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機構改革 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新時代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發展的任務更加繁重、艱巨。要實現“兩個百年”的奮鬥目標,必須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文|北京 馬寶成

通過此次國際機構改革,國務院組成部門為26個,正部級機構減少8個,副部級機構減少7個。圖為3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副總理韓正、孫春蘭、胡春華、劉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外記者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 (圖:新華社)


對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有重大意義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新時代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發展的任務更加繁重、艱巨。但是,從實際情況看,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從十九大做出“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的部署開始,到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再到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對如何深化黨和國家改革做出了系統性制度安排,特別是《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提出了改革目標:五大體系建設。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形成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體系,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裝力量體系,聯繫廣泛、服務群眾的群團工作體系,推動人大、政府、政協、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協調行動、增強合力,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深化機構改革的三大重點任務

綜合《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來看,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點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深化黨中央機構改革。《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加強黨對各領域各方面工作領導,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確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要建立健全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強化黨的組織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更好發揮黨的職能部門作用,統籌設置黨政機構,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對此作了20個方面的部署,改革力度之大,超過以往各屆。

優化調整政府機構職能(深化國務院機構改革)。《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的決定》指出: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任務。《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作出了23個方面的安排,被稱為中央政府機構30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通過調整,國務院組成部門為26個,正部級機構減少8個,副部級機構減少7個。

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改革的主要舉措有:整合工商、質檢、食品、藥品、物價、商標、專利等執法職責和隊伍,組建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隊伍;整合環境保護和國土、農業、水利、海洋等部門相關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執法職責、隊伍;將旅遊市場執法職責和隊伍整合劃入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統一行使文化、文物、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旅遊市場等行政執法職責;整合交通運輸系統內路政、運政等涉及交通運輸的執法職責、隊伍,實行統一執法;將農業系統內獸醫獸藥、生豬屠宰、種子、化肥、農藥、農機、農產品質量等執法隊伍整合。改革力度也很大。

除此之外,《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還對深化人大機構改革、政協機構改革、地方機構改革、群團組織改革等作了部署。

區別於以往機構改革的鮮明特點

這次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與以往的機構改革相比較,呈現出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全方位。與以往機構改革主要涉及政府機構和行政體制不同,這次機構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黨的機構改革、人大機構改革、政協機構改革、地方機構改革、深化行政綜合執法體制改革、跨軍地改革、群團組織改革,等等。其中有些領域的改革在先前已經部署,如群團組織改革;有些改革下一步要著力推進,如地方機構改革,都是整體性、全方位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不可或缺的內容。

大力度。這次改革力度之大,充分體現了“辦成了多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的改革風格。僅就國務院機構改革來說,外界一致認為,這是20年來力度最大的中央政府機構改革。從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來講,被譽為30年來力度最大改革。這是“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具體體現。中國改革開放40年,進入了新時代。為什麼以前的機構改革沒有完成的任務、特別是最近兩次機構改革沒有完成的任務,在這次的改革中能夠完成?這主要得益於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變革為此打下了堅實基礎,這次機構改革抓住了關鍵問題也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

深化機構改革 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3月13日,幾位年輕人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門前自拍。當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方案提出,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不再保留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圖:中新社)


合職能。這次改革突出職能整合為導向,是能夠成功實現改革的關鍵因素。職能整合主要在兩個層面開展。

在黨中央層面,大力推進黨政統籌職能整合。主要是強化中宣部、中組部、統戰部、中央黨校等直接管理職能。以職能為導向合併黨政機構,有利於加強管理和提高政策執行效率,把黨的意志更直接地轉化成國家政策。

在國務院層面,主要圍繞五大職能開展最大力度的政府職能整合、歸併。第一,緊緊圍繞政府的經濟調節職能,進行機構整合,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職能,合理配置宏觀管理部門職能。第二,緊緊圍繞市場監管職能整合,進行職能機構調整,強化黨中央有關機構的職能,加強政府有關監管部門的職能,大力深化行政綜合執法體制改革。第三,緊緊圍繞社會管理職能整合,優化黨中央、國務院機構設置。第四,緊緊圍繞加強公共服務職能,調整優化相關機構。在黨的機構優化方面,組建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等。在國務院機構改革方面,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退役軍人事務部、國家醫療保障局等。第五,緊緊圍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職能,組建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等有關機構。

促發展。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更加符合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國務院新組建的部門和機構中,其中有三個是根據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現狀,依職能進行重組。首設國家國際合作發展署。整合商務部對外援助有關職責和外交部對外援助協調工作。組建新的國家移民管理局,應對日益增長的移民管理服務需求,並協調擬定和組織實施移民政策。國家移民管理局的設立,說明隨著中國對外吸引力提升,除了要更好地管理在中國就業、經商、留學、旅遊的外國人,中國也可能對現有的移民政策進行研究和調整。組建文化和旅遊部,以“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下一步怎麼改?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決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出台,僅僅是政府職能轉變“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下一步如何有序、有效推進兩個文件落地、實施,直接決定了改革成效。

抓緊推動黨中央機構改革方案落地,持續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中組部要把中央編辦、國家公務員局儘快整合到位;中宣部要把新聞出版、電影管理儘快落實;中央統戰部要推動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家宗教局、國務院僑辦儘快整合到位,不能產生空檔期。中央黨校與國家行政學院的整合、中直與中央國家機關、中央黨史與文獻研究院以及中央編譯局的整合也要儘快到位。

要真正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必須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指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關鍵是轉變政府職能。近五年來,逐步形成了“放管服”改革的系統工程,對經濟新常態下的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保就業、惠民生、防風險發揮了積極而重大的作用。認真總結近年來“放管服”改革取得的積極成效,正視改革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對下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實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具有重大意義。

強化機構改革的系統性。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任務艱巨複雜,組織實施難度大。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正確改革方向,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來,統一到黨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策部署上來,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握好改革發展穩定關係,堅定信心,抓住機遇,有重點地解決階段性突出矛盾,把工作做深做細,不折不扣把深化機構改革的要求落到實處。

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法定化。通過法定化把改革成果固化、制度化,是這些年推進改革的成功做法。要依法管理各類組織機構,加快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一是完善黨和國家機構法規制度。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研究制定機構編制法,增強“三定”規定﹙“三定”主要指定部門職責、定內設機構、定人員編制﹚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全面推行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制度,實現權責清單同“三定”規定有機銜接,規範和約束履職行為。二是強化機構編制管理剛性約束。強化黨對機構編制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使用各類編制資源,加大部門間、地區間編制統籌調配力度。嚴格執行機構限額、領導職數、編制種類和總量等規定。嚴格控制編外聘用人員。三是加大機構編制違紀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嚴肅追責問責。深化機構改革 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作者係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應急管理培訓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4月號

編輯:鄒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