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穩中向好 風險仍需警惕

五月的香江,艷陽高照,又傳佳訊。國家主席習近平對24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在習主席親切關懷下,中央有關部門迅速出台科研資助跨境流動等新政策,為香港大力發展創新科技、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注入旺盛活力,香港掀開科技發展的嶄新篇章。

整體形勢穩中向好持續向好

習近平主席去年“七一”視察香港並發表系列重要講話,帶來中央對香港的關懷和支持,為“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行穩致遠指路引航,香港局勢發生了根本性好轉,廣大市民備受鼓舞。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關於香港的優惠政策和利好消息頻頻傳來:中央連續推出便利港澳同胞在內地發展諸多利好政策、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廣深港高鐵進入試運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即將出台……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展現開放新風,在香港社會主動宣講中央政策,廣泛聯繫香港各界,大力推進兩地交流合作,積極爭取便利港人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首次舉辦開放日活動,大大拉近了香港市民與中聯辦的距離,也進一步增強了香港市民對中央政府的認同。

在中央關懷和支持下,香港自身發展也有不俗表現:經濟穩中有升,去年香港經濟增速創下6年來新高,經濟實質增長由2016年2.1%上升至3.8%。民心求穩思進,在民意支持下,亂港派立法會議員被DQ、議事規則成功修改更加完善、建制派在立法會補選中取得大勝,反映市民早已厭倦政治爭拗,期盼腳踏實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社會更加和諧,調查顯示,港人快樂指數回升,對特區政府的滿意度也增加。行政長官除了每年出席四次立法會答問大會,每月還專門出席一次立法會質詢,行政立法關係大為改善。香港整體形勢呈現穩中向好、持續向好之勢。

保持清醒防範風險不能鬆懈

“備豫不虞,古之善教。”剛過小滿,香港形勢“小得盈滿”,但大滿未到,仍需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警惕風險挑戰,一刻也不能鬆懈。

當前,求發展、求穩定、求和諧成為香港社會的共識和主流,但“一國兩制”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在前進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挑戰和考驗,香港發展仍面臨很多風險和隱憂。政治上,“港獨”分裂分子蠢蠢欲動,“一地兩檢”和國歌法本地立法過程中還有不和諧雜音,某些反對派人士挾洋自重甘做棋子。梁家傑、楊岳橋不久前赴美“賣港媚外”,黎智英充當外部勢力亂港喉舌再度“出山”,戴耀廷催谷“風雲計劃”不遺餘力。經濟民生上,新的經濟增長支柱尚未形成,發展給市民帶來的獲得感有待提升,貧富差距亟待改善,土地供應短缺及住房問題仍然嚴重。外部環境上,一些西方國家對香港事務指手劃腳橫加干預,反華勢力妄圖將香港變成顛覆中國政府、阻遏中國發展橋頭堡之心不死。這些風險和隱患如不積極防範、認真應對、妥善解決,就有可能為目前香港大好發展勢頭蒙上陰影,甚至會破壞香港的發展進程。

加強戰略謀劃實現長治久安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要鞏固香港社會來之不易的良好態勢,實現長期繁榮穩定,就要積極加強戰略謀劃,堅持做到三個“始終”。

始終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履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憲制責任。特區政府要積極作為,勇於擔當,建立健全有關體制機制,對最廣大的愛國愛港人士要緊緊依靠,對理性溫和的反對派人士要團結爭取,對極少數“港獨”分裂及暴力行為要堅決依法遏制。要積極創造條件,儘快對基本法第23條進行本地立法,杜絕一切危害國家主權安全的行為。

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做好長遠發展規劃。習近平主席去年視察香港時表示,發展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決香港各種問題的金鑰匙。國家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為香港提供了難得機遇,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就要有戰略規劃和重點方向。香港未來應把握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機遇,依據國家“十三五”規劃的定位,利用好“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新機遇、創業新空間。進一步發揮國際金融中心、高端服務業樞紐、創新創意、國際化通道等優勢,既鞏固支柱產業,也尋找新增長點,既服務國家所需,也繼續乘搭國家發展快車,將經濟帶上更高台階。

始終注重改善民生,努力提升廣大市民獲得感幸福感。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學習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集中精力解決好住房這一民生難題,制定更切合基層市民需要的扶貧、安老等政策,改善民生、紓解民困。要及時回應市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切實需要,積極出台配套措施,拓展港人在內地生活學習工作的機會,將惠港政策落地落實,既要利商更要利民,讓廣大市民在融入國家大局中分享到國家發展紅利,構建與內地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東風正與香江便,乘勢隨風上九天。”香港要珍惜當前形勢的大好局面,緊緊抓住這一波大發展的良好機遇,加強風險防範,確保長治久安,再次一飛衝天。


作者:本刊評論員

編輯: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