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自貿協定新機遇 擺脫「威尼斯化」擔憂
經過十輪談判,香港特區政府終與東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並將於2019年1月1日實行。香港雖是自由貿易港,但以往與東盟自貿協定的談判卻不太順暢,所以此刻成果得來不易。香港在有了東盟的廣闊市場後,各界應積極把握機遇,保持、鞏固香港自身國際都會地位及優勢,務求擺脫香港「威尼斯化」的擔憂。
香港在協定簽訂後,東盟國家會分階段撤銷或削減香港貨品的關稅,新加坡更會免去香港所有產品的關稅。圖為新加坡機場的免稅店
優惠政策照顧製造業港企
意大利威尼斯曾有「地中海國際都會」的美譽,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然而在此後的發展中,其優勢卻相繼喪失,逐步成為一個純旅遊城市。香港近年經濟發展受阻,多項傳統優勢被其他國家或地區超越,引發外界對香港「威尼斯化」的擔憂。此次與東盟簽訂自貿協定來之不易,各界應牢牢把握機會,以防止香港走向「威尼斯化」。
目前香港與東盟雙方就海關、專業服務、中小型企業、貿易便利化和物流、電子商貿五個重點領域合作,香港在協定簽訂後,東盟國家會分階段撤銷或削減香港貨品的關稅,新加坡更會免去所有香港產品的關稅。
東盟成員國會為投資當地的港商提供優惠,雙方的服務供應者同時享有國民待遇,承諾香港商務旅客可一般逗留90天,企業調動人員可逗留不超過兩年、可續兩年。另外,東盟成員國承諾取消或減少來自香港資金的限制,如泰國、菲律賓及越南等國,日後不少行業可讓港資公司的資金參股上限達50%,甚至是全資擁有。對於有興趣到東南亞投資的企業而言,絕對是利好消息。至於對香港的傳統製造業來說,協定的簽訂也可讓他們擴大當地市場,而且協定特別照顧到香港一些從事傳統製造業的企業,例如鐘錶、珠寶、玩具等,其優惠幾乎是度身定製。
香港社會應積極把握機遇,維持自身國際都會地位的優勢,務求扭轉「威尼斯化」的局面。圖為第52屆香港工展會現場盛況
吸東盟國家中產來港消費
目前不少東盟國家,特別是印尼、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都是較被看好的新興經濟體。至於緬甸、柬埔寨等國,則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備受全球投資者青睞。這些國家的中產階級人數持續增長,多個國際集團已於當地興建大型商場,東盟內的旅遊業可望穩定發展。對香港業界來說,除了迎接內地和韓國的遊客外,也可思考如何吸引東盟國家的中產階級來港旅遊、消費,為雙方人員流動帶來更緊密關係。
事實上,香港的文化軟實力如音樂、電影、電視劇等在東盟國家的影響力不容忽視,當地華僑一直都是港人的天然夥伴。最近,一款源自香港北角的電子錢包手機應用,便是看中了印尼、菲律賓傭工的需求,無心插柳地開拓了針對東南亞的匯款服務,成為近年少見無需北上,卻能南向成功的企業之一。從以上例子可見,這些都是協議對香港的具體影響,可以改善香港經濟近年過分依賴內地的現象。相比台灣的南向政策,香港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可能更為實在。
除此之外,香港與東盟自貿協定的簽訂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也起了「催化劑」的作用。對比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盟國家的經濟更成熟、多元。早在1992年,東盟內部就已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並於2015年成立「東盟經濟共同體」,整合了一個6.2億人的龐大市場。這個市場與香港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作為東盟「大腦」的新加坡又與香港同質性強,通過香港聯繫東盟,符合大戰略。畢竟「一帶一路」倡議以能源、基建為主,除了電信、港口與香港企業關係較大之外,其他方面都較難切入。
目前香港與東盟雙方就海關、專業服務、中小型企業、貿易便利化和物流、電子商貿五個重點領域合作。圖為江蘇省連雲港港口的工人正在卸貨
東盟自貿區發展越趨成熟
香港簽訂的自貿協定除了惠及近年在當地設廠的港商之外,也惠及了擁有香港身份的內地商人。自從廣東推動「騰籠換鳥」後,加上內地工資、成本上漲,不少港商已經陸續將廠房遷離珠三角,改為在越南、柬埔寨設廠。而緬甸改革開放後,亦成了不少港商、「新香港人」的目的地。
當然,這樣的協定也有其先天局限和挑戰。東盟本身就是「對沖外交」的高手,除了象徵意義較大的東亞峰會、「東盟10+3峰會」等會議,東盟亦與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洲、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簽訂了不同程度的自貿協定,建立了不同內容的自貿區,包括「東盟-中國自貿區」。由2010年至今,中國企業已經在東盟建立起龐大的商業網絡。2005年至2014年間,中國出口到東盟的金額總值每年以13.5%增長,十年間增加了3.6倍,數據還未包括剛起步的「一帶一路」倡議。
另外,電子商貿在東盟的發展潛力極高,而電商正是內地企業的強項,特別是阿里巴巴在過去一年,透過收購新加坡的Lazada Group這一東盟最大電商,積極發展東南亞市場。當地媒體甚至形容,東南亞已成為阿里巴巴與美國亞馬遜的戰場了。
香港的文化軟實力如音樂、電影、電視劇等在東盟國家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圖為香港文化中心
香港應積極把握發展機遇
眾所周知,香港與新加坡優勢相近,同時在東盟亦較具影響力。香港與新加坡之間的競爭,其實對中國的宏觀外交政策也有「周邊效益」。中國近年在東盟不同國家興建港口,以圖打破新加坡在東南亞地區的港口壟斷。香港的加入,或許是另一分流大計。
對香港而言,與東盟簽訂自貿協定肯定是樂觀其成的。目前香港還與澳洲、馬爾代夫、格魯吉亞等就簽訂自貿協定進行談判。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日前表示,特區政府正與英國展開策略性貿易對話。除此之外,香港亦嘗試以「東盟模式」與歐盟簽署自貿協定(香港已經和歐洲的非歐盟國家組成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簽訂自貿協定)。再者,對比以往跟個別國家簽署協定,「東盟模式」在區域主義(regionalism)依然重要的年代,顯得更有價值。
除東盟、歐盟外,由俄羅斯領導的歐亞盟,其成員國亦是香港可爭取簽訂類似協定的對象。事實上,歐亞盟正與中國商討簽訂自貿協定,而越南於2015年亦與歐亞盟簽訂了自貿協定。此外,新加坡、韓國等也在積極爭取,香港若不成為中國與歐亞盟自貿協定的一部分,恐怕又如遲來的東盟自貿協定一樣,失去一定優勢。
這種國際網絡除了是維持香港自身國際都會地位的關鍵,也能鞏固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區、獨立經濟體的地位,令國際社會長期承認「一國兩制」。不過對國際社會而言,他們關心的只是經濟制度罷了。現在香港有了東盟的廣闊市場,社會應積極把握機遇,維持自身國際都會地位的優勢,務求扭轉「威尼斯化」的局面。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