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拆彈專家」

一月底香港二度上演「拆彈風雲」,在港鐵沙中線會展站地盤,工人無意中先後挖出位於灣仔會議道與杜老誌道交界處的2枚千磅炸彈。炸彈長145厘米,直徑45厘米,重達1,000磅,內有約500磅炸藥,爆炸範圍可遠至200米,碎片彈程更遠。拆彈專家連夜進入炸彈所在地,由於炸彈前方的引爆管損壞,一旦移動,隨時會有爆炸危險,可謂將影視作品橋段照進現實。電影裡的「拆彈專家」們在現實中如何培養出來?


拆解「拆彈專家」

拆彈現場


整理 | 亞奇


被大眾稱為「拆彈專家」的警員們,在現實中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香港爆炸品處理課。該課於1972年成立,主要責任為處理爆炸品,包括陸上及水下的爆炸品,如爆竹、煙火、炸藥、炸彈、手雷及炮彈等,同時還要處理防範生化輻核,以及完成銷毀炸彈等高危任務。爆炸品處理課近3年內,每年有100至130宗案件,多數涉炮仗、爆竹,也有常規炸彈,近年行山人士找到一些戰時留下的手榴彈亦會處理。


爆炸品處理課是警察中唯一對爆炸品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士,警員必須沉穩鎮定、快速判斷爆炸品的型號及威力,與時間賽跑,即使付出生命,也要保障市民安全,排除炸彈隱患。


組織架構


爆炸品處理課基地位於香港香港島灣仔區渣甸山畢拉山道150號,原本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已經存在的礦場,後來荒廢,並且遺留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挖掘的隧道。1997年,爆炸品處理課將該處改建為臨時基地,用作貯存及處理爆裂物;部分範圍改建為練靶場,供予各支香港紀律部隊使用。


行動部由一名高級警司出任高級炸彈處理主任(Senior Bomb Disposal Officer,縮寫:SBDO)、由6名警司出任炸彈處理主任(Bomb Disposal Officer,縮寫:BDO)和5名總督察出任助理炸彈處理主任(Assistant Bomb Disposal Officer,縮寫:ABDO)。


被譽為香港爆炸品處理課「一哥」、現任高級炸彈處理主任的周錫健,大學畢業於英國土木工程專業,回歸前擔任前港督彭定康的保鑣,1996年加入爆炸品處理課至今。


爆炸品處理小組共11名人員;每日均由兩組人員(每組為一名炸彈處理主任和助理炸彈處理主任)24小時輪值候命。


消防及緊急應變保安隊(Fire,Emergency & Safeguarding Unit,縮寫:FESU),主要責任為處理爆炸品處理課於處理事故中所遇到的火災等。人員需要接受由香港消防處舉辦的基本滅火及泵操作導師訓練課程。


後備爆炸品處理小組共30名人員,員佐級及督察級各佔半,當中包括3名女性警務人員;需要24小時候命。


遴選訓練


遴選:爆炸品處理課人員全數由後備爆炸品處理小隊中提拔,用以代替離任正規人員。投考加入後備爆炸品處理小隊,擁有機械工程學及其他理科資歷較有優勢,曾經駐守員警機動部隊獲優先考慮,同時需要通過為期3日的遴選,內容包括基本心理測試、機械操作及在不同環境下(包括高度狹窄空間)的工作能力等。


訓練:成功通過遴選後的投考人,會被安排接受為期6周的訓練,包括體能(包括負重訓練)、在壓力環境下工作、土製爆炸品裝置處理基本課程(Basic 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 Disposal,縮寫:IEDD;內容包括炸藥常識、炸彈使用、土製炸彈的結構及運作、拆彈原則、電子學及器材運作等)以及(為期3日2夜)60小時的實習。


執照考核課程:通過上述階段的投考人,會被安排接受為期兩周的炸彈處理員執照考核課程,通過者方能夠加入後備爆炸品處理小隊。每年遴選過程,通常有80%至90%投考人被淘汰。


培訓:期後,後備爆炸品處理小隊人員需要參與定期的訓練日及為期一年的月訓(每月舉辦一次),並且通過每年為期3周的炸彈處理員牌照續期課程。爆炸品處理課的日常訓練均屬於高度危險性質,包括在不同的地形上引爆威力極度強勁的爆炸品等。此外,部分人員需要接受水肺訓練,成為排除障礙潛水員。


拆彈過程充滿未知的危險,警員每一次身處險境都是為了整個城市和千萬市民的安危。在這裡小編向這班拆彈勇士們致敬,感謝你們用生命維護香港的安全!拆解「拆彈專家」


拆解「拆彈專家」

是次沙中線發現戰爭遺留空頭彈位置


資料來源:香港警務處網站



本文發表於《知識》雜誌2018年2月號

編輯: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