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懂得愛嗎?

治國之道——愛民


《六韜》記載,周文王向姜太公請教治國之道。太公回答說:「愛民」。並做了形象的比喻:「善為國者,禦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也。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善於治理國家的人,統禦人民像父母慈愛子女、像兄長慈愛弟弟一樣。見到他們饑寒交迫,為他們哀傷;見到他們勞苦奔波,為他們悲愁。

文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您懂得愛嗎?


您懂得愛嗎?
仁愛之心施及枯骨


中國夏、商、周時的聖王都能夠以仁愛之心治理天下,以愛民如子的心來愛護百姓。例如周文王的仁愛之心,不僅施及百姓,還施及枯骨。《新序》記載,有一次,周文王建造靈台,要挖個池沼,在挖掘的過程中挖到了一具死人的骨頭,文王命令將他改葬。官吏說:「這是一具無主之骨。」文王說:「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國者,一國之主也。」擁有天下的人就是天下的主人,擁有一國的人就是一國百姓的主人。「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我就是他的主人,還要到哪裡去求他的主人呢?百姓們聽到這件事後,都說文王真是太賢德了,他的恩澤能夠惠及朽骨,何況對人呢?天下的人都紛紛地歸心。


您懂得愛嗎?


您懂得愛嗎?
鄒穆公愛民如子

鄒穆公也是愛民如子的一個榜樣。鄒穆公做國君的時候,吃飯不講究美味,穿衣不講求多姿多彩。他對自己要求很苛刻,對老百姓卻很寬厚。因此,鄒國雖然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但是魯國和衛國都不敢輕視它,像齊國和楚國這樣的大國也不能夠威脅它。鄒穆公過世的時候,鄒國的百姓都非常哀傷,即使是鄒國四鄰的人民,也全都朝著鄒國的方向表達哀思之情,民間連琴瑟的聲音都聽不到了。因為這麼好的一位國君過世了,他們都樂不起來,直到一年之後才又重新聽到了琴瑟的聲音。


西漢政論家賈誼對此評論道:「故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能夠以仁愛之心待人的人,人們對他也回報以仁愛;能夠給天下人帶來福祉的人,他也會有福氣到來。


您懂得愛嗎?
愛是用心感受對方的需要


甚麼是愛呢?「愛」,繁體字是感受的「受」,中間加一個「心」字。愛,是用心地感受對方的需要。並不是打著愛的名義說,因為我很愛你,你就要聽我的。這是想控制人,讓人聽從我們的慾望。這樣會讓人感覺到很有壓力。


正是因為愛是用心地感受對方的需要,所以,愛的感覺應該是溫暖的,愛的言語應該是正直的,愛的心地應該是無私的,愛的行為應該是成全的。而不是以愛做名義,去控制對方,要求對方為我服務。愛是彼此成全,互相關愛,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如此就會「否極泰來」了。


您懂得愛嗎?

手足之情,水乳交融


唐朝有位宰相叫李勣,他姐姐80多歲時,李勣也已70多歲,姐姐生病,他親手熬粥給姐姐吃,火苗燒到了他的鬍子。他姐姐就說,「家裡面這麼多僕人,叫他們做就好了,何苦自己做。」李勣說,「姐姐,你都80幾了,我也70幾歲了,雖然我想常常為您煮粥,可還。有多少機會呢?」李勣念念想著從小到大姐姐對他的照顧,時時記住姐姐陪著他成長過程給予的扶持,內心充滿感恩。所以姐弟之情非常的深,也讓父母非常放心,所以「兄弟睦,孝在中」。《群書治要・魏志》中說:兄弟好比左右手,譬如與人角鬥,卻先自斷右手,說自己一定能贏,可能嗎?棄兄弟而不親,天下還有誰可以親近呢?


您懂得愛嗎?


有一位50幾歲的女士在北京學習中華文化的時候,聽完《弟子規・出則弟》,當天就給妹妹打電話。她們因為一個口角,已經兩年沒講過話。她聽完課覺得自己錯了,就趕快撥給妹妹,電話一接通,她說:「妹妹,對不起!」,她妹妹馬上就哭起來了。其實兩個人都在賭那一口氣,何苦來哉!一個道歉,整個嫌隙就化開了。不只姐妹心上的石頭掉下來,還有爸爸媽媽心上的石頭也掉下來。只要我們放下這些不好的習氣,人生之路一定會愈走愈圓滿幸福。


我們真把兄弟姐妹這些恩德放在心上,當出現小摩擦、不愉快,我們也不可能計較。因為想到他們的照顧、愛護,就充滿了感恩。當兄弟姐妹不計較,就特別團結。兄弟之間互相禮讓,家庭充滿祥和之氣,這樣自然留下好的兄友弟恭的榜樣,給下一代看。您懂得愛嗎?



編輯:莫潔瑩 高健


知識邀你一試

全港首個免費網上補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