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教育願景——師德培養

副標題:「帶領Y世代團隊,迎接Z世代 /App 世代的考驗」實踐分享


文 | 徐區懿華(香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中華民族一向重視師德,教師一代一代地傳承良好的價值觀,以確保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共處,建立互相依存的關係。中西文化中,對老師個人操守的詮譯,亦都異曲同工。


孔子論師德


孔子被譽為「萬世師表」,備受世人所尊崇,他的身教言傳,實為師德模範。他提倡「以身作則」、「有教無類」、「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及「因材施教」。以身作則愛護學生,對學生滿懷期望,鼓勵「為學必先立志」,而為師者亦須「終身學習」。


西方文化論師德


西方文化中,鮮有特別提及師德,不過西方文化很長時間受教會影響。聖經中記載,耶穌就是一位偉大的老師,祂的言行處處展現「愛」、「寬恕」、「昐望」、「謙卑」、「有教無類」等,可說是西方對師德的理解和詮譯。


我們身處的時代


如果說廿一世紀的社會價值取向是商業為主、功利至上,相信一點也不為過。我們的教師隊伍,既加入了大量Y世代,即是八十至零零年代出生、被形容為適應力強、敢於嘗試而又務實的理想主義者,他們大多工作態度自我、講求靈活、甚至不計回報只問快樂;而又緊接着Z世代,即是網絡世代的加入,他們熱血、衝勁、不懼挑戰、打破成規、表現自我、敢於撼動社會。有人說,Z世代將顛覆我們對職場及工作的想像和認知。


此外,隨着AlphaGo以三比零擊敗柯潔,並獲中國圍棋協會授予職業圍棋九段,人類未來亦將面對人工智能及機械技術的考驗。Y世代及Z世代,正在孕育我們的App世代,他們未學步,已先學會用平板電腦或智能電話。在這樣的世代潮流之中,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經過沉澱而建立的智慧,讓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品德價值,能否獲得承傳?良好品德作為人類互相依存的基本條件,能否經得起時代的考驗?這個問題是我們這一代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須思考的課題。


Y世代的加入對教師團隊的影響


一般來說,已發展若干年的學校,教師團隊以X世代為主。他們大部份人於六十至七十年代出生,這世代的價值觀以工作為重,相對穩定及實幹,也有人說他們是比較平庸的一代。而學校裡Y世代只屬少數,且每年只有數位新老師,對原本的團隊文化衝擊並不十分大。


不過我所領導的學校,歷史就較短,我加入時校齡只有五年;加上學校曾經歷一次香港教育史上的大事——《臻美事件》,財政及教學問題之繁複,令學校工作之艱鉅難以想像,以致接辦學初期教師流失率極高。(在我加入的一年,新加入學校老師佔全體老師約50%)。大量空缺,而招聘人手的確不容易,因而教師團隊的過半數都是新畢業老師(就是Y世代)。他們沒有在其他學校任職的經驗,沒有跟前輩學師的經驗 ,也沒有教學經驗。學校較有經驗的老師(即X世代),只佔約 15%,平均每1位略有經驗的老師就要照顧近6位同事的成長。


關鍵的三年:師德及學校文化的建立


加入學校的第二年,隨着前任校長退休,我接任校長一職,至今一共三年時間。要把這樣的一個團隊建立起來,確保老師能在德育及智育方面關顧、幫助學生,師德及教學技巧的培養極其重要。在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我們相信「學校希望老師如何教育學生,領導層就必須用同樣方法管理老師,以使其價值及行為得以內化(以身作則)。」


培養老師所使用的方法,又必須能顧及Y世代老師對快樂的追求,他們需要被重視、要有彈性和選擇、有理想主義。要達致成功,校方要回應他們對工作環境的訴求,使他們的潛力充份發揮,獲得成就感。


透過「價值澄清、尋找及提倡共同價值」、「尊重差異、鼓勵創意、給予多元的選擇」、「把培訓結合到日常工作中」等不同策略。三年下來,教師團隊成長迅速,團結合作,互相支援,不少老師從中不斷研習,在教學方法及效能上已經獨當一面;學生的成績亦猛進,互助友愛,並於校際賽事中獲得出眾的成績,家長投訴亦大大減少,報讀敝校人數以倍數上升,教師流失率亦從 50%下跌至5%。


價值澄清、尋找及提倡共同價值


Y世代老師未必清楚自己所持的價值觀及定位,但是喜愛探索。甚麼是對?甚麼是錯?他們不喜歡由其他人去告訴他們,他們更希望由測試及改錯去驗證真理。教師在關愛學生、以學生利益為大前提方面,最容易取得共識(有教無類),但其他方面則不一定。


為達致其他各方面的共識,在日常工作中,包括行政會議、科組會議、功能部門會議或全體教師會議,領導層均盡最大努力,減少單向式的講話及灌輸,而是透過共同閱讀探討(文,行,忠,信;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提出問題激發思考。


教師從討論中,可以了解別人的想法,並認識自己的想法,求同存異,共同努力朝彼此認同的方向前行;遇到無法產生共識時,也能夠共同建構大家都接受的第三方案。最終訂出「培育才德兼備、專注自己、關懷別人、理解世界的下一代」為全體教師的共同目標(為學必先立志)。


由此開始推論,要培養具備上述個人素質的學生,老師要怎樣做、怎樣裝備自己,確立全體老師的共同目標及培訓方案。團隊中以中國人為主,亦有六分之一老師為外籍人士,為幫助他們融入本校文化,全校老師學習中國經典「弟子規」,同時亦研習西方管理大師作品「與成功有約」。此後,在學校管理、老師共事及教導學生方面,均能夠以儒家思想及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為核心:「主動積極」、「要事第一」、「以終為始」、「雙贏思維」、「知己解彼」、「協同效應」,及「不斷更新」。


尊重差異、鼓勵創意、給予多元的選擇


外籍老師對中國文化認識不深,亦未必能完全認同,領導層包容彼此之間的差異,亦協助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師相互了解及溝通。在日常工作之間共同學習,各人有不同專長,學習過程必然有快有慢。學校容許各位老師有不同的步伐(因材施教),自選學習課題及方式,以適應各自的不同個性及能力。


為培育教師的4C (創意Creativity,溝通Communication,協作 Collaboration,明辨性思維 Critical Thinking),學校容許教師在指定的預算及時間內,自行即時設計當天培訓的地點及內容,創造了教師彼此使用不同的學習策略、最後達致同樣學習效能的學習經驗。及後,教師亦用同樣的方法設計出「學校模擬城市」(Sim City) 活動,讓學生透過不同的學習策略及內容,學到了4C 。


此外,學校奉行「不怪責文化」(No blame culture),遇事就以解決問題為第一要務,並鼓勵不同持分者從事件中反思及學習,如何避免下一次出事故。創設安全的環境,鼓勵師生、師師、生生之間真誠溝通,使全校形成「犯錯是學習的好機會」的共同價值。


把培訓結合到日常工作中


師德的培養,並不限於指定的時間和場合。日常在學校內相處、合作、課堂內外,處處都是學習機會。不論年輕的還是有經驗的老師,都可以學。(終身學習 – 「愛」、「寬恕」、「昐望」、「謙卑」、「有教無類」)


在撰寫本文前,筆者作過一簡單調查,問老師:「學校如何培育您的師德?」,共收回一百八十多項描述(部份內容見附件一),共可歸納為一個共同目標:


以學生為中心,嚴而有愛


及約四個老師認為最有效的策略:


  • 管理層定出對老師的期望,同事間不時互相提醒、分享、表楊

  • 學校文化的塑造

  • 賦權增能 – 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及其他校本培訓

  • 領導層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結語


不論在甚麼年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均貴乎互相尊重:「克己復禮」。車品覺先生(人工智能大師,紅杉資本中國合夥人)曾在一場合分享過,不論科技如何進步,人的品德情感、對是非對錯的判斷,是人工智能無法可取代的。不論任何年代,老師都須要有高尚的情操和人格,把品德教化一代一代傳下去,這些都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在功利至上的廿一世紀,時刻透過不同的策略,提醒老師維持良好的師德,以中西文化的聖賢為學習對象,乃作為學校之領導不可推卸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