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情繫香港造福港人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周年。紫荊雜誌社於今年5月8日至11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香港)大型展覽。展覽由500多張珍貴歷史圖片和相關文物組成,展現了周恩來總理一生中的經典歷史時刻,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他的卓越功勳。其中,周總理情繫香港造福港人的事跡與情懷,令港人永誌不忘。
文|香港 楊志紅
青年時代三次踏上香港土地
周恩來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生前重任在肩夙夜在公,對香港也一直牽掛於心。青年時代,胸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曾三次踏上香港土地。
上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會見香港地區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及其家屬
第一次是1924年秋,周恩來自法國勤工儉學返國途中經停港島,去香港大學見了天津南開同窗石志仁,就住在他的家中。這一次他沒有在香港多做停留。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後,操勞過度的周恩來在廣東病倒了,高燒昏迷、病情危急。葉挺、聶榮臻與當地黨組織護送周恩來赴香港就醫,在油麻地租了一套住宅,讓周恩來扮成上海商人,還安排了一名廣東省委派來的受過護士訓練的同志照顧他。經多天治療服藥和精心照料,周恩來終於逐漸康復。
翌年3月,周恩來受中央委託,赴港主持廣東省委擴大會議,糾正李立三廣州起義中的錯誤。這是周總理第三次到港。經過一個多月宵衣旰食的艱苦工作,他圓滿完成任務離港返滬。這些經歷使周恩來對香港經濟社會有了感性認識,也促使他日後與毛澤東對香港作出“暫不收回,維持現狀”的戰略決策。
關心香港民生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如何解決香港問題成為毛澤東、周恩來戰略考量的大事。中央提出“維持現狀,充分利用”的方針。周恩來曾明確指出,我們決定不去解放香港,在長期的全球戰略中,不是軟弱,不是妥協,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進攻和鬥爭!”
周恩來對香港大到政治問題,小到民生問題,傾注了大量心血。這些工作對香港經濟的發展、政治局勢的穩定、人民生活的保障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1951年底,香港九龍東頭村發生特大火災,損失慘重,致萬餘人無家可歸,港英當局對中國難民不管不問,致使民怨沸騰。周恩來下令派“粵穗慰問團”赴港,卻遭港英當局阻撓,釀成警民衝突,港督竟下令鎮壓,青工陳達儀遇害。此事引發全港震怒,英國政府派港督葛量洪赴京,試探中國態度。周總理憤憤道︰“這是對中國人民的挑釁!”又在公開場合表明中國收回香港的立場。
1962年秋天至1963年初夏的幾個月中,從深圳到香港幾乎沒有下一場雨,土地乾裂,淡水極度缺乏,香港供水嚴重困難。日理萬機的周總理聽此消息後,當即指示廣東省委,要認真採取措施,幫助香港同胞渡此難關。在周恩來的直接關懷下,1964年2月,石馬河供水工程全線開工,1965年春天始向香港供水,從根本上改變了香港長期缺少飲用水,一旱就鬧水荒的局面。
明確提出條件成熟後
中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周恩來時刻都為香港的回歸而努力著,他在努力爭取香港回歸的同時,更寄希望於香港同胞,希望他們同內地同胞一起為香港的回歸而努力鬥爭。
1966年後,中央關於香港問題的既定方針受到衝擊,周總理嚴厲批評涉港問題上的“極左”路線,採取種種舉措,將“文革”對香港的負面影響控制到最低。1970年後,隨著國際環境改善和我國地位提升,周恩來多次明確提出條件成熟後中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972年10月,周恩來接受英國記者訪問時首次提出解決香港問題時間表:“香港的未來一定要確定,租約期滿中英雙方必須談判,從中國拿走的領土必須歸還……”1974年5月,周恩來陪毛澤東會見英國前首相希思時指出“香港在1997年要有一個平穩的交接”。1975年底,病危中的周恩來還重申對香港的特殊政策,指示香港回歸後可在一定時期實行資本主義。
据報載,2017年6月18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根據英國政府解密檔案,披露周恩來在1958年向一名英方官員發出警告。當時有人正密謀令香港成為與新加坡相似的自治領土,在英國及港英政府內均獲得支持。周恩來對此表達不滿,警告“任何(令香港)邁向自治領土狀況的舉措,都將會被視為非常不友善”。周恩來的警告,體現了中國把主權問題看得很重,對英國考慮使香港“獨立”,變成“第二個新加坡”,或搞“國際共管”,是當頭棒喝。
回顧香港回歸歷史進程,凝聚著周恩來對香港的濃厚深情,也凝結他的高瞻遠矚和英明決策。今天“一國兩制”實踐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歸根結底是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奠定的基業。回顧周恩來一生的香江情結,可謂懋績嘉猷、造福港人、高誼永繫,令港人永誌不忘。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總監)
責編:李幸
原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5月號
5月8日至11日,紫荊雜誌社將舉辦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香港)大型展覽,請點擊門票,關注展覽詳情 ↓
點擊↓閱讀原文,開啟關於周恩來的知識問答,到現場領取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