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文青”治台的夢幻與衰敗
文|台灣 黃健豪
蔡英文的“美麗”承諾,其實都是空頭支票,使台灣正一步步走向殘酷現實。圖為台北民眾反對當局年金改革,斥責蔡英文“執政無能”
如果現在回顧2016年1月16日(注:本屆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日)那天的投票結果,無論任何政治立場,恐怕多數台灣人民都認為自己遇到了詐騙集團。蔡英文在選前做了許多“美麗”承諾,但是,當其主政之後,無論是兩岸關係、勞工權益、能源政策抑或經濟問題,都走向殘酷現實,低薪、人才出走更是當前台灣難以突破的困境。
華麗詞藻背後是“台獨”黨綱
民進黨過往召喚選票的意識形態有二,一個是“台獨”,另一個是“非核家園”,因此在國民黨與民進黨相互競逐的政治架構下,兩岸關係一直以來都是台灣政治關注及攻防的焦點。國民黨主政時期,將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以“九二共識”定調後,便將其奉為圭臬,兩岸也逐步開啟民間交流與官方對話,包含班機直飛、簽訂ECFA及官方機構熱線,至2015年11月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遂將“九二共識”的內涵完全體現。
反觀蔡英文的兩岸政策,選前曾經承諾將“尋求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有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互動之道。我不會挑釁,也不會有意外”,並承諾兩岸關係將“維持現狀”。
但蔡英文的“維持現狀”所指為何?相信不只多數台灣人民不清楚,就連蔡英文自己也說不清楚。蔡英文指述的“維持現狀”,時空背景是馬英九主政下的兩岸關係,就多數人的理解,這樣的現狀就是“九二共識”下的現狀,但蔡英文一方面承諾“維持現狀”,一方面卻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存在,“維持現狀”這幾個字,對蔡英文而言,恐怕只是一個推託之詞。
而從蔡英文任命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更是讓人質疑蔡英文對兩岸關係“維持現狀”的承諾。若回顧賴清德擔任地方民意代表及首長時,其“台獨”形象便已“深植”人心,但2017年9月,賴清德依然順利出任“行政院長”,首度赴“立法院”更公開聲明自己是“一個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2018年4月初又在一項紀念活動上重申自己是“‘台獨’工作者”,4月中又再度強調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這些說法,對內侵犯了蔡英文的職權,也“違背”了蔡英文主張兩岸關係“維持現狀”的底線,對外則是挑釁兩岸情勢,且進而導致近日在福建沿海的軍演。蔡英文當局不斷製造言語衝突,強化對內統治的正當性,實是將台灣帶向危險的境地而不自知。
一言以蔽之,民進黨的政治人物為了選票會做些虛假的承諾,蔡英文便用了許多“文青”式語言及文字遊戲包裝兩岸關係,但如果跳過這些華麗的詞藻,問題的核心還是在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只要“台獨”黨綱存在的一天,民進黨政治人物的兩岸關係承諾,都只是修辭學罷了。
台灣民眾反空污遊行,抗議火力發電廠長年污染空氣
“非核家園”拖垮台灣經濟
除了兩岸關係的承諾跳票之外,接著談“非核家園”。民進黨執政後,企業界提出“五缺”的警訊,“五缺”包含缺地、缺水、缺電、缺才及缺工,而其中民眾感受最深的,莫過於陷入缺電的不確定感之中,而缺電的連帶影響,則是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換句話說,“非核家園”導致的缺電,不僅影響產業發展,更是嚴重影響民眾的生活品質。
“非核家園”是蔡英文的競選主軸之一,她曾經承諾過力推綠色能源,以補足“非核家園”的用電缺口,並藉此承諾不漲電價及不缺電,但這些論述,在事實面前完全經不起檢驗。蔡英文的“非核家園”從未經審慎、務實及科學的精算評估,綠色能源如風力、太陽能及水力,在日常生活的發電量,佔比經常不到5%。因此當核電廠停工、停止發電,為了補足發電量不足的部分,解決方案竟是大量使用污染嚴重的燃煤發電及天然氣發電,甚至在早已除役的燃煤電廠廠址,再度興建燃煤電廠。很多人說台灣是寶島,但這座寶島其實無法自產能源,為了“非核家園”,火力發電的煤炭要進口,液化天然氣也要進口,這等於是讓台灣的用電受制於國際油價漲幅,也受制於區域政治的穩定性。
蔡英文原先承諾不漲電價、不會缺電,但是在今年4月1日愚人節當天,當局宣布調漲電價,對過去的承諾開了一個黑色笑話,而近日更是對用電大戶祭出強制節電的措施。眾所皆知,台灣當前經濟成長引擎最為依賴晶圓、面板等高科技代工業,當這些產業的用電受到限制,影響的不僅是企業本身,更是對台灣經濟開了一槍。無怪乎如台積電這樣指標型的企業,皆公開表示至海外設廠的規劃,鴻海更是以實際行動赴海外設廠。台灣的經濟只能每下愈況,連鎖反應便是薪資凍漲、人才外流。
在傳統政治經濟學原理中,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經常是相互矛盾的訴求,但“非核家園”竟導致更諷刺的結果,就是空氣污染。如果因為“非核家園”使經濟動能衰退,卻換來更好的生活品質,或許還能得到部分人士的讚賞,但實際情況卻是在農田、埤塘“種電”,導致田地和水塘破壞,而大量燃煤發電使空氣品質更加糟糕。位於台灣中部的台中燃煤電廠是全球最大的燃煤電廠,在“非核家園”政策下,台中電廠幾乎全年無休發電,造成台灣中部嚴重的空氣污染。
過去某一些“有心”人士總是將島內的空污與來自大陸的“污染源”混為一談,但這兩年即使在非沙塵暴季節,或大陸沿海空氣品質優良時期,台灣中南部卻陷入一片黃塵霧霾之中,這才意識到是台灣自身的問題。因此,當台灣的北部即將在海灣興建燃煤電廠,評估表明,其污染將直接影響島內近半數人口,蔡英文卻執意興建,由此更可以看出“非核家園”的理念,在現實面前顯得多麼矯情及反智。
面對“惠台31條”,蔡英文當局進退失據。圖為台灣媒體批評當局玩弄文字遊戲(屏幕截圖)
面對“惠台31條”蔡英文進退失據
最後,從2014年“318”反服貿事件,到今天面對國台辦發布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惠台31條”政策,我們只看到蔡英文當局進退失據,繼續拘於文字遊戲,將“惠”台31條改為“對”台31條,而無視於多數民眾已經從政治狂熱中蘇醒,他們面對日常生活,追求的是經濟成長和穩定就業。當“惠台31條”已經提出,台商投資比照大陸企業,台生的就學、就業及創業也比照大陸同等待遇時,台灣這波人才的出走潮已從台商,逐漸擴散至學界、科技人才及年輕世代。
“文青”體制如果還是依循過去,停留在描繪願景的階段,對外無法務實面對當前兩岸關係及區域經濟的艱難處境,對內提不出任何留人留才的實際政策,那台灣的未來將會逐漸從區域政治中日漸衰弱,再也沒有任何話語權。
(作者係中國國民黨發言人兼新媒體代理主任)
編輯:李惟
本文刊登於《紫荊》雜誌2018年5月號
紫荊邀你一試
全港首個免費網上補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