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大康:助港參與大型國家級研究項目
新措施能讓本港研究人員有機會直接參與以往鮮能涉足的大型國家級研究項目,例如航天科技、太空研究、醫學實驗、環保項目、考古研究等。
文|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錢大康
香港學術界和科技界多年來翹首以待,終於迎來了春天。國家科研項目經費可以跨境來港,是一項標誌性的突破。新措施不但能為本港學術界帶來更多研究資源,促進我們和內地科研隊伍的合作,更重要的是,能讓本港研究人員有機會直接參與以往鮮能涉足的大型國家級研究項目,例如航天科技、太空研究、醫學實驗、環保項目、考古研究等。
香港浸會大學
此外,新措施也有助香港打破以往在硬件上的桎梏,尤其在土地資源、工業規模和種類上的限制,讓本港的研究人員能受惠於粵港澳大灣區完備的生產鏈和供應鏈,令本港的創新研究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在軟件上,本港的國際化環境,加上與世界高度接軌的法律、金融、通訊和信息交流,提供了遼闊的優勢互補空間,讓我們與內地大學和研究機構深度合作,有助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產學研和經濟發展,從而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近20多年來,香港學者的科研成就有目共睹,以浸會大學為例,我們是本港唯一獲邀參與“天舟一號”和“蛟龍號”兩個國家級太空和深海研究的院校,前年浸大學者首次參加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世界最大型發明展,也取得全場總冠軍。所以,以香港目前在研究資源的投入和學術成果的輸出相比較,我們高教界的表現實在令人自豪。
畢竟,科技的最終目的是改善人類生活,而提升生活質素,人文關懷不可或缺。浸大不僅會藉著新措施為國家和世界作出科研上的貢獻,也會積極研究開拓在科研以外,例如創意媒體和藝術領域的深度合作和研究的機遇。
本文刊登於《紫荊》雜誌2018年6月號
實習編輯:高健
紫荊邀你一試
全港首個免費網上補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