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背靠祖國、面向國際的新層意義

新一屆特區政府會秉持理財新哲學,大膽投資以改善民生,並積極擔任推動經濟發展的“促成者”及“推廣者”,以前瞻角度檢視香港的競爭力和優勢,謀劃適合的發展定位及策略,及早部署,確保香港能在國際大勢中與時並進,發揮進一步優勢。

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 陳茂波

2月28日,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特區立法會發布2018-2019年度財政預算案(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在2017年,環球經濟穩步踏出金融風暴的陰霾,香港經濟也展現了六年以來最可觀的復蘇,全年實質經濟增長3.8%,失業率下降至20年來的低位,維持全民就業。展望2018年,我們繼續審慎樂觀,預計外貿出口和本地消費均能保持強勢,今年本港經濟增長可達3%至4%。

立足於此良好的經濟勢頭,我們絕不會、也不能鬆懈。我於今年2月28日公布了本屆特區政府的首份預算案,提到新一屆政府會秉持理財新哲學,大膽投資以改善民生,並積極擔任推動經濟發展的“促成者”及“推廣者”,以前瞻角度檢視香港的競爭力和優勢,謀劃適合的發展定位及策略,及早部署,確保香港能在國際大勢中與時並進,發揮進一步優勢。

有三大趨勢需要我們留意和把握

正如我在預算案指出,綜觀環球經濟格局,有三大趨勢需要我們留意和把握。

首先,創科浪潮席捲全球,勢不可擋,從根本改變了經濟結構和人類的生活與消費習慣。通訊科技、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創新科技的應用和普及,不單催生跨行業、跨界別和跨地域的新產業和共享經濟,也顛覆了傳統以有形資產和資本密集主導的商業模式,為各行各業帶來激烈競爭和轉型的契機。全球主要經濟體均銳意發展創科作為經濟新引擎,香港絕不能落後於大形勢,必須繼續完善創科環境、吸引新經濟公司和科研機構落戶,以及培育知識型人才。

其次,全球經濟重心“西向東移”之勢不可逆轉。國家自40年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年均實質增長約9.5%,去年經濟規模超過12萬億美元,人均生產總值亦由1978年只有約200美元,上升至現時超過8,000美元。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過去五年,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超過三成,若連同其他發展中的亞洲地區,貢獻比率更加接近六成。在可見的將來,亞洲發展中地區仍然是環球經濟的火車頭,而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和策略,對全球影響舉足輕重。

香港背靠祖國、面向國際的新層意義

創科浪潮席捲全球,勢不可擋。圖為一名兒童在香港會展中心參觀高寒高速列車模型(圖:新華社)


第三,自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先進經濟體之中,反對自由貿易及去全球化的聲音此起彼落,保護主義升溫。世界貿易組織過去數十年一直倡導的多邊貿易機制變得舉步維艱,更多經濟體改為透過區域或雙邊貿易協議,推動和維持貿易活動。因此,香港在捍衞多邊貿易的同時,也必須爭取簽訂更多的區域和雙邊貿易協議。

“背靠祖國,面向國際”的定位和優勢意涵更豐富

香港長久以來“背靠祖國,面向國際”的定位和優勢,更因為今天新時代的國際政經格局,而有了更豐富的意涵。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國家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並正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經濟發展轉型和高消費力的中產人口急增,都會為香港帶來龐大的新機遇。與此同時,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不斷結出碩果,“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的策略,持續擴大與各國雙向投資和貿易往來,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一帶一路”建設衍生對基礎設施、資金、專業、法律和其他高端服務的龐大需求,這正好是香港的優勢所在。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香港的企業、金融和專業服務業有了新的發展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香港的另一黃金機遇。我認為,大灣區對香港的意義分別體現於“雙市場”、“創新科技產業”和“土地資源”。大灣區人口6,800萬,生產總值達一萬四千億美元,為香港金融和高端服務業提供龐大的市場。對於香港的青年創業者而言,大灣區的龐大市場規模可以成為我們的槓桿支點,助力初創企業逐步茁壯成長,行銷全國,以至衝出國際。此外,作為區內最國際化、專業力量最強的城市,香港可以和內地企業併船出海,開拓市場。

大灣區既有匯聚多家龍頭創科企業的深圳,亦有多個正向先進製造業轉型的城市,在創科產業上與香港互助互補,可以成就一個人才、科研機構與企業匯聚的國際創科中心。從土地資源的角度而言,大灣區土地資源豐富,隨着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和蓮塘/香園圍等大型交通基建配套落成啟用,大灣區將可成為香港人極之便利的生活圈,在區內營商、學習、就業和生活,某程度也幫助我們突破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瓶頸限制。

香港背靠祖國、面向國際的新層意義

香港正在擴建科學園。圖為一家全球性幹細胞生物科技公司在科學園的實驗室以基因工程研製出全球首個人類心臟細胞(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現時在一國之內的粵港澳大灣區,存在“兩種制度”及“三個關稅區”,要更好地打通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需要三地政府做好溝通協作,透過政策創新,取得突破。早前港澳辦宣布的一系列措施,包括住房公積金、以回鄉證購買高鐵車票等,便是其中的一些初步成果。我相信,只要三地政府懷著實現大灣區願景的決心和誠意,未來我們必定可以取得更大的政策突破。

未來香港會聚焦發展四大範疇

在區域經濟層面尋求合作以外,香港自身的經濟結構和質量亦須不斷提升,尋求突破。近年來,我們不斷努力完善本港的創科生態。我去年4月成立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興建中的數據技術中心及先進製造業中心將分別於2020年及2022年完成。同時,我們正擴建科學園,預計兩年後可提供額外空間予初創企業和其他科技公司使用。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亦有為初創企業、學生及畢業生提供工作空間和技術支援,協助他們將創新意念轉化成為工業設計及產品。

在未來,香港會聚焦發展具有優勢的四大範疇,即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繼去年的財政預算案預留了100億元(港幣,下同)後,今年我會再預留額外500多億元支援創科發展,其中200億元用於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創科園)第一期。另外,我們會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100億元,繼續支援應用研發。為鞏固科學園作為香港科技基建旗艦的角色,我會向香港科技園公司撥款100億元,當中約30億元用以興建科研基建和設施,其餘約70億元會用作加強香港科技園公司對其租戶和培育公司的支援,以及在園內設立智慧園區等。

要成功發展創科,人才是關鍵。這正是為何我們會預留100億元支持建設兩個創新平台,以吸引世界上在醫療科技、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領域頂尖的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來港,與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合作進行更多中下游研發項目,為香港匯聚及培育更多優秀的科技人才。去年,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分別在香港成立中心。這些知名院校的到臨,說明香港有肥沃的土壤發展創新及科技。政府會繼續致力吸引海外頂級院校和科研機構來港落戶,匯聚國際人才,提升本地科技人才水平。與此同時,我們會在創新及科技基金預留5億元,於下半年落實《施政報告》公布的科技專才培育計劃,包括推出博士專才庫企劃,資助合資格機構聘用創科博士後專才。計劃亦會以配對資金形式資助本地企業人員,接受高端科技培訓。

至於香港一直擁有優勢的金融服務業,亦需要因應時代轉變而自強不息,並以自身之所長,服務國家金融改革發展之所需。由我主持的金融領導委員會,就發展香港成為新興和創新企業的首選上市平台已訂下大原則。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已就建議的具體安排及《上市規則》的修訂進行市場諮詢,新制度預計在今年第二季實施,這有助提升香港作為上市平台的競爭力,吸引新興及創新企業,包括大型的“同股不同權”企業和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業,申請來港上市。新制度會確保投資者得到適當保障,維持市場質素。

此外,我們預計亞洲債券市場將繼續擴大,為鼓勵更多投資者和集資者參與香港債券市場,我建議推出為期三年的債券資助先導計劃,首次在香港發行債券的合資格機構可獲資助發行費用的一半,以250萬元為限,每間企業最多可申請資助兩次。同時,綠色金融是我們的發展重點。我建議推出借款上限為1,000億元的綠色債券發行計劃,為政府的綠色工務項目集資,又會設立綠色債券資助計劃,向合資格的綠色債券發行機構提供資助,補貼其使用綠色金融認證計劃的成本。

一些傳統的金融服務亦會因應科技發展而與時並進。金管局準備於今年9月推出“快速支付系統”,將會提供24小時即時支付功能,讓銀行和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向商業和個人用戶提供全天候的跨行即時支付和資金調撥服務。此外,金管局參考海外經驗後,認為虛擬銀行在商業和技術上均屬可行,現正諮詢銀行業,檢討及修訂有關指引,以爭取在今年內發出相關牌照。

以上種種,均展現出今屆政府在經濟上積極進取的取態。我們會以前瞻和策略性的角度,審視香港的競爭力、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情況與方向,並適時推出措施,發揮“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為一些具有優勢和發展潛力的行業提供支援、開拓市場;並檢視法規及稅制要求,拆牆鬆綁,創造有利營商的環境。

香港前方不乏機遇,但亦有不少的挑戰,包括現時我們在土地和勞動力上面對的制約,限制了我們發展,以至市民的生活質素。這需要我們整個社會以“求大同、存大異”的精神,務實理性地凝聚共識,携手解決問題。我深信,只要我們懷抱希望,找對方向,堅定信心,香港必能把握機遇,攀上更高峰。香港背靠祖國、面向國際的新層意義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4月號(總第330期)

編輯: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