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之父”陳清泉:香港科學家應在國家科技發展大潮中找到自身廣闊空間

有“亞洲電動車之父”之稱的香港大學榮譽教授陳清泉,2017年6月間,在24名在港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給國家主席習近平寫信表達參與國家創新發展的願望時,最早一個簽署了自己名字。回想起事情的經過,陳教授說,習近平主席很快對我們的信件作了批示,充分體現了習主席和國家對香港科技發展的高度重視,對香港科技工作者的親切關懷,更豐富了“一國兩制”理論和實踐的內涵。

陳清泉接受采

陳清泉說,香港回歸后,兩地的科技交流日益頻繁,但兩制之下一些制度的限制還是造成了一些障礙。比如說兩地的科研經費不能過境,國家的科研基金過不到香港來,香港的學者不能直接申請國家的科研項目等。但現在好了,習主席的批示明確地指出,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加強內地與香港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是應有之義。這令我們感到鼓舞,香港的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科技隊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就應該參與到國家的創新科技發展大潮中,同時促進香港經濟轉型。

他說,香港在1997年回歸的時候,錯過了和深圳攜手合作發展創新產業的機會。現在是新的機會來了,這就是習主席對香港與內地科技合作的指示,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科技發展帶來的巨大拓展空間。香港不能再錯過這個機會,一定要有緊迫感。香港大學國際化程度很高,香港學者水平很高,國家的兩院院士就有40多人,超過內地很多省份。香港應充分發揮這些優勢,一方面參加國家的大建設,一方面改變香港的經濟結構,使香港成為地區的教育和科技中心。

“電動車之父”陳清泉:香港科學家應在國家科技發展大潮中找到自身廣闊空間

陳清泉現場示範便利的科技原創產品

陳清泉表示,習近平主席的批示為香港的科學家自覺參與國家的重大專項,乃至於擔任首席科學家,打破了既有的政策限制。香港的科學家只有積極參與國家科技發展的大潮中,才能使自身的科研發展事業獲得廣闊的空間。歸納以上,陳清泉提出兩個希望,一是希望特區政府加大對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完善有關政策和機制,提高科技原創能力和科技轉化能力,使香港成為地區的教育科技中心,改變香港的經濟結構過分於依賴地產和股票的現狀;二是希望香港的廣大科技工作者提高認識,和內地以及國際的同行對標,認清形勢逼人,在浪淘沙中奮勇前進,為國家和香港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延伸閱讀:科技領軍人才必須過“三關”

陳清泉是世界電力驅動、電動汽車和智慧能源系統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有“亞洲電動車之父”稱號,是1990年在香港召開的世界電動車大會的主席,是包括日本豐田在內多個世界電動車企業的顧問。

他目前在北京昌平區創立了院士科創中心,中心與實体投資合作,強調創新驅動、跨界融合、科技強國、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著力提高科技原創能力和科技向市場的轉換能力。中心強調智庫功能和孵化器功能,著力引進核心技術和領軍人才。對什麼是領軍人才,他說,必須達“三關”,即在外國學過見過,在外國實地幹過,在外國真正贏過。

陳清泉認為科技發展未來主要應對全球面臨的幾個重大挑戰,包括氣候變化、可持續能源、清潔的水和空氣、快速城鎮化、人口老齡化,以及新的傳染疾病的產生。就香港而言,創新科技可以在能源、信息、材料和大健康方面做出貢獻。但香港一定要凝聚力量,加大投入,包括應有專門的政府小組,并制訂與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相配合的香港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在科技投入方面,他說,內地科研經費已從几十年前几萬元一個提高到現在千萬上億,香港還停留在一個項目幾十萬最多百萬港幣,怎麼做大?因此,政府和工商界都一定要加大投入。


記者:許上福

編輯:莫潔瑩

相關閱讀:

習近平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

知識邀你一試

全港首個免費網上補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