):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