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香港與東盟簽訂自貿協定的機遇與前瞻

  香港與東南亞國家聯盟(以下簡稱東盟)於2017年11月12日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以下簡稱「協定」),以及相關投資協定,有望於2019年1月1日開始實行。歷經三年的談判,香港終與東盟十國簽署此「協定」,為雙方日後經濟交流打下堅實的法律基礎,創造便利的貿易條件,營造穩健的經濟發展環境。展望未來,香港不僅能發揮支柱產業的中堅力量,還能擴大初創企業的影響力,鞏固其在區內作為最開放、最方便營商的國際城市的地位。

淺析香港與東盟簽訂自貿協定的機遇與前瞻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左二)於2017年11月9日在越南峴港與泰國外交部部長Don Pramudwinai(右二)舉行雙邊會議


香港倚重對外貿易

  此次「協定」的簽訂,將為香港與東盟的企業帶來更大商機。結合「一帶一路」倡議,雙方合作將更上一層樓。東盟成立已經50載,與香港在經濟貿易方面交流頻繁,是香港第二大貨物貿易和第四大服務貿易夥伴。而香港自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一直奉行自由貿易政策,積極支持及倡導自由、開放和穩定的多邊貿易制度。2016年,香港成為全球第七大商品貿易經濟體系,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體,香港十分倚重與世界各地之間的貿易。

  據香港工業貿易署和東盟統計網站的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香港與東盟的商品貿易總額接近8,333億港元,相當於香港與全球商品貿易總額的11.0%,而東盟與香港的商品貿易總額則佔其全球總額的4.2%。香港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披露,2015年香港與東盟服務輸出額和輸入額為672億和534億港元,分別佔對全球服務輸出及輸入總額8.6%和9.4%。其中,旅遊、運輸、金融服務及其他商業服務等是兩個地區服務貿易的主要組成部分。2016年,香港對東盟的外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佔全球對東盟投資總額的10.1%,當中金融及保險、電、煤氣、蒸汽及空調供應,製造業和房地產是四大投資對象,共佔總投資活動額的71.1%。

淺析香港與東盟簽訂自貿協定的機遇與前瞻

2016年,香港成為全球第七大商品貿易經濟體系,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體,香港十分倚重與世界各地之間的貿易。圖為早前香港太古坊糖廠街市集


「協定」助港企提升競爭力

  香港與東盟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涵蓋範圍廣泛,涉及內容全面,重點關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經濟及技術合作、知識產權、爭端解決機制和投資等範疇。「協定」的簽署給予兩個地區貿易更大的發展空間,在配合「一帶一路」倡議下,將進一步加快各方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

  首先,「協定」有利於香港企業提升競爭力。「協定」在貨物貿易方面做出關稅承諾,包括取消關稅、規定年限內取消具體稅目的關稅、逐年遞減關稅等。同時覆蓋多種商品類型,包括珠寶(如珍珠在文萊、老撾、菲律賓和越南自「協定」生效年份開始,將逐年削減該稅目的關稅,最終實現取消關稅)、服裝及服裝配件(多數國家對於與服裝和衣服配件相關的稅目將從1%到35%不等的基本稅率下調,部分實現取消關稅)和鐘錶(除文萊、柬埔寨和菲律賓以外的東盟國家,在鐘錶分類下的子稅目都將從現行的1%到30%不等的基本稅率通過逐年削減最終實現零關稅)等。

  而首飾、寶石或半寶石製品、成衣製品等正是香港主要的出口產品。因此,削減甚至取消關稅,對本港企業降低商品在東盟各國的銷售成本提供了很大的優惠。「協定」還承諾在服務貿易方面優化香港在東盟市場的准入條件、放寬商務人員入境政策和降低資金參與或聯營的限制等。對於以輸出服務為主的本港企業而言,「協定」將使其更加充分地利用在東盟地區辦公設廠的絕對優勢,完善人力資源和資本配置,從而擴大在該地區的市場。

  其次,香港與東盟的經濟合作將更加緊密。香港作為自由港,每年與東盟的貿易過程中仍需支付平均5.7億港元關稅。香港與東盟締結自由貿易協定後,將進一步降低各地的貿易壁壘,釋放市場活力,也為雙方的貿易提供了權威的法律保障。再者,建立在已有的貿易基礎上,「協定」將實現更優惠的關稅、更便利的清關程序、更靈活的從業人員入境政策,故雙方可藉此有效地構建資源共享平台。尤其在人力資源共享方面,「協定」的簽訂將為兩地已有的頻繁服務貿易添磚加瓦,既能滿足東盟地區對商業、電訊、建造工程服務等行業專才的需求,又能讓香港拓展優勢行業在其他地區的影響力,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

  值得關注的是,香港與東盟簽署自貿協定貫徹了「一帶一路」倡議的精神。截至2017年12月初,中國已對外簽署15個自由貿易協定,涉及2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港澳地區和東盟),為「一帶一路」倡議架設起立足周邊、面向全球的自貿區網絡。香港與東盟國家都地處「一帶一路」沿線,在享受中國政策帶來貿易便利的基礎上,「協定」加強了地區合作夥伴關係,加速對外開放,優化了國際分工的細則,使兩個地區都能搭上「一帶一路」的快車,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此外,香港將繼續保持離岸人民幣融資中心的優勢,在金融上作為連接內地與東盟市場的橋樑。東盟成員國中有部分為發展中國家,需向海外籌集資金以發展基礎建設從而改善經濟,故對離岸融資需求殷切。

  根據He et. al.(2016)的研究,由於中國相對部分發展中國家利率存在負利差,而且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正在逐步自由化,東盟中的一些發展中國家,使用人民幣作為融資貨幣,仍有較大吸引力1。香港可因應國家「一帶一路」的對外投資策略,擔當起「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利用國際金融市場網絡的相對優勢,提供離岸人民幣融資產品,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具備優勢。圖為工作人員正在指導小朋友如何使用VR設備


香港應把握機遇 提高自身競爭力

  「一帶一路」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利共贏和互學互鑒的四大理念,旨在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責任、利益、命運共同體。沿線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是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有助於進一步加強各地區的經貿聯繫。香港作為區內最開放、最方便營商的國際化城市,應把握機遇,優化升級支柱產業,鞏固並擴大其在區內的競爭力;支持引導優勢產業,開發和探索其在海外的發展空間。但是,香港也應關注到開放貿易合作中的風險,才能持續平穩地發展。

  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遊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是香港的四個傳統主要行業。它們作為香港的支柱產業,是香港的經濟動力所在。2015年,支柱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分別佔香港生產總值和總就業人口約57%和47%;在服務貿易活動中,旅遊是服務輸出的最大組成部分,佔服務輸出總額的34.6%,其後是運輸(28.5%),金融服務(18.4%)及其他商業服務(13.0%)。

  香港與東盟在以上產業的貿易交流頻繁,隨著經濟發展,東盟地區對更加專業的服務需求日益增加。香港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能為東盟地區提供優質的服務。再加上「協定」關於服務貿易的承諾,將為香港的支柱產業拓展其在東盟的市場架橋鋪路,使其提供更具競爭力的服務。

  此外,香港還有六項優勢產業,分別為文化及創意產業、醫療產業、教育、創新科技、檢測及認證,以及環保產業。這些產業享有優勢並具備潛力作進一步發展,有助於推動香港邁向更多元化的知識型經濟。本港企業可以充分利用東盟國家在相關條例上的承諾和供需關係,如技術測試和分析服務、電訊、新能源技術開發等方面,探索海外市場。

當然,香港也不能因過分關注自由貿易帶來的好處而忽視了當中存在的風險。比如因受技術條件限制,「協定」對部分項目不作出承諾。  

  由於東盟各國發展水平不同,制度也不一致,勢必增加合作過程中的系統性風險。「一帶一路」倡議一方面增加區內的經濟金融聯繫,提升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風險傳遞的聯動性,使地區內的不確定因素通過貿易、資金的交流通道向外蔓延。因此,我們要不斷完善風險評估、應對和處置機制,才能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陸尚勤係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黃昀係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