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基礎研究 提升科學自信
放眼国际,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加快突破。科學探索不斷向宏觀拓展,向微觀深入,交叉融合匯聚不斷加速。基礎研究以深刻認識自然現象、揭示自然規律,獲取新知識、新原理、新方法和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等為基本使命,具有先導性、戰略性、公益性等特征,產出重大原始創新成果,需要持續的穩定支持、長期的研究積累、開闊的戰略視野。當前,我國基礎研究進入了從量變到質變的瓶頸期,必須著力解決一些基礎研究體制上的不適應。對於如何推動基礎研究,我有三點看法。
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日祥
化解“帽子人才滿天飛,
原始創新缺英才”的尷尬局面
現行的人才評價過分注重數量,忽視科學貢獻,這導致“帽子人才滿天飛,原始創新缺英才”的尷尬局面。僅僅依靠國家給予穩定支持是不能解決這種困境的,還需要規範人才流動政策,特別是在高校“雙一流”建設中,“帽子人才”成為各大高校競爭的資源。挖人者看重的是帽子,部分被挖者也是看重待遇、不是看重科研條件與環境;這種亂象的蔓延必然導致科技人才流動就如同在那些市場經濟不健全國家中“足球隊員轉會”亂象一樣,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費。人才流動往往伴隨巨大的人力和平台投入,據了解,在一些地方一個“長江學者”或“傑青”轉會,新的用人單位要花費幾千萬人民幣,用於新的平台和隊伍建設等等;而原有培養人才的單位,因為學術帶頭人的調離導致研究平台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甚至研究隊伍的流失。這種人才流動對新用人單位有了“帽子”數量的增加,但從國家層面來看未必增加了科技創新能力。
現行人才評價的另一弊端是重引進、輕培養,容易導致研究隊伍與學科建設的不可持續,以及對創新文化的損害。從國外引進的就是人才,一回來就給以各種各樣的帽子、職稱、住房、高待遇,而“土博士”即使其科研表現與“洋人才”一樣優異卻沒有機會,挫傷了大家的積極性。
朱日祥曾任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该所建有五個重點實驗室和深部資源探測先導技術與裝備研發中心,具備了對從空間地磁環境觀測到地球深部探測與數值模擬進行全方位綜合研究的能力
解決的辦法是國家和主管部門要改革評價體系,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隊伍評價重在看人才的培養能力和科研成效,不是重在看引進人才的數量;要將有科研成就的人才永遠記在培養單位的賬上,而不是記在引進單位的成績單上。另一方面,從科技創新的規律看,將不同“帽子”的獲取作為科研奮鬥的階段或終極目標過於功利,而以“帽子工程”為主導的人才流動更不利於青年人心無旁騖做研究。亟待將人才流動的“帽子品牌”向“創新品牌”轉化,亟待去除“人才帽子”主動索取意識,回歸探索未知的樸素學術生態。國家對高校和科研院所引進人才要重在看成效,不是只看引進數量;對引進人才未能發揮作用的單位和領導要追究責任,因為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利為個人撈取了政績,卻浪費了國家的人才資源。
為了營造適合基礎研究的長效機制,國家需要把人才評價與高校、研究機構或創新單元評價一體化,建立以科學貢獻質量為核心的人才考核標準和創新單元評價體系。就我個人體會,作為科研工作者,創新是從業的魅力所在;縱有千難險阻,夢想與創新同在;特別是基礎研究,它的魅力就在於其具有層出不窮的多樣性和難以預料的可能性。關鍵是要從國家層面上建立基礎研究容錯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大膽探索,挑戰未知;創新人才培養不能靠“大躍進”也不能靠規劃和“大計劃”,而是要給優秀青年人建立寬松自由、享受探索過程的創新環境。
培養科技人員“捨我其誰”的創新精神
2016年中國發表論文總量超過美國,這些成就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研體制的優越性,這個體制的內涵就包括中國科學院和不同行業研究院所起的作用,在新時代建設國家實驗室等新型創新單元時,國家應該充分考慮新中國建立以來社會主義科研體制的合理性,利用好這些已有的科技單元,探討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學前沿,在國家現有科技實體基礎上組建若干個國家實驗室、國家科學中心的有效途徑。
2月2日,我國首顆教育共享衛星“少年星一號”搭載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為中小學生提供測控真實衛星的體驗,推動航天科普教育實踐。圖為衛星研發團隊探討衛星技術問題。(圖:新華社)
其實,就我個人的看法,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與美國國家實驗室是非常相似的,中國科學院就是更加綜合的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產物,30多年來數百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對我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基礎研究的隊伍。這些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在組建國家實驗室、國家科學中心的過程中充分加以利用,整合與優化基礎研究資源,形成更加適宜的創新環境與氛圍。
當然,我認為中國的基礎研究創新模式和機制也沒必要向美國看齊,在某些領域我們要有足夠的文化與科學自信,因此從國家層面對基礎研究資助體系也不需要過多強調國際對比,要在科技人員中培養“捨我其誰”的創新精神。
引導社會與民間資本支持基礎研究
2016年,中國基礎研究投入的比例佔總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與開發)的5.2%,係十年來最高水平。但對比發達國家佔R&D的15%-20%,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仍遠遠不足。現在的問題是這種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往往被中國發表論文已居世界前列的“數字現象”所掩蓋。
其實,基礎研究在R&D佔比5%很難滿足原始創新和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解決的途徑就是,未來國家除需要擔負起基礎研究投入主體責任之外,還需從政策層面引導社會與民間資本支持基礎研究,比如鼓勵企業圍繞行業發展技術瓶頸和未來發展方向開展基礎研究、推動天使投資等資本進入基礎研究領域等,創新基礎研究投入結構,全方位培育有利基礎研究的文化氛圍,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升中華民族的原始創新能力。
最後,在重視基礎研究的同時,基礎性科技設施建設同樣十分重要,一個國家的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的質量。以計量、標準、合格評定為主要內容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QI)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支撐”,“計量上不去、科技走不遠”,引力波探測就是最好的例證,這是值得國家和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4月號(總第330期)
編輯: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