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預防醫學在港推行的成效
現時亞太區國家及地區中,慢性疾病的罹患及死亡率均有上升趨勢。在香港,2016年大腸癌導致的死亡人數佔癌症死亡人數的17%。世界各地眾多權威研究經已證實,篩查(screening)作為預防醫學的重要部分,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病發和控制其死亡率。而香港於2016年9月方才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目前仍需不斷推廣和改善篩查系統,以減少大腸癌為個人、家庭、醫護系統及社會帶來的不安和負擔。
預防醫學對個人,乃至全社會的作用顯而易見。圖為正在量血壓的長者
預防醫學有助減輕社會負擔
預防醫學對於維繫健康、控制疾病的功用早在上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上醫治未病」的記載,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中亦得到體現。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簡稱 NCD)每年奪去全球超過3,800萬條生命,佔所有死因的82%,成為威脅大眾健康的「頭號殺手」。隨著香港醫療對NCD的診療進步以及有效防控(如控制煙草等),在面對一些疾病,尤其是危害較大的心臟病、腦血管病時,其導致的死亡率已有下降趨勢。
所以,預防醫學對個人,乃至全社會的作用顯而易見。它不單能從源頭上有效降低醫療服務需求,減少急診、住院數量和減輕全社會疾病負擔,還能通過降低因疾病引起的缺勤或離職率,從而提升社會整體生產力。如果將人的一生比作登山,很多疾病尤其是重大長期疾病,發病時已等同掉落山崖,身負重傷。而防止墜崖或在墜崖之前為大眾提供防護和保障,便是預防醫學的過人之處。
2003年在香港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evere AcuteRespiratory Syndrome,簡稱SARS)疫潮最終得以有效控制,其中及時到位的預防措施起了核心作用。1故此,儘管預防醫學在建立初期需要大量基礎投入,如食水提供、污水處理、大氣質量管控、職業傷害預防等,但長遠而言,它能有效為個人和社會帶來重大益處,也日漸受到基層醫療保健的高度重視。
香港推行的大腸癌篩查計劃目前仍需不斷推廣和改善篩查系統,以減少大腸癌為個人、家庭、醫護系統及社會帶來的不安和負擔。圖為在屯門醫院排隊求診的病人
篩查有效控制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近年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肆虐橫行,發病率不斷升高,2013年起大腸癌已連續3年居香港常見癌症之首。據統計數字顯示,2015年大腸癌新症人數為5,036人,佔癌症新症的16.6%,即每6位新癌症患者中便有1位患上大腸癌。其導致的死亡人數僅次於肺癌,為第2種最常見的致命癌症。2016年的數據顯示,超過兩千人因大腸癌而死亡,佔癌症死亡人數的14.7%。而且不幸的是,25%的患者在發現臨床徵狀時,已是晚期。
由於大腸癌的病發期長達2至10年2,所以通過有效篩查一方面可以及早發現癌症,及時治療,降低治療成本及復發率;另一方面可以在早期潛伏階段發現疾病,運用內鏡瘜肉切除技術(polypectomy)阻斷大腸癌的癌前病變向癌症進展。
據研究顯示,通過篩查發現的Ⅰ-Ⅱ期大腸癌患者5年存活率超過91%,且每年的治療費用僅約1千美元。反之出現臨床症狀再去診治的Ⅳ期大腸癌病人,不但治療費用高達每年45,225美元,且5年存活率僅有11%。
一項來自對88,902宗病例、長達22年的研究顯示,經瘜肉切除手術後的大腸癌相關死亡率下降68% (危機風檢 Hazard Ratio (HR) 0.32, 95% CI0.24 to 0.45)及發病率降低47% (HR0.53, 95 % CI 0.40 to 0.71)。因此,針對一般風險人士而言,每1到2 年的大便隱血試驗、每5年的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10年的全結腸鏡檢查,在50至75歲階段定期篩查大腸癌的方法已被眾多國際指南推薦。
預防勝於治療是不變道理
隨著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的延長,75至85歲階段的篩查也應酌情開展,尤其是針對從未參與篩查計劃的人士。
特區政府在2014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並由衞生署於2016年9月展開,為期3年。該計劃分階段資助於1946年至1955年間出生及沒有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居民接受大腸癌篩查,成效顯著。
根據衞生署的統計數字顯示,先導計劃推行首年已有約42, 000名合資格人士接受篩查,其中有接近14%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化驗(FIT)結果呈陽性,接近70%完成大腸鏡檢查人士被診斷出患有癌前病變(瘜肉已被即時切除,因而避免演變為癌症)。而6.5%完成大腸鏡檢查人士被確診為癌症,他們本身並無任何不適症狀,若非通過篩查,極難自行察覺。
所以通過此次篩查,及早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治癒率。此外,在整個篩查過程中並無任何嚴重的併發事故或死亡意外。故整體而言,大腸癌篩查簡單安全,其效果顯著,為患者帶來莫大的益處。
整體而言,大腸癌篩查簡單安全,其效果顯著,為患者帶來莫大的益處。圖為醫生們正準備手術用具
市民應積極參與篩查計劃
未來5年,特區政府計劃撥款9.4億港元恆常化「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計劃將擴展至50到70歲香港居民,有興趣及符合資格人士只需前往家庭醫生處登記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 (eHRSS) 即可。隨後只需根據指示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若結果呈陽性,參加者則會被轉介接受大腸鏡檢查,作進一步確診;若結果呈陰性,參加者亦可在兩年後再次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持續檢查自己的健康狀況。
為鼓勵合資格人士積極參與先導計劃並完成篩查程序,特區政府為參加者提供大幅度資助,當中包括資助部分化驗服務及病理組織化驗服務的相關費用。目前大便免疫化學測試費用全免,結果呈陽性者只需要承擔不多於1千港元即可完成大腸鏡檢查。
截至2018年1月28日,在先導計劃下經篩查發現的較早期大腸癌發現率約60%,比非先導計劃下發現的較早期大腸癌的比率約40%為高。由此可見,通過恆常化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患有大腸腺瘤的發病率或會在短期內上升,但由於及時發現並切除瘜肉,長遠而言將有效降低大腸癌發病率的趨勢。
總括而言,市民應定期留意腸道健康,及早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並透過堅持健康生活模式以預防疾病。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及美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Institute) 於2007年出版了一份名為「食物、營養、體力活動與癌症預防」的研究報告。報告建議透過保持體重均衡、限制紅肉(如牛肉、豬肉和羊肉)攝取量、避免進食加工食品、限制或避免飲用酒精飲品、增加進食不同種類的蔬果、全穀物和豆類食物、恆常運動、切勿吸煙等以預防大腸癌。
此外,男性、五十歲或以上的人士、直系親屬曾患有大腸癌均屬高危病發人士,由於部分大腸癌的臨床徵狀與一般腸道疾病相似,美國癌症協會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建議,若發現排便帶血、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幼、裡急後重(即大便後仍有急便的感覺)、不明原因的食欲不振、體重下降、持續腹痛、腹脹或摸到有硬塊、疲累等大腸癌病徵,應該及早求醫,以便根治,避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筆者建議新一屆特區政府在醫療健康方面可再投放更多資源,包括基層醫療、癌症預防和篩查等,務求大幅惠及全港市民,共建健康愉快的城市。
參考文獻
1.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 American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Food,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Prevention of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C: AICR, 2007
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Prevention (CDC). (2011). Vital signs: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incidence,and mortality–United States, 2002-2010. MMW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60(26), 884.
3.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Prevention (CDC). (2017).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Pilot Programme InterimReport of the Screening Outcome for Participants Enrolled between 28 September2016 and 27 September 2017. Accessed 09 Mar 2018 viahttp://www.idd.med.cuhk.edu.hk/bowelcancer/
4.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Prevention (CDC). (2018). Colorectal Cancer. Accessed 09 Mar 2018 via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711/20/P2017112000418.htm?fontSize=1
5.Inadomi, J. M. (2017).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neoplas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6(2), 149-156.
6.Frazier, A. L., Colditz, G. A., Fuchs,C. S., & Kuntz, K. M. (2000). Cost-effectiveness of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AMA, 284(15), 1954-1961.
7.Mendis, S. (2014).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1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8.Nishihara, R., Wu, K., Lochhead, P.,Morikawa, T., Liao, X., Qian, Z. R., … & Imamura, Y. (2013). Long-term colorectal-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fter lower endoscopy.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 369(12), 1095-1105.
9.Telford, J. J., Levy, A. R., Sambrook,J. C., Zou, D., & Enns, R. A. (2010).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82(12),1307-1313.
10.Triantafillidis, J. K., Nasioulas, G.,& Kosmidis, P. A. (2009). Colorectal cancer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mechanisms of carcinogenesi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Anticancer research, 29(7), 2727-2737.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院長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