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培養
文 | 青松侯寶垣小學 陳綺華校長
所謂師德,為教育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道德修養及行為規範,亦即教師的職業道德。用職業去形容或許過於功利,因教師向冠以崇高神聖的光環,用事業會更接近教師的理想。師德,狹義來說是教師個人的教育目標、信念、價值和心態;廣義來說可為同儕及下一代建德立品,惠澤深遠。「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將會對學生今後的社會生活過程產生積極的影響,這影響的意義和價值,已超出了學校範圍的空間和學生在校的時間,它具有跨時空的影響力。」足見師德的重要性及影響力。
師愛是師德的核心,是神聖而發乎內心的,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具備榜樣示範作用,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模仿學習,成為其品格、道德情感的一種指標,一種追求。因此,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因其行為對學生的成長起着積極影響、正確引導的作用。「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個老師,除了體現其對知識層面的傳授,對專業的追求,更要體現其品德層面,當中包括對學生的公平與公正,對孩子的關愛與包容,才能突破孩子的屏障,理解天真爛漫的童心,觸發學生對事物的好奇,誘發學生探索事物的根源,見微知著,讓孩子在德育的培育下規探事物,感悟明理。
師德既是教師為人師表的根本,影響學生深遠,師德的培養尤關重要。師德是教師的行為規範,亦是發乎內心的道德操守,要培養,亦需從根本做起。
-
對教師品格的要求及其教育願景的追求,為師德培養的價值核心
「師者,人之模範也。」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亦說過:「教師的道德品質對青少年學生的心靈成長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故教師對自身品格和教育的理想都必須有一份執著,對育人的使命更要有一份堅定的追求,與學校理念一致,與教育理想相符,要履行對教育使命的承諾,亦時刻謹緊記對教育願景的追求。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影響着莘莘學子,因為教師本身的行為模式,處人態度,都是影響學生的種子,也是朋輩間耳濡目染的果實,收成如何豐碩,成果如何燦爛,都取決於老師的教育行為態度。故對教師的品格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等要求,都是教育中必須具備的條件,亦是教師體現師德的重要一環。
2.校園環境的氛圍,對正面價值觀的培育,與教師的引領互為表裏,環環緊扣
「師德建設重點不僅在於道德宣講,也不僅在於對教師行為的指導,更重要的在於建設道德的學校。只有一個道德的學校環境,一個公平、有道德高度的學校管理環境,才可能引導教師到達職業道德的高端。」孩子如能在正面積極、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得到關心、鼓勵與支持,他們的成長亦更見自信,遇挫折時亦見堅毅,懂得自強。故學校除了提供以上的環境予孩子愉快學習,亦有責任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情操,提昇孩子自律自尊的精神,透過正面價值觀的培育,賦以克服困難的方法,讓孩子遇事不退縮,能擁有同理心,理解別人的感受,體諒別人的處境,聆聽別人的需要,以正面的態度回應身邊的事與物,而教師便是當中的引領者和啟導者,因為「教師積極的道德情感能對學生產生極大感染,使他們愛憎分明,形成良好的情緒態度。」故教師以愛去關懷孩子,用心去聆聽孩子的聲音,以專業的知識和經驗引領孩子解開困惑和突破窘境,是學生健康心靈,正向思維的嚮導。
師愛是愛與責任的合成,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孩子感到教師的温暖,誘發探知、學習的興趣,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期望,羣體對自己的信任,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與孩子交往時要循循善誘,對孩子的過錯需海量汪涵,與孩子的溝通需和風細雨,讓孩子在愛中面對錯誤,改過錯處,接納自己,包容他人。筆者曾收到一個學生來信,除細訴舊事,滿載問候外,主要目的為致謝。畢業十六年,曾經是罔撞衝動、不懂性的小孩,經歷人事變遷,沉殿人生,憶起往昔,想念恩師,終鼓起勇氣,越洋寄來深切的問候,細訴成長的感悟。這些相信都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最想看到的、孩子長大後的面貌:懂感恩、自省。教師從來都是從心的工作,是精神、心靈上的忠誠奉獻,「潤物細無聲」,只要老師堅守教育的信念,承傳師德,發揚師愛,在教育的道路上總以學生為先,學生為重,這定是莘莘學子之福!
-
建立良好的師德典範,薪火傳承
學校的使命在於育人,也在於傳承。教師在教育的恒河中不斷燃亮他人的生命,但同時亦要不斷更新自己,積極進修,參與科研,孜孜不倦地優化教學,同儕間能經常互相觀摩學習,教學才會不斷進步,受惠的當然是我們所愛的學生。當中每一環都突顯教師之所以受人尊敬、崇高偉大的地方,亦是師德中重要的行為展現。教師在「誨人不倦」的同時亦要修己善群,在個人層面上精益求精,緊貼教育改革的脈搏,思考教學方法的改良,開闢教學新思路。若教師能以積極的態度,崇高無私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同儕年青教師,激勵教師工作的熱誠,樹立良好的教師榜樣,學校處於團結氛圍的環境下,同儕間互相支持,共同承擔,校務自然順暢。教師身教與言教亦令從旁觀察的學生模仿學習,潛而默化,成為其處世為人的基石。
這種積極從心出發的師德體現,如何繼續持續保守,繼而傳揚開去,學校的推動與支持是最關鍵。「任何教師的師德培養僅僅只是開始,更重要的是在具體而漫長的教育教學工作生涯中時時維護。」所謂薪火相傳,除了讓學生把知識承傳下去外,更有意義的是讓抱有教育熱誠的老師把師德繼往開來,廣傳下去,鼓勵及勸勉教育路上的每一位有心人、同路人。
-
致力培養學生道德價值觀,以愛育人,以共建和諧社會為依歸
「愛是教育的基礎。」教師要發揚師德,必須身與心對教育的事奉,以愛帶動每一位學生。只有在愛的洗禮下,學生才有能力愛人,不要因學生環境不好,或是教學事工的繁重工作而遺忘了當中的愛。反之,要時刻抱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時刻以愛感染孩子、以生命影響生命。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真正的教養性表現為:教師能從他身上看到一個引導他們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從他的話裏聽出他在號召他們成為忠於信念,對邪惡不妥協的人。」足見教師對孩子影響深遠,是孩子學習的楷模。相信教育者都認同教育不只是一個過程,更是一個浩瀚的工程,只有默默的耕耘、用心的付出,那怕只是一個學生的改變,也足以讓師德傳承下去。
教師要對學校忠誠,更要對教育忠誠。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下保守一顆教育孩子的無私的心。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品格的培育更為重要。孩子間發生衝突,除了基於某些實際因素外,衝突最後有否發生,能否圓滿解決更取決於孩子處事的態度,因此,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是重中之重。教育的目的為讓小孩成為明事理,懂是非的人,將來適應社會,與成人的社會接軌。如何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習與人和諧相處,將來回饋社會,止於至善,力臻完美,以建立和諧社會為共同依歸,這才是教育願景的達致!
以上總總可見,師德的培養不止於教師個人層面的行為道德素質的要求,校園的文化與氛圍,領導如何帶領教師培養學生的素質,共同對教育願景的追求,才是師德賴以發揮的後盾!
參考文獻及書目:
1. 中國科學院,人事敎育局:《師德,師道,師魂 : 中國科學院硏究生指導敎師談硏究生培養 (第 1 版 ed.)》。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99年。
2. 安文鑄:《為師之道——師德與教師修養漫談》。世界教育資訊,(7), 45-46,2004年。
3. 任順元:《師德概論 (第3版,修訂版 ed.)》。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4. 肖光畔:《問題教育 (北京第1版。ed.,肖光畔。中國教育問題調查)》。北京市: 大眾文藝出版社,2005年。
5. 學習貫徹《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2008年修訂)》的若干問題——教育部師範教育司負責人答本刊記者問。人民教育,(19),17-20,2008年。
6. 湖南省教育管理幹部培訓辦公室:《校長辦學的實踐與探索 (第1版 ed.)》,長沙: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7. 劉德群:《論新時期教師教育中的師德培養》。教育與職業,(2),52-53,2010年。
8. 張中文:《師德建設的道德性探討》。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0(3),62-64,2010年。
9. 馬修‧桑格:《師德教育培訓手冊》。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年。
10.中小學中小學教師師德修養漫談編委:《用心愛──中小學中小學教師師德修養漫談》。青蘋果數據中心,2015年。
11.冉亞輝:《師德的培養與維護:論學校道德即師德》。教育科學研究,(04),55-59,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