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泉:習主席指示為香港科學家帶來巨大鼓舞

習主席的指示,激勵和鼓舞了香港科研人員的士氣,激發了作為港人在國家這個大家庭的主人翁自豪感。香港科學家作為中國科學家的一部分,今後有了更大的英雄用武之地。

文|本刊記者 許上福

陳清泉教授在辦公室接受《紫荊》獨家專訪(本刊記者 許上福 攝)

習主席指示帶來更大

“英雄用武之地”

5月14日,新華社播發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的指示。同日,國家科技部、財政部發布了“關於鼓勵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組織實施的若干規定(試行)”。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加強內地與香港的創科合作,15日“新時代新機遇”內地與香港創科合作研討會在特區政府總部舉行;同日,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召開領導班子會議,研究如何更好更快推動中央支持香港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有關精神及配套政策在港落地落實。

看著內地和香港有關部門抓緊把習近平主席的指示落實到行動上,陳清泉,這位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的榮譽教授、去年6月聯同23位在港兩院院士給習近平主席寫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心潮澎湃。他對記者接連說,很高興、很鼓舞、很振奮。

他表示,有關改革不僅僅是簡單地國家科研經費過到香港,香港買的科研儀器到內地免稅的問題,而是激勵和鼓舞了香港科研人員的士氣,激發了港人在國家這個大家庭的主人翁自豪感。香港科學家作為中國科學家的一部分,今後有了更大的英雄用武之地。就他所知,今後還可以做到三個方面:申請開展國家科研項目,申請作項目負責人,申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陳清泉:習主席指示為香港科學家帶來巨大鼓舞5月15日上午,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召開領導班子會議,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如何更好更快推動中央支持香港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有關精神及配套政策在港落地落實。王志民主任(中)主持會議(圖: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香港科學家一直在

尋求作為的天地

陳清泉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來到了香港,先後任職香港理工學院和香港大學,最後做到香港大學電機電器工程系主任以及香港工程科學院副院長,是香港知名工程專家;他精於電力驅動、電動汽車和智慧能源系統,參與創立世界電動車協會,是“亞洲電動車之父”。1997年,陳清泉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在香港的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同時擁有美國、英國、烏克蘭的工程院院士的稱號。作為香港科學家,他從不失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擔任內地多所大學的名譽教授和國企的高級科技顧問,並在2003年擔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然而他在香港從事科研幾十年,感覺科學家的手腳被一種無形的束縛綁住:他最早在香港倡導電動車技術,但電動車沒能在香港成為一個產業;其他技術也一樣,很難孵化成為一個推得開並帶動產業的引擎。尤其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香港社會普遍看重地產和股票,企業有高科技需求也是向國外購買,不給本地科技機會,從政府到民間對科技研發意欲很低。回歸初期一度成立創科顧問委員會,並打算與深圳聯手合作,但遭到時任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的冷遇而擱淺。其後又遇上金融風暴,香港社會對增加投入、發展高科技的意願更低,出現“不要HIGH TECH, 寧要LOW TECH”的錯誤思潮,以至於政府對科技的投入一直在經濟總量的百分之一以下徘徊,相比周邊的新加坡二點多、日本四點多和內地科研投入為世界第二,差距很大。陳清泉把香港發展科研的短板歸納為,投入小,缺規劃,無機制;而香港沒有成長起一個世界知名科技企業,是因為機構和企業沒有努力去打破科學-技術-產品-市場之間的障礙和壁壘,沒有一個很好的孵化器,難以把科技轉化為推動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動力。

另一邊廂,祖國科技發展的腳步一日千里,高鐵、大飛機、大輪船的製造令世人刮目相看,同時自由貿易區、國家開發區,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規劃相繼呈現,到處都是對科技的呼喚。然而包括陳清泉在內,香港的科學家感到英雄難有用武之地,香港科學家的作用沒能發揮,因為兩地科研事業中存在障礙:內地科研經費難於跨境申請和使用;到內地開展科研,所購買設備儀器需要報稅。這兩個問題存在已久,要是能突破多好。

陳清泉:習主席指示為香港科學家帶來巨大鼓舞5月15日,“新時代 新機遇”內地與香港創科合作研討會在香港特區政府總部舉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國家科技部副部長黃衛、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香港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和香港創科局局長楊偉雄出席并發表講話

領袖關切香港科學家的所思所想

去年6月間,陳清泉和幾十位在港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幾次磋商,認為要打破這個障礙,不僅是為香港科研人員找到科技事業的又一春,更重要是要實現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於是,24位兩院院士聯名向國家主席習近平寫信,文字不長,但兩頁紙反映了院士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陳清泉沒想到的是,習近平主席非常重視在港兩院院士的來信,作出了重要指示,並迅速部署相關工作。陳清泉說,當初聽到看到主席的指示時,內心非常激動,差一點就流出熱淚。主席日理萬機,還想著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想著香港的科學隊伍,這才是我們真正的人民領袖,真正想人民之所想。

陳清泉說,以前也曾給內地一些領導寫過信,但批示都很籠統,多是簡單幾個字。而習主席作為全國人民的領袖充分把握香港情況,對在港院士來信作的指示,不僅字數多,而且一整段一整段,站位高,指示明確,有肯定有勉勵,有方針有部署,體現了國家領路人的遠見卓識。主席的指示撥開了自己長久以來內心的迷惘,包括香港科技創新要怎麼發展,香港科學家要怎麼發展的問題。

習主席肯定“香港擁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擁有眾多愛國愛港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明確“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為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貢獻,是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段指示引起陳清泉和香港兩院院士們的很大共鳴,備受鼓舞,對未來創新科技發展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習主席在指示中又明確指出,“要重視香港院士來信反映的問題,抓緊研究制定具體政策,合理予以解決,以支持香港科技界為我們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陳清泉說,習主席的指示令香港科學家們感受到了領袖的關懷和愛護,並切身體會到,在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中,香港科學家不是局外人,香港科學家是中國科學家的一部分,由此樹立起強烈的主人翁意識。陳清泉贊同特首林鄭月娥的說法,中央為支持港澳地區科技創新發展出台的政策,不單是為香港科技創新發展打下了強心針,更盛載了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香港科技人員以至全體港人的重視。

陳清泉:習主席指示為香港科學家帶來巨大鼓舞陳清泉教授向記者展示他在港大的實驗室(本刊記者 許上福 攝)

著重從三個方面落實好習主席指示

中央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在香港一時成為話題。陳清泉說,香港完全有這個條件。香港的大學有全球化視野,與國外同行有密切的聯繫,科學研究水平高,香港700萬人的城市就擁有44位國家兩院院士,科學家密度是除了北京上海以外全國最高的,但能否成為中心,有中央的支持,還要靠自身的努力。對於如何落實好習主席的指示,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貢獻,陳清泉從科學家角度說,香港可以著重做好三方面的事,即規劃對接、主導孵化和引導參與。

陳清泉認為,從整個香港而言,不缺少技術、人才和資金,但缺少好的機制和規劃。特區到上屆政府才有了創新及科技局,規劃也是香港科學園有小規劃,科學家們沒有見到香港整體和長遠的科技發展規劃,應該好好結合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做好本地科技發展規劃,主動融入到國家的大發展。政府要有專門的辦公室對接內地的科技規劃和發展;

要發揮政府主導科研孵化的角色,推動科研的轉化,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目前香港科學園也在做科研,做的是和大學一樣的工作,沒有真正發揮角色作用。香港要學習新加坡政府孵化中心的做法,由政府出錢,擁有二三百個科學博士,將大學研究成果進行孵化,再由科學家、企業家和金融專家的團隊進行評估,把有市場的項目推出進行融資生產,這樣科技轉化才能確實帶動生產力進步;

“一國兩制”,一國是本,一國是源,特區政府要引導和提高香港整體科研人員對國家的認識,莫再錯過新時代中華民族復興帶來的機遇,這個機遇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發展。陳清泉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全球實力最強、機會最多的灣區,現在灣區內的9個城市都在競相推出政策,搶人才上項目。他說,在最近一次灣區城市交流會上,看到以色列科學家也在,香港科學家真的要有緊迫感,不然就要邊緣化了。

香港科技自身要強起來,陳清泉還提出三個希望。一是希望香港科技增加投入,做大體量,增加原創科技。香港院士雖多,但工程院院士不多,表明了香港社會承建商和顧問商多、不重視科研工程的社會現實。選工程院院士一個標準是要負責做過重大科研工程,但現實是香港重大科研項目稀少,投入上千萬的科研少之又少。香港八大院校近三年總科研經費年均179億港元,但北京僅清華大學2018年科研經費就達269億,差距很大。二是希望香港有好的科技發展氛圍。香港現在政治掣肘發展,拖累民生,也影響到科技事業。反對派什麼都反對,有時讓人覺得在香港是浪費時間。陳清泉說,他在北京設立有院士科創中心,在土耳其、韓國設立了分中心,接下來還要在以色列和德國設立分中心。暫時沒有在香港設立,是因為自己是八十幾歲的人了,同樣的精力放在其他地方很快見到效果,希望香港少些動不動就反對的情況。三是希望在香港的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國企,在做大做強香港科技中發揮領頭羊作用。在供和求兩方面,國企一定能扮演一個非常積極的角色。陳清泉:習主席指示為香港科學家帶來巨大鼓舞


本文刊登於《紫荊》雜誌2018年6月號

編輯:白冰

全港首個免費網上補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