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高層訪問團出席三亞水稻國家公園南繁水稻收穫季活動

訪問團一行在田間留影(王鑌 攝)

5月12日下午,由紫荊雜誌社社長、總編輯楊勇擔任代理團長的香港媒體高層海南訪問團一行20多人受邀訪問了海南三亞水稻國家公園,並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了“五月,水稻國家公園南繁水稻收穫季”活動和“南繁水稻科普文化長廊”剪綵儀式。

隨著氣勢恢宏的鼓樂聲響起,按傳統民俗儀軌進行的水稻收割“開鐮祈福儀式”拉開了本次收穫季的序幕,20多名小朋友在開鐮儀式上唱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詩詞,以弘揚中華農耕文明,感恩自然,珍惜幸福。

港媒高層訪問團出席三亞水稻國家公園南繁水稻收穫季活動訪問團一行進入三亞水稻國家公園參觀。圖為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總經理代國夫(前左一)向紫荊雜誌社社長、總編輯楊勇(右一)、鏡報總編輯盛一平(右二)介紹情況(黎知明 攝)

港媒高層訪問團出席三亞水稻國家公園南繁水稻收穫季活動

2018年4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圖為視察點(黎知明 攝)

水稻國家公園的國家南繁(袁隆平)雜交水稻科研基地和三亞南繁水稻試驗基地共計760畝種植水稻,是南繁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的重要基地,是水稻國家公園區域生態化、景區科普化、農田景觀化、景觀產品化、產品體驗化發展理念的有效實踐。此次成熟收穫有畝產千公斤的“超優千號”超級水稻等500個品種。

海南得天獨厚的地理自然環境和光照條件使之成為我國以水稻為主的農作物的南繁基地,是我國農業科研人員的“育種天堂”、“種子基地”,在內地三年的育種工作在海南只需一年就能完成。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袁隆平,就是以三亞作為他的種子繁殖基地,在將近半個多世紀裡,袁隆平院士的研究成果推動了中國農業科學的復興,解決了國人溫飽、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袁隆平院士讚譽說:“在中國,海南南繁基地是唯一的。”

“南繁水稻科普文化長廊”由袁隆平院士親筆題名,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和水稻國家公園聯合主辦。長廊全長近百米,以圖文並茂的形式,集中展示了國家支持、海南擔當、三亞貢獻等欄目,展現國家南繁事業發展,介紹南繁科學家,直觀形象地科普“南繁矽谷”。水稻國家公園總經理代國夫說,隨著我國南繁事業的發展和南繁矽谷的建設,水稻國家公園也必將打造成“中國南繁矽谷展示窗口”。

港媒高層訪問團出席三亞水稻國家公園南繁水稻收穫季活動“南繁水稻科普文化長廊”剪綵儀式(黎知明 攝)

在“南繁水稻科普文化長廊”剪綵儀式上,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柯用春說,“我們南繁工作者將利用三亞南繁基地等農業科研平台,整合現有水稻育種力量和科技資源,推進技術、資源、信息共享,提升超級雜交稻攻關創新合力和水平;推進我國南繁事業的國際化發展,將南繁發展融入海南國際自由貿易區的發展中;早日建成服務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南繁矽谷。”

水稻國家公園總經理代國夫介紹說,南繁水稻收穫季活動旨在展示國家南繁事業發展,推進科普+旅遊新模式、創新農旅融合、挖掘稻作文化、弘揚敬農惜糧的中華文明。活動內容精彩紛呈,有觀景、拍稻、農事體驗,稻草樂園,米文化美食展,稻文化演藝互動、大型山水實景童話劇“田野狂歡”、恐龍科普教育展等等。水稻科普、種植、收穫等將成為三亞水稻國家公園常態化科普文化旅遊活動主要內容。

據悉,南繁水稻收穫季活動將同時作為三亞“5·19中國旅遊日”的重要節慶活動,推出景區門票優惠3折起、贈送大米等多項促銷活動,讓更多的遊客一起參與這場盛夏的收穫季。

港媒高層訪問團出席三亞水稻國家公園南繁水稻收穫季活動

水稻收割“開鐮祈福儀式”拉開了本次收穫季的序幕(黎知明 攝)

港媒高層訪問團出席三亞水稻國家公園南繁水稻收穫季活動訪問團代理團長,紫荊雜誌社社長、總編輯楊勇在收割水稻(黎知明 攝)

港媒高層訪問團出席三亞水稻國家公園南繁水稻收穫季活動

國家南繁(袁隆平)雜交水稻科研基地和三亞南繁水稻實驗基地共計760畝種植水稻,是南繁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的重要基地(黎知明 攝)

三亞水稻國家公園推進科普+旅遊新模式。圖為園區內恐龍科普教育展中的恐龍模型(黎知明 攝)


記者:黎知明

編輯:曉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