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之計在於勤 | 名人筆記
周恩來1913年進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當時該校全國聞名,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周恩來在學校裡自強不息。在校內的作文比賽,他被評為全校第一名。他的數學成績也很好,在筆算速賽中,他是48名最快之一。那時候,他對學習目的已認識得很清楚。他的一篇題為《一生之計在於勤》的作文,道出了他勤奮苦學和品學兼優的原因。全校師生十分欽佩,校長稱他為南開最好的學生。
開國總理周恩來
《一生之計在於勤》文字流暢,風格清新,思想具有一定深度,展示出一代偉人鮮為人知的一面,不僅是了解這位新中國開國總理青少年時期思想發展和成長軌跡的第一手史料,亦是青少年作文習作的優質範本。
「欲籌一生之計劃,舍求學其無從,一生之計在於勤。然學而不勤,則又何貴乎學?是故求學貴勤。勤則一生之計定矣;人人能勤,則一國之事定矣。夫人之一生求學,惟青年為最大之時期。基礎立於此日,發達俟乎將來。無勤持扶灌注之,安能得良好之結果哉!及乎長也,作事於社會,服役於國家,又必賴之以為砥柱,倚之為天塹,方能以其所學供之於世,以其所志,獻之於身。興一業也,則精神貫注,功存萬世;除一弊也,則利放群生,是皆勤而好學之良好效果也。始終如一,庶幾事成功倍,為一生計亦良得,而為家為國,利益也隨之後矣。不然,於學則一曝十寒,於事則虎頭蛇尾;勤於其始,惰於其終;起則如火如荼,終則無聲無息,非有所懾也、懼也,不勤之故也。一生之失計固大,設而謬膺民社、身秉國鈞,吾恐怠惰成性,必無事功可立焉;以懶惰從事,其禍又豈在一生以下哉!是故視影運甓,當存惜陰之心;聞雞起舞,無忘雪恥之志。勤能補拙,古人語不我欺。學久不怠,英賢正在吾輩。韓文公以勤勉後進,古先賢以惰戒門人。聞映雪讀書、畫地識字,其勤勞為何如,其成功至何等耶!故勤也者,以之驗於人,以之驗於事,非勤無以致其功,非勤無以畢其事。若夫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聖賢之所戒,吾人可不奉之為金科玉律,懸之以為座右之銘。而履勤而不怠之軌,求畢生之計,大至於國,小至於生身,殆無不受其賜。然則勤之一字,豈可忽而視之哉!」
寫於1914年春。
摘自《周恩來早期文集(上)》
本文發表於《知識》雜誌2018年2月號
編輯: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