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家園文化背景下的師德提升實踐探索
文 |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二小學 劉軼寧
「師者,人之模範也。」這是西漢文學家、哲學家揚雄在《法言‧學行》中對教師的定義。由此可見,自古對教師期許和標準都很高。現代社會更加强調師德,也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爲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隨著社會的變革與進步,新知識不斷産生、新規範不斷形成。對教師群體而言需要具備將職業特點與社會文明進程有機融合的意識,既能不斷吸納社會文明的種種知識變化,又能盡己所能的發揮力量,在某種程度上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因此,師德比其他職業道德相比有著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也有著更鮮明的典範性,比其他職業道德更具有深遠廣闊的影響力。
在我校47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爲本」的辦學理念,尊重學生成長,激發教師潜能,讓師生在健康、文明、和諧的育人氛圍中快樂發展,使學校成爲師生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園,形成了獨有的家園文化特質。希望家園裡的每一個人都能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都能够綻放最美的自己。在家園文化的浸潤下逐漸形成了「桃紅李白 心暖花開「教育共識與教育願景。「桃紅李白「寓意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體現了學校尊重生命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育主張。「心暖花開」預示著每一個生命主體,其情感、心靈和個性都應得到尊重和理解,讓每一顆心靈都享受到陽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潤,進而聚力爲開,綻放最美的自己。
正是在家園文化的融合共進中,我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引領,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師成長發展的需要,加强師德師風建設,努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幾年來,不斷實踐探索師德建設的有效路徑。
-
優化機制,重視評估與反饋。
具備良好師德的教師團隊,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我校在2003年便圍繞師德建設,制訂了《教師日常行爲規範細則》,從堅守師德底綫開始,在與學生相處的方式、言語表達等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明確要求。在此基礎上,補充完善了《中關村第二小學師德自律十條》,引導教師從外在遵守規範要求向內化自身師德修養提升。
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從一個校區發展到三個校區,從1500名在校學生發展到4900名學生。教師團隊也逐步發展到擁有340名教師。優化原有的師德管理機制,保障三個校區同步、優質、均衡發展是迫在眉睫的問題。結合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組織教師代表共同商討適應教育教學實際和形勢變化的師德內容。大家形成思想共識:師德建設不僅是爲了杜絕違反師德的行爲,這只能保證教師的工作達到合格標準。更要在教育意識方面有所引領,在促使教師在師愛、師德、師能三方面綜合提升。
2017年12月,在全校教師同商共議的基礎上,新一版《中關村第二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面世,同時也完善了班主任教師、學科教師在崗位職責方面的履職內容。這使得教師在工作中有規則可依,有方法可循。
依據規範和職責內容,學校不斷健全和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建立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督導組成的多元評價方案,將師德建設納入到教師的長效考核當中。學期末,綜合多元評價,向教師反饋,明晰個人優勢與不足,爲教育教學的高效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愛與尊重,充滿智慧的工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孩子要像屋檐水一樣,一點一滴,滴穿階前石。」想想看,教育工作就要似水,利萬物而不爭,至柔、至真、至純,它悄然無聲,潤物無痕,滋潤學生的心田,實現育人的目的。我校的教育願景「桃紅李白 心暖花開」,旨在倡導每一位老師做到尊重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爲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搭建不同層次、形式的展示平台,使學生在參與中不斷發現和認識自己,從而在行爲和能力上得到改變與提升,幷收穫成長的快樂。愛與尊重,構成了師德的根基。
同樣是愛學生,爲什麽有的教師可以將學生牢牢吸引,那是在愛與尊重的基礎上,充滿教育智慧的思考與實踐。在這些優秀的教師身上,有太多感人故事、樸素的育人道理。學校建立了青年教師沙龍、班主任工作室、教育分享會等適合不同發展需要的教師交流互動平台。邀請具有豐富教育經驗的優秀班主任爲剛入職的教師開展講座,充分利用發生在身邊的鮮活師德教育素材,幫助青年教師迅速積累經驗。開展小課題研究,班主任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員都依據自己的教育興趣點選擇一項或兩項,不斷將實踐與理論更好的結合。教育分享會中,「發現最美的教師」「拿什麽吸引你?我的學生」「尋找身邊美麗的故事」,每一次主題交流都會激發教師對教育更深刻的思索。曾經有位剛剛入職一年的教師說:「聽了老師們的分享,我對師德最深刻的體會是——對學生的愛,要有能力去表達。問題因何而生,方法因何而來,快樂因何而來,智慧因何而成,讓我明瞭當今爲師之道,知曉教師何以由合格到優秀、由優秀到卓越。」
-
自我提升,激發成長內驅力。
每一位教師都是成人與兒童之間教育關係的領導者,領導者如能産生作用,激勵學生向上向善發展,一定具備富有道德內涵的領導力。這種潤物無聲的領導力很難用量化的數據來評價,因爲它來自於教師內心對道德、對價值觀、對事物本質的看法。師德建設不僅要有實踐,更要有所思,有所悟。
每一位老師,在忙碌的工作之餘,需要安靜下來思考,與自己對話、與學生對話。積極自省,才能知到不足之處,有想法思改進,達到自我提升的狀態;深刻體會,才能將種種感悟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將思想上的認識內化爲自覺的行爲。當教師在專業層面與思想修養兩方面都有所收穫,都有所提高的時候,才有可能成爲學校發展的踐行者,成爲學校變革的推動者。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探索在家園文化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探索師德提升的實踐路徑,尊重教師生命的成長,爲師生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永無止盡的教育之路上,我們還將繼續探索,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