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創意旅遊 促進香港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都在提倡創意旅遊,目的旨在讓旅客親身體驗當地的非物質文化及創意活動。而香港現時亦有不少非牟利團體都積極參與包括文化及古蹟保育工作,以不同形式的活動推廣香港各區的文化遺產。而旅遊業作為香港的重要產業之一,自然能為2015年聯合國通過的《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提出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達成提供助力。
特區政府正著力發展高增值旅遊,開拓生態旅遊、文化文物創意旅遊等,以吸引更多不同類型旅客來港。圖為將軍澳單車館公園全景
香港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事實上,17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相互之間都是密不可分的。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調查顯示,全球遊客數量連續7年錄得增長,2016年的遊客人數上升到12億人,預測2030年更可達至18億人。旅遊業作為香港的重要支柱行業之一,可幫助社會建立一個「可持續城市和社區」和「促進其他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
據世界旅遊及理事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旅遊業為香港生產總值帶來1,135億港元的直接收益,為全港生產總值的4.6%。該會預測2017年旅遊業將佔全港生產總值的5%,而2017至2027年更會上升為6.4%或達2,226億港元。
就業方面,旅遊業於2016年為香港貢獻了接近19萬個職位,而在2027年預計可達82萬個職位。另外,旅遊業於2016年亦為香港帶來460億港元投資額,估計2027年會上升至700億港元。
由於旅遊業對其他行業如交通、運輸、飲食、零售,甚或醫療、會展業均有影響,故聯合國將其明確地包含在其中三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內,分別是第8個「促進持久、包容和可持續經濟增長,促進充分的生產性就業和人人獲得體面工作」、第12個「採用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和第14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
爭取世界級盛事為香港帶來品牌效應
為將香港打造成為世界級的首選旅遊目的地,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施政報告中「多元經濟 優質就業」一章明確且全面地為旅遊業訂下一連串新措施。
當中包括特區政府著力發展高增值旅遊,開拓生態旅遊、文化文物創意旅遊等,以吸引更多不同類型旅客來港消費,並且繼續提升旅遊配套設施,加強人才培訓。特區政府早在2017年8月便與國家旅遊局簽署《關於進一步深化內地與香港旅遊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強雙方的交流合作以協助旅遊業界把握「一帶一路」倡議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帶來的機遇,包括推動內地與香港郵輪旅遊發展,吸引更多過夜旅客來港。
特區政府通過協調政策局和各部門之間的合作以加強對旅遊業界的監管、人手及基建配套等問題,從而促進旅遊業的全面發展。同時增辦不同類型的世界級盛事和國際高端會議展覽,除了可吸引各類旅客來港,也可提升本地市民的生活質素和提供更多休閒活動。
香港是世界會展業五大中心之一,過去曾舉辦過不同類型的展覽,如藝術品拍賣大會和美食博覽會等。會展業跟以往的工業不同,它能產生多元且龐大的周邊經濟效益。政府若投入1元,會展業隨時能帶來10倍以上的利益增長。近幾年,隨著內地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國際機構都會選擇在內地舉辦具影響力的論壇,如博鰲亞洲論壇等。香港既擁有國際級的展覽場地,也有國際化的服務。特區政府應積極爭取世界級比賽和會議,如現在流行的世界電子競技賽。舉辦這種大型論壇或比賽都能為香港帶來品牌效應,同時若能引入高端科技,更可避免過量不必要的展覽宣傳品,提倡「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
香港各界積極發展創意旅遊
另外,特區政府亦會在香港不同地點繼續增加免費Wi-Fi熱點,以方便市民和旅客使用,務求把香港建設成智慧城市。
現時有不少非牟利團體都積極參與包括文化及古蹟保育工作,如「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以展覽、工作坊、考察和導賞培訓等不同形式的活動推廣香港各區的文化遺產。最近,各國都在提倡創意旅遊,目的旨在讓旅客親身體驗當地的非物質文化及創意活動,如韓國的電視劇、音樂、美食和美容醫療服務近年成為了亞洲的熱門產品。
另外,香港的機構如「社區文化關注」、「土家故事館」和「WE嘩藍屋」等,正不斷發掘本地獨有文化並進行推廣。因此,創意旅遊極有潛力為香港帶來新的旅遊產品和高增值的購買力,同時也可提高香港人對保育香港文化和傳統的認知。甚者,國際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也舉辦過多個綠色旅遊項目以提倡保護生態足印。筆者認為,上述的旅遊活動比起遊逛主題公園更能體驗到當地的文化與人文風情。
政府部門應釐清撥款機制
特區政府於2017年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宣布撥款2.43億港元支持香港旅遊業,其中雖有1,200萬港元用作資助具本地特色的旅遊項目,然而相比於特區政府向香港迪士尼樂園斥資58億港元以進行擴建的費用相比,實在是天差地別。
再者,有關部門似乎不甚了解撥款機制。其中一位旅遊事務專員指出「申請項目須具備香港傳統文化特色,與坊間的本地導賞團不同」。上文提到的非牟利團體都富有香港傳統文化特色,那它們符合申請資格嗎?筆者認為在這一範疇中,政策應由下而上做起。
首先,遊客的喜好已由到訪傳統的主題公園改為了解當地生態、保育文物發展和親身體驗當地文化為主,而坊間早已為此推出了各種活動以迎合遊客需要。然而他們需要政府的支持,如贊助及建立發展平台,才能更好地推廣當地文化和創意旅遊的理念。假若特區政府能做到的話,旅遊業便能達成聯合國的第12個「採用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和第17個「加強執行手段,重振可持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目標了。
旅遊業不應側重單一市場
香港旅遊業相對側重於內地遊客。過去5年,內地遊客佔訪港遊客總數的七成以上,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相反,歐美地區的數字卻只維持在同一區間。事實上,內地經濟起飛,他們強大的消費能力為香港經濟增長帶來了實質性作用。但是,香港的設施、服務和商品的不勝負荷,導致民怨漸生,有違可持續發展的原意。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改善民生,旅遊業的發展也不例外。為了解決香港過度接待遊客,中央政府推出「一周一行」以代替「一簽多行」,而商界亦於落馬洲邊境興建購物城,畢竟過於側重某一市場會令本地旅遊業受到限制。如前幾年「小黃金周」期間,訪港的內地遊客人數及消費總額都呈下降現象。
故此,為了開拓多元化的客源市場和促進業界把握大灣區的旅遊機遇,特區政府計劃舉辦「一帶一路」旅遊論壇,邀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相關旅遊業界人士參加,包括推廣「一程多站」等,同時也會與國家旅遊局及旅遊業界商討繼續深化內地與香港的旅遊合作。這無疑是一件好事,更需要特區政府與各界加強合作。與此同時,特區政府應評估需求量後再準備足夠的配套以之應付,避免民怨再生。
對特區政府改善配套的四點提議
另外,隨著互聯網及大數據的興起,發展智慧城市是必然的趨勢。除了要廣泛增加Wi-Fi設施外,特區政府也應檢討現行法律和積極改善配套措施。
第一,香港的停車場和可充電車位嚴重缺乏,可能影響自駕遊的發展。
第二,香港部分過時的法例阻礙了文化藝術的發展,例如街頭表演可能干犯阻街或制造噪音罪行。曾有一隊知名外國樂隊因沒有申請工作簽證,擅自到工廈表演而被逮補,事件傳至外地難免會對香港的聲譽造成影響。
第三,特區政府應積極鼓勵業界與科研人員合作開發手機應用程式,為旅客提供更便利的旅遊服務。除了基本的實用資訊外,如提供往返不同景點的公共交通服務資訊,將能協助旅客規劃行程。除此之外更可加入本地團體的體驗旅程,也可在邊境管制站和各個景點設置感應站,讓遊客可輕鬆記錄自己的行程,或可間接地幫香港進行宣傳,從而達成聯合國定下的第9個目標──「建造具備抵禦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續工業化,推動創新」。
第四,與其他鄰近地區及國家相比,現時外地學者來香港的大學進行學術交流須經過繁瑣的申請程序,特區政府應考慮簡化其手續,讓所有大型論壇及會議得以順利舉行。
官、商、民、學的合作向來重要,故旅遊業的成就不應只單靠政府或業界的努力,而是要建立社會共識或提供高端科技以應付旅遊業的發展。自2015年聯合國提倡17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起,各大、中小學都將其列入教學課程之中。然而,具體地應用相關知識在各行各業仍在起步階段。經濟增長固然重要,但環境保護和讓各界享受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成果也同樣重要。所以,筆者期望特區政府在制訂政策時能詳細考慮社會的承受及可持續能力,亦希望立法會能儘快通過《旅遊業條例草案》,以確保香港好客之都的形象。
作者係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