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家長角色是關鍵

這一天有幾位靜坐班的學員,練習前後總是絮絮叨叨,她們的孩子是同班同學,看來是為了孩子的事操心。

我說:「怎麼了?今天不太投入啊!」

A女士說:「Miss So,兒子難教,想起便心情煩躁!」

B女士說:「是呀,不如您給我們談談怎麼教孩子,讓我們把問題解決。」

C女士說:「這就太好了!這些實際的問題不是我們靜心就可以解決過來的。」

文◎蘇素

「舒解壓力要雙管齊下,除了調節情緒外,積極解決問題當然也十分重要。」

我說:「不過,情緒影響判斷,心情煩躁容易把事情愈弄愈糟啊!」新年伊始,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個家庭的希望在於做好孩子的教育,這裡我就跟大家談談孩子最需要的基本教育,這就是給他培養獨立的能力。

什麼是獨立的能力?

什麼是孩子的獨立能力呢?A女士的兒子給責備的時候,總是把過失推到別人身上,例如上學遲到就推說傭人姐姐沒把他叫起床,忘記做作業就說老師沒好好說清楚。這是欠缺了對自己作為學生的一份責任。B女士的女兒做事很慢,並會分心到別的事情上,她洗澡慢、吃飯慢、做作業更慢,B女士一次想罵她的時候發覺她原來在發呆,她說正在打量晚上外出吃飯要穿哪一條裙子呢,B女士給氣得肺炸了,她的女兒就是欠缺執行的能力。C女士的兒子常把答應的事忘記,或者把該做的事拖延到最後一刻才動手,這也是缺乏執行力或沒有責任感的表現。

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家長角色是關鍵

我們說一個孩子的獨立能力,基本上是指他在家庭裡、在學校裡,能夠擔當好自己作為子女、作為學生的角色。這種擔當就是一種自理的能力,它以責任感為動力,要適時執行才可以把能力發揮。

獨立能力須從小養成

我們每一天所做的事,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內心的一份責任感。對於一個責任心強的人來說,做好或沒做好該做的事,那份欣然愉悅的舒暢或者坐立不安的煎熬,皆發自內心的感受。試想想:如果孩子用功複習不是為了考取好成績的獎勵,而是視為學生應然的一份責任,父母會是何等的欣慰!這其實並非天方夜譚,關鍵是要把責任感的培養從小做起。

小至兩三歲,已經可以認識自己該做什麼事,例如收拾玩具、把衣物放好、自己穿衣穿鞋、出入某些場合要保持安靜、乘坐交通工具要遵守相關規定等,我們不要忽略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孩子的責任感要通過各種機會的實踐累積而來,也唯有這樣,孩子才體會到在不同群體或關係中的自我價值、責任和貢獻。

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家長角色是關鍵

從小由適齡的事做起,除了培養責任感,也是對自身能力的發展。美國曾經做過一個幼兒教育的研究,對1500名孩子追蹤調查,發現大部分獨立能力強的孩子,基本上在5歲之前就有獨自完成某些事的經驗。美國的父母極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很小就獨自睡一個房間;孩子滿18歲便要自己掙錢來支付生活費和學費。他們這樣做,是要讓孩子了解生活的艱辛,培養他們獨自面對困難的勇氣,從而儘早適應社會,發展獨立生活的能力。

家長的角色是關鍵

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家長角色是關鍵

回看華人社會,許多家長一邊抱怨孩子不做事,一邊卻自己動手去幫忙,這無疑是剝削了孩子的學習機會和助長孩子的倚賴性。為什麼家長要動手呢?有時是忍受不了孩子的慢,乾脆自己做了省時;有時是忍受不了孩子的錯,事後糾正不如自己做了省事,可是,孩子便失去磨練的機會,距離成功做事的一天就更遙遠了!所以,家長要有耐性容忍孩子的慢和錯,也要有耐性給孩子在每一個細節給予指導和鼓勵,讓他們有做事的經驗,有把事做好的成功感,他們才可逐步發展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人有好逸惡勞的天性,拖延往往是成功的絆腳石,做好時間管理就是培養執行力的關鍵。時間管理的基本訓練是做事設時限,包括什麼事要在什麼時候做,過程可以用上多少時間。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共同製訂一個時間表,輔助孩子把時間表貫徹執行,而時間表應隨活動的增多及孩子的進步而不斷修訂。

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執行力,家長付出的心血和時間一定極大,而且家長還要謹記自己肩負著一個身教的重任,你希望孩子不會有什麼不好的行為,自己先得戒除相關的不良習慣,你希望孩子有什麼良好的習慣,自己便先要以身作則,例如你要求孩子愛閱讀,自己卻從來不看書,你不要孩子花時間在電玩上,自己卻經常玩得興高采烈,你的教導可以有成效嗎?

家庭以外,家長還要兼顧工作,耗費的心力實在非常巨大,所以把事情好好處理之餘,要不忘抽離環境,找一些放鬆的活動調節身心。這不但為了自己的健康,也好讓自己保持積極開朗的心情,去感染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呢!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家長角色是關鍵


實習編輯:高健

本文發表於《紫荊養生》雜誌2018年春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