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特區政府施政展望及青年的角色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17年上任後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以「與青年同行 共創未來」作為總結,可見新一屆特區政府了解到年輕人在社會、政治、及香港未來發展上的重要性。本文欲借一系列數據及研究,探討香港年輕人訴求的根源,以及哪種因素會改變他們對特區政府及現有福利的看法,並就改善青年政策及達致良好管治兩方面提供幾點建議。
雖然青少年整體失業率不低,但大部分青年的工作收入中位數比全港工作人口收入中位數相對較低,似乎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同時,他們在勞動市場上未能獲得更高報酬。圖為早前在香港科學園舉辦的「科學園職業博覽2018」活動,不少來到現場的大專生期望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
特區政府應積極改善社會關係
自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香港社會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反對派持續與特區政府對立、激進分子與民粹思想的冒起等,使得香港近年的社會矛盾如貧富懸殊的加深、商界在某行業的壟斷等存在已久的問題更趨複雜並越趨尖銳,甚至出現了非法「佔中」等事件。年輕人對特區政府滿意度的下降,以及更多地參與到激進活動中,除了反映特區政府過去在青年政策和措施上需要檢討和改進,更多是反對派在立法會上無理「拉布」,使得關乎民生的議案難以通過,最後更遑論凝聚社會共識了,而這種爭議絕非香港市民所樂見的。
林鄭月娥的民望不比前任行政長官遜色,但她任內將要面對的管治挑戰將不再限於政治上的壁壘分明,更要在各持份者的多元化訴求和社會的對立氣氛下制訂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逐步解決問題,從而重整社會秩序、緩和社會撕裂對抗、促進社會和諧團結。
香港青少年面臨一連串的發展問題顯然不僅限於就業,還包括房屋方面,如生活環境擠迫,住宅樓價租金不斷攀升等問題。圖為早前在中環中心舉辦的「又密又綠2.0」展覽
房屋問題使青年被逼無奈「向下流」
香港青年收入普遍偏低,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雖然青年整體失業率不高,但大部分青年的工作收入比全港工作人口收入中位數低,似乎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同時,他們在勞動市場上未能獲得更高報酬。部分高材低就人士甚至選擇「向下流」,放棄晉升的機會和工作上的發展等傳統個人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方式,寧願留在社會低層,過著簡單生活,享受特區政府的一些基本福利,如換取申請和輪候公屋的資格等便感到滿意。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過往數年擁有大專學歷的公屋輪候人數呈上升趨勢。
另外,香港青少年面臨的一連串發展問題顯然不僅限於就業,還包括房屋方面,如生活環境擠迫、住宅樓價租金不斷攀升等。據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0號報告書》顯示,全港有約20萬人居住在劏房,租金中位數為4,200元,佔住戶入息中位數的32.3%。
事實上,近10年來特區政府一直積極開拓土地來源。前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多次公開強調會積極增加土地供應,以回應公屋需求。他曾提出一些具體的方向包括改變原有土地用途、收購農地、發展郊野公園周邊土地,甚至於原有的房屋土地尋找空置空間興建單幢式住宅等。然而公屋的落成量仍低於預期目標,使得不少在輪候冊苦候多年的香港市民只能「望樓興嘆」。
《南華早報》於2015年11月16日的一篇報道中指出,在非長者一人申請者中,有34%申請人擁有專上教育的學歷資格,反映香港申請公屋人群年輕化。為了在申請中獲得一些優勢,不少人千方百計「降低」自己收入,如做數份兼職、以現金方式領取工資、保持較低的銀行賬戶餘額等,突顯了香港房屋問題面對的困境。
面對商界對土地的壟斷,青少年想要成功置業談何容易,甚至連先付首期也非指日可待。因此,為了解決香港市民迫切的住屋問題,林鄭月娥上任後,推出一系列房屋政策,不單與社會服務聯會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更宣布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計劃18個月內就開拓土地問題提交報告。房屋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著香港市民,所以想要完全解決,仍需要一段時間。
在各方面的訴求得不到滿足下,部分年輕人開始以誇張激進的手段吸引傳媒關注特定議題。特區政府若不能妥善處理年輕人的訴求,不僅在管治的穩定上會受到衝擊,更會引發潛在的經濟危機。而社會糾紛和衝突將誘發更大的矛盾,從而削弱特區政府的管治效能。所以特區政府在解決就業和房屋等問題時,也要重點改善社會關係,與青少年建立相互信任,達成廣泛共識。另一方面,社會亦應積極配合,如此才能加快政策落實,改善民生。
如果特區政府能夠真正了解年輕人的要求和期望,實現其願景及價值,肯定會減少他們長期以來對社會的不滿。圖為香港青年藝術家正在進行繪畫創作
解決青少年訴求可從多方面入手
青年對福利供給的看法容易受經濟意識形態所影響,例如他們是否覺得社會存在足夠的流動性。但是,他們對具體政策舉措的支持度則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例如即使他們有望從房屋政策中受益,但如果他們對特區政府感到不滿,也會降低對於其房屋政策的支持水平。總括而言,政治因素會影響政策應有的效果。
筆者於2017年的一項問卷調查中發現,年輕人的不滿情緒來源於多方面,而不僅限於物質。其中,問及對房屋政策的支持度時,受訪者對「梁振英領導下的政府」所推行的房屋政策,支持度比其他選項﹙如「反對派多年爭取」的房屋政策﹚為低,顯示政治因素確實會介入到社會福利政策中。因此,特區政府或許能從多方面解決年輕人的訴求,而非單方面依靠福利政策。
筆者認為,現有的青少年諮詢和參與渠道應重新加強並深化。不少青少年總是試圖維護自己的利益、爭取權利及支持自己的立場,使得特區政府與青年之間難免會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所以彼此建立一個理性和具建設性的對話基礎尤其重要。然而隨著時代改變,年輕人的訴求已不止於就業、創業及「上樓」幾方面。他們除了想要改善現有生活,更冀求在法治、民主和公義等一些核心價值的追求下,更多地參與到社區事務及政治上。
所以特區政府不應把福利、青年和政治視為不同範疇的問題。即使年輕人被物質所吸引,他們也不會為了支持完善福利的措施,而忽視更廣泛自由的政治討論氣氛。上文提到筆者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受訪者大多認為特區政府的決策中給予市民更多發言權,以及維護言論自由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特區政府能夠真正了解年輕人的要求和期望,實現其願景及價值,肯定會減少他們長期以來對社會的不滿。
面對特區政府積極設立不同類型的正式渠道邀請青年加入政府,社會各界議論紛紛。圖為香港特區政府總部
尋求共識望解決社會矛盾
根據中央政策組(現計劃改組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於2015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在15至19歲的年齡組別中,14.1%的人預期未來會有更好的個人發展,只有不到20%的人對香港提供的機會感到滿意。林鄭月娥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及青年事務是現屆特區政府的工作重點,將會廣納青年加入特區政府議政、論政及參政,如計劃改革中央政策組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成立青年發展委員會、招募青年自薦加入諮詢組織、聘請青年擔任政策及項目統籌主任等,期望年輕一輩可為特區政府施政提供新思維。
面對特區政府積極設立不同類型的正式渠道邀請青年加入政府,社會各界議論紛紛。有人認為,特區政府為有志參政、議政的青年提供一個參與渠道,汲取公共行政的工作經驗之餘,亦可實踐其政治理念,令青少年的社會政治參與模式不再集中於示威、遊行及集會等制度外的參與,從而鼓勵青少年以創新和多元化的方式了解和參與社會事務和一系列公共政策的設計、實施、監測和評估。特區政府主動邀請在政治上被邊緣化的青少年加入,反映特區政府重視年輕一代就社會議題上的意見和訴求,將可為社會帶來實質性影響,從而提升青少年的政治效能感及培養他們的社會歸屬感及身份認同感。
不過,在特區政府龐大的公共行政架構內,吸納的青年人數所佔比率不高。因此特區政府或可分享決策權,而不是停留在諮詢和安撫性質上。青年政策當然需要與其他政策範疇相輔相成,只有在青年人看到前景,生活安穩,以自身的力量擔當貢獻社會的責任,特區政府與青年又能夠在體制下坦誠商量政事、尋求共識時,才有望化解香港多年來根深蒂固的社會矛盾。
總體而言,政治和民生對於香港來說舉足輕重。特區政府的角色是要協調和平衡社會上不同持份者的聲音及利益,所以日後在處理不同種類的民生問題及提出新政策時,究竟如何公平公正地把社會資源有效分配,求同存異地令香港的不同市民皆能受惠,將是現今特區政府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過去10年,香港青少年面臨不同的困難挑戰,特別是就業困難、學歷貶值及樓價高企。很多年輕人沒有父母累積的資源優勢與人際網絡,難在事業上有突破,提升社會階層,繼而令他們對特區政府的援助和福利政策來維持生活的需求大增,這或許是香港年輕人主觀幸福感水平較低的原因之一。與此同時,部分年輕人認為社會欠缺流動性,從而對社會感到失望,使得他們只好參與到不同的社會運動以表達訴求。可想而知,在社會逐步改變的情況下,如果特區政府成功讓年輕人在社會中有立足之地,與青年重建信任,消弭分歧,那麼他們對推行政策措施的支持將會更有力,令其更具認受性。而實行的政策和措施能否立竿見影,這都是新一屆特區政府將要面對的挑戰。
作者係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