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素質評價背景下,以班主任為首席的導師制的思考和實踐
文 | 上海市復旦中學 夏曉娟
在中學綜合素質評價背景下,宣導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共性與個性的和諧發展,導師制正是適應這一時代要求而出現的培養學生和管理班級的一種重要模式,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全面又具個性發展的有效形式。上海市復旦中學是一所百年老校,由我國著名教育家馬相伯先生於1905年創辦,現為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復旦師生繼承並弘揚「團結、服務、犧牲」的復旦精神,踐行「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的復旦校訓和「文化導引、道德踐行、德行培養」的德育理念,開展了綜合素質評價背景下以班主任為首席的導師制的思考和實踐。
一、調研鋪路,梳理導師制中師生關係建立形式和實施需求
為了對導師的職責、導師制的具體實施策略等關鍵問題做出相對準確的定位,我們在本校高一、高二年級全體學生和班主任以及部分科任教師作了問卷調研,並對部分師生作了主題訪談,搜集並探究「導師-學生」關係的建立、維繫的相關資訊,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並進行了深入分析,也為課題進一步開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1、「導師-學生」關係建立的形式和依據
(1)「導師-學生」關係建立的形式
對於採用甚麼方式建立學生-導師關係,師生意見較為一致。如圖1、圖2所示,69.97%的學生和77.42%的教師選擇「師生雙向選擇」,而26.93%的學生和22.58%的教師則傾向於「以學生意願為主進行選擇」。由此可見,這表明我校師生群體都認為在「導師-學生」關係的建立上,都認為應尊重雙方的意願,從而奠定長期結對關係的基礎。
(2)「導師-學生」關係建立的依據
在雙向選擇的前提下,學生和教師進行選擇的依據反映出各自的現實需要和價值取向。就「學生看重導師身上的品質」,如圖3所示,42.41%的學生注重導師身上的「學識、專業能力」,33.75%的學生注重導師的「個人魅力」,18.27% 的學生注重導師的「豐富的閱歷」。而對於導師而言,如圖4所示,61.29%的導師則注重學生的「禮貌、素養」,也有25.81%的導師更希望通過學生的「個人志趣」來建立學生-導師關係。可見,在「導師-學生」關係建立過程中,學生更傾向於選擇學識淵博、專業過硬、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作為導師,而教師則更關注學生的品德修養。
2、以班主任為首席的導師制的實施需求
綜合各方面的調查研究,學校在以前以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的基礎上,梳理出以班主任為首席的導師制的班級管理新模式,其實施過程中關注以下需求:
在輔導需求上,學生傾向於導師在「學業跟進與學科指導」、「升學路徑與生涯規劃」和「志趣培養與探索」等方面給予幫助。教師在此問題上的觀點與學生基本一致。可見,師生都認為學科指導是維繫「學生-導師」關係的重要紐帶,同時學生的升學、職業規劃和志趣培養也是師生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交流方式上,如圖5所示,67.49%的學生傾向於與導師「面對面溝通」,而26.01%的學生傾向於通過「微信、郵件等方式」與導師溝通。相應的,如圖6所示,82.26%教師希望能與學生進行面對面溝通。可見,「面對面溝通」在導師制的實施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交流頻率上,如圖7所示,採取「面對面溝通」方式,62.23%的學生選擇一週一次,26.63%的學生選擇一周兩次及以上;如圖8所示,採取「網路溝通」方式,61.61%的學生選擇一週一次,32.51%的學生選擇一周兩次及以上。由此可見,無論是與導師進行面對面還是網路形式的溝通,大部分的學生都傾向於一週一次的頻率。
在交流時長上,如圖9所示,53.87%的學生希望每次與教師面對面交流的時間控制在10-20分鐘,34.37%的學生希望時長在10分鐘以內。相應的,對於面對面溝通,如圖10所示,54.84%的導師認為每週與學生溝通的總時長應控制在1小時以內,30.65%的導師希望時間控制在1至2小時;而對於網路方式溝通,如圖11所示,66.13%的導師希望周時長控制在1小時以內,20.97%的導師則希望在1-2小時。
在交流地點上,如圖12、圖13所示,超過半數的師生都希望能在校內開放環境(如體育館、花園、步道等)進行交流,選擇在導師辦公室或年級研修室、空置教室的各佔20%左右。此外,如圖14所示,80.19%的學生更願意與老師進行私下交流。由此可見,師生都傾向於在相對輕鬆且比較私密的環境下進行溝通交流。
二、立足實際,初步構建以班主任為首席的導師制
積極探索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之間有效合作的途徑,立足學校發展特色與學生實際需求,初步構建了適合學生個性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導師制。
1、產生班級導師團隊。班主任領銜並統籌協調,班級各科科任教師即可擔任班級導師,考慮到部分教師任教多個班級,那麼該教師在各班的指導學生人數相應均分。
2、建立「導師-學生」關係。建立「導師-學生」關係應採取雙向選擇機制,1位科任教師以擔任3-4為學生的導師為宜,不超過8人。「導師-學生」關係的建立主要總結為以下三步:
(1)知己知彼。入學初,班主任通過暑期家訪工作,第一時間知悉學生在以往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並通過軍訓的磨練,初步了解學生的品德、性格、特長、愛好等。開學初,班主任就在家訪和軍訓中對學生的基本情況與科任教師進行溝通,尤其關注有特殊情況的學生,讓科任教師對學生建立起初步的認知。科任教師和學生也可通過開學後的學科教學、校園活動和寄宿生活等情況彼此熟悉,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實際需求,為後續的關係建立奠定基礎。
(2)雙向選擇。通過一段時間的師生溝通與磨合,在高一第一學期的後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生涯規劃、興趣喜好等方面選擇導師。為便於後續的協調,每位學生可以按照個人意願強度依次排序選擇三位老師作為導師的備選。導師在知曉學生的實際情況、個人需求、性格品行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選擇意願來選擇學生。
(3)統籌協調。在高一第二學期,班主任召集所有班級導師組成員進行共同商討、協調分配,或者與部分導師單獨交流協商,解決學生與導師不完全匹配的問題,最終確立「導師-學生」關係,確保每一位學生都有合適的導師,教師資源也能合理分配。在「導師-學生」關係的建立後,班主任和導師應針對結對學生作深入探討,依據學生的性格、需求、學業、心理等,制定詳細的導師計劃,共建學生的培養目標,並明確各自的工作職責,指導學生填寫《復旦學子成長手冊》。
3、明確職責
在以班主任為首席的導師制運行過程中,班主任和科任老師有各自明確的分工,大家協同合作,共同推進本專案的實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1)班主任職責。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引導者、協調者和促進者,是溝通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橋樑。除了班主任的常規職責,在以班主任為首席的導師制的實施過程中,班主任起到統籌監管的作用,其主要的職責有以下四大方面:
制訂專項方案。每學期開學前,班主任針對班情、學情、學生需求、導師特點等進行認真的分析與規劃,擬定一個詳細可行的班級導師制專項方案,作為班主任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包括班級導師制學期目標、班級學生與導師的情況、何時召開何主題的班級導師組會議、何種學生需要何種方面的關注和幫助、何時進行導師工作階段性總結等,讓導師們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和目標,發揮班級導師組的作用,以利於導師制工作的平穩、有序進行。
引領導師團隊。高度重視導師團隊的建設,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發揮首席導師的作用,激發班級導師樹立責任心,用心育人、全員合作;每月一次召集班級導師組會議,交流班級與學生的動態、針對存在的問題共同商討對策、一起學習班級管理與學生指導技巧、進行經驗分享與交流等,形式靈活多樣,以此提升導師隊伍的凝聚力與育人能力,深刻發揮團隊的合力,齊抓共管,更好地落實班級管理工作,使班集體得到應有的發展。
強化溝通協調。由於辦公地點、任教班級數量、責任分工不同等原因,科任教師會缺乏主動聯繫班主任的意識。班主任雖然不會直接介入導師和學生的交流溝通中,但班主任除了召集「面對面」形式的導師組會議,還建立了班級導師組微信群,即時了解班級現狀和學生發展,並把學生的意見和想法及時回饋給導師;同時,班主任也定期與學生交流導師制實施過程中的收穫與不足。強化溝通回饋,協調師生、生生關係,對導師制的有效實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加強過程管理。教師的日常工作較為繁忙,而導師工作則需要教師犧牲額外的時間和精力,部分導師工作可能會被老師們所忽略。因而,班主任需及時提醒各位導師完成相關工作,定期查看導師制工作手冊的填寫情況,時刻關注導師與學生的發展動態,每學期召集班級導師進行一次手冊的交流回饋,並進行階段性交流與總結,督促教師們將導師工作常態化、過程化地落實,以確保導師制工作達到良好的效果。
(2)導師職責
以學生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為基礎,導師與班主任形成默契的夥伴關係,積極參與班級管理,關注每個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協調發展,遵循個性化培養原則,做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導師通過個別指導和言傳身教,培養有擔當、有智慧、有情懷、有智慧的復旦學子。導師的職責主要總結為以下六大方面:
思想導德。導師在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遵紀守法,培養學生自主、自律、自強意識,提升學生的精神生活和思想境界。導師針對結對學生的個性特點、行為規範、道德品質等,利用換位思考、平等接觸、正面引導、啟發暗示、創設情境等方式,説明學生認清並接納自我。同時,導師需對學生存在的不良行為和習慣進行診斷分析,思考對策並施以糾正,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學科導智。一方面,導師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指導學生學習,跟蹤結對學生的年級特點和學習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制定發展規劃,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排除不良學習情緒。其次,憑藉專業優勢,導師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説明學生認識自身的學習潛能和特點,強化優勢,查漏補缺,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樂思妙想,指導學生踴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科學研究與各項競賽,培養學生問題探究意識與創新精神,拓展學生的經歷體驗和實踐能力。此外,導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漁,即教授學生如何獲取知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最終解決學生「想學、願學、能學、學會以及會學」的問題。
活動導思。在學校的各項儀式教育活動(如升旗儀式、成人儀式、開學典禮等)、文化藝體活動(如體育節、校慶文化節、迎新活動等)、博雅踐行活動(如文博研學踐行活動、骨幹訓練營、青年領袖營等)中,都是由科任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或是老師指導學生,或是師生同競技,或是師生共演繹。豐富的活動不僅使得學生的個性品質、興趣、才能在活動中得到表現,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得以提升,同時,也是導師觀察學生、了解學生最有力的手段,教師在活動中的一言一行都是最好的學習範本,是教育引導學生最高效的途徑。
生活導行。寄宿制學校對學生行為規範、生活自理、集體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學生都是初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因此,導師要關心學生的飲食起居,對學生進行校園生活指導、社會生活指導、家庭生活指導,建立有利於身心健康、提高學習效率的生活作息習慣,幫助學生適應學校寄宿生活;教導學生科學安排日常生活,合理安排生活消費,幫助學生提高生活規劃能力;引導學生明確生活目標,端正生活態度,減少對父母的依賴,體諒父母的艱辛,培養獨立生活的態度,學會有情有趣地學習、有滋有味地生活。導師通過細心關注學生生活中的行為細節,給予真切的關心與耐心的指導,走進他們的內心,把教育滲透到每一個看似無目的的細節之中,激發他們自尊、自愛、自主的品質,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培養良好的行為規範。
心理導情。學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存在學業壓力大,情緒不穩定,理性不足等問題,因而,對學生進行心理指導是導師的重要職責之一。導師認真聆聽學生的傾訴,深入探究學生的心理狀態,為學生創設輕鬆、舒適、安全的心理環境,鼓勵學生自我表露,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諮詢和指導,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和消除心理障礙,提高受挫能力與抗壓能力;指導學生與人溝通、待人處事的技巧,不斷提高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導師需遵循「觀察——理解——滲透」的規律對學生進行心靈的教育,以學生情感、情緒為切入點,觀察學生的行為,讀懂學生的心理,走進他們的內心,了解他們的需求,尊重他們的差異,理解他們的感受,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生涯導航。學生由於缺少職業體驗和人生歷練,對於自己未來的學業規劃和生涯目標都是迷茫的。而通過問卷調研可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渴望在「升學路徑與生涯規劃」上獲得導師的指導。首先,導師們根據學生的生涯測評報告,與學生探討理想專業、理想職業、現實需要與就業形勢的匹配度,指導學生開展職業訪談,帶領學生參與職業體驗,進行職業前景調查、SWOT分析等。其次,導師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個性特點,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指導學生進行學業、職業和生涯規劃,拓寬學生的眼界和思路,讓他們認識自己潛在的發展空間;同時,在動態指導過程中給予學生動態支援,讓他們在獲得體驗的同時正確地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實現自我,對職業規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學生未來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優化提升,構建以班主任為首席的導師制的運行機制
通過實踐探索,基本形成了「學校統籌、全員投入、全面深入、全程融入、共育內高」的運行機制,並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優化完善,確保以班主任為首席的導師制有序開展和長效發展,也可為其他學校實施導師制提供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