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卞兆祥:“科技直通車” 貼心、可行

昨天在政府總部召開了“新時代 新機遇”內地與香港創科合作研討會,今天紫荊新媒體記者前往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採訪了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講座教授卞兆祥,他向記者表示習主席對內地與港科研合作的批示對香港科研工作者意義重大。當卞教授提及指示中科研資金過境和研究設備關稅優惠政策時,他將其比喻為“科技直通車”,是繼“港股直通車”、“高鐵直通車”之後科技方面的一個非常重大的舉措,中央在政策安排上十分貼心,非常清楚香港科研工作的實際困難,為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講座教授卞兆祥接受媒體採訪

“科技直通車”的三個意義

過去,香港的科研人員要參與到內地國家級科研項目時會收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比如,經費的申請和使用必須在內地發生,不能過境來到香港。但通過“科技直通車”的政策,科研經費得以過境,首先增加了香港科研經費的來源,有益於創新,更對項目本身的操作和效率有很大的意義。“通過這個政策,香港的科研工作者可以直接參與到項目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使得香港科研工作者可以參與到整個國家科研發展布局。這對香港科研工作者本身是一個充分的肯定,也是非常好的一個關懷措施。”卞教授說。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卞兆祥:“科技直通車” 貼心、可行

卞教授正在操作儀器

其次,“科技直通車”增加了香港的科研經費總量,更提升了香港對年輕人材和國際專家的吸引力,促進內地與香港的人才融合。卞教授表示:“香港和內地的學者可以更緊密地合作,擴展國際合作空間,邀請更多國際科研合作人員,建立國際合作的平台,打造國際科研合作強項,這對整個國家科研創新實力的提升非常有幫助。”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卞兆祥:“科技直通車” 貼心、可行

卞兆祥教授與學生討論實驗結果

第三,科研儀器過關免關稅的措施,讓像中醫藥這樣倚賴高精尖科研儀器的研究可以和內地更好地融合。而這樣的融合也可以促進兩地科研工作者的良性競爭,加速兩地科研合作平台的融合。卞教授總結道:“研究從來都不是一個人、一家機構的事情,合作是大趨勢,發揮所長,共建平台。”

“科技直通車”和大灣區的合作

在“科研直通車”的支持下,卞教授期望可以與國內外的企業和研究機構展開合作,促進科研成果向產品研發的轉化,尤其是可以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展開兩地合作,卞教授希望大灣區能成為中醫藥產品研發生產的核心區域。對此,卞教授提出了三種合作方式:“其中一種就是香港的科研成果在大灣區落地、生產;另一種是大灣區在生產合作中的實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跟大灣區香港的科研院所的合作,解決在生產實際中的科學問題;第三個就是,除了科研和生產領域的合作外,大灣區在人口量和地區特征上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可以在基礎研究領域開展廣泛的合作。”

香港浸會大學與昆藥集團合辦的實驗室

提到對香港政府在內地與香港創科合作中的角色時,卞教授表示,目前國家有政策,但還需要細節的安排,包括申請過程、經費安排及項目後續的評估,這需要內地和香港共同協商,拿出實施細則。他更提出,除了目前試點的22家國家實驗室夥伴實驗室或工程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外,他期待政策可以惠及更多香港科研機構,幫助他們早日參與到國家科研發展的規劃藍圖。


記者 & 攝影:鄒李蕾、高健

編輯:高健

相關閱讀:

  • 習近平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

  • “新時代 新機遇”內地與香港創科合作研討會在港舉行

  • “電動車之父”陳清泉:香港科學家應在國家科技發展大潮中找到自身廣闊空間

  •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香港與內地的科研合作取得突破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