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補選結果對香港政局的五大影響
2018年3月的立法會補選落下帷幕。在這次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補選中,建制派在4個補選議席中分別贏得了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功能界別議席和九龍西直選議席。不但與反對派平分秋色、在地區補選中實現「零的突破」,並且在得票數上進一步縮小了與反對派的差距。這場補選不但關係議席之爭,對於香港的憲制秩序以至政局走向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筆者認為,總體而言,其影響有以下五個方面。
3月11日的補選從一開始就已經帶有濃厚的反「港獨」、維護憲制秩序的色彩。圖為補選前的建制派造勢大會
一、禁「港獨」「自決」人士參選 樹香港憲制秩序
這場補選從一開始就已經帶有濃厚的反「港獨」、維護憲制秩序的色彩。這次補選出現的原因,乃是由於有議員在立法會宣誓時發表「辱華」、鼓吹「分裂」及「自決」言論,公然挑戰基本法和「一國兩制」,以及部分議員因於沒有依法宣誓所導致,與以往補選相比有本質上的不同。及後,全國人大就基本法第104條進行釋法,明確立法會議員的宣誓要求,法庭以6人未有依法宣誓而判處其失去議席,最終引發補選。可以說,這次補選的出現,本身就是對不尊重立法會宣誓、不尊重香港憲制秩序者的一次反制,向社會各界包括反對派人士有力地劃出香港的政治紅線。
以往一些反對派人士屢次在立法會宣誓上「搞事」,在選舉期間公然鼓吹「自決」等主張,不斷發表一些挑戰國家主權、挑戰「一國兩制」的言論,無視基本法和「一國兩制」。這次補選正是一次撥亂反正的良機,選舉主任取消多名主張「自決」人士的參選資格,明確「港獨」「自決」人士不能參選立法會,有力地維護了香港的憲制秩序。值得留意的是,這次補選的一個特點,就是所有參選人都不敢再在選舉期間挑釁國家主權,不敢再公然挑戰基本法。所有候選人包括反對派候選人更公開表態反對「港獨」、擁護基本法和「一國兩制」,其中一名候選人區諾軒更因為過去曾經燒毀基本法道具而引致焦頭爛額。這些情況在過去的選舉中都未曾出現。
經此一役,反對派議員再也不敢輕言挑戰憲制秩序,這對於香港政局的穩定以及準確貫徹「一國兩制」的重大意義,甚至超過議席本身。
在這次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補選中,建制派在地區補選中嬴得1席
二、維持建制派分組點票優勢有利特區政府施政
反對派對於這次補選高度重視,有反對派人士揚言「輸一席都唔掂」,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要保住分組點票的否決權。基本法及立法會議事規則規定,任何由議員提出的法案、議案及修正案,均須經由分組點票制度表決,即議案要同時獲得地區直選分組及功能界別分組的在席過半數議員投票贊成,方能通過。回歸後,反對派一直在地區直選上佔據優勢,等於掌握了立法會的關鍵否決權,不但令到政改方案難以在立法會獲得三分二多數通過,而且令反對派可以在分組點票上否決所有由建制派議員提出的議案,包括每年一次的施政報告致謝動議,以及對議事規則的修訂等。
2016年的地區直選結果為反對派19席、建制派16席,但隨著6名反對派人士被取消議席(其中5人屬地區直選),令建制派在立法會直選上取得16:14的優勢,並且成功把握時機完成議事規則的修改。而失去了立法會的關鍵否決權的反對派在立法會的力量大減,因此必須3席全取以保住分組點票的否決權。但最終反對派在補選中只取得兩個直選議席,令建制派在直選上保持了17:16的優勢,在下次補選進行前,建制派仍然擁有兩個分組點票上的優勢。雖然議事規則已經完成修訂,政改在短期內亦未見有重啟的機會,但建制派維持在分組點票上的優勢,可以為特區政府的施政提供有利環境,進一步遏止「拉布」等行為,加快立法會的議事效率,對於特區政府推動政策有利好作用。
三、反對派加劇碎片化 政治能量跌至低點
在回歸後的歷次立法會選舉中,坊間逐漸總結出一條反對派與建制派的所謂「6比4定律」,以此顯示兩者的基本盤。然而,此差距近年已經開始收窄。在這次補選中,九龍西鄭泳舜得107,479票,較姚松炎的105,060票多出2,419票,兩者得票率分別為49.91%與48.79%;港島區諾軒得票率為50.7%,陳家珮則達到47.17%。值得留意的是,在2007年補選中,葉劉淑儀與陳方安生對疊,前者得票率有42.89%,顯示兩者差距進一步收窄。至於在反對派佔據優勢的新界東,范國威僅有44.57%,鄧家彪則為37.08%。在2016年新界東補選時,楊岳橋加上梁天琦的總得票率為52.57%,周浩鼎則有34.75%。
這次補選結果說明,反對派與建制派以往在立法會選舉的「6比4黃金定律」已被打破。反對派的優勢漸趨微弱,當中固然有不少因素,包括「自決派」支持者拒絕支持反對派候選人,導致反對派整體得票率大跌;同時,反對派過去的一些所作所為也引發部分支持者的不滿,導致其得票下跌等。對於政治組織而言,選票反映其政治能量。毫無疑問,在這次補選中反對派的政治能量正在大幅下跌,碎片化的問題不斷加劇,不但「自決派」對反對派候選人不滿,更不再自視為反對派陣營,甚至連一些「淺黃」的支持者亦對反對派的行為不以為然。這次補選預示反對派力量跌至回歸以來低點,給反對派敲響了警鐘。
四、面對政治新形勢 反對派將調整路線
對於這次補選的失敗,反對派自我檢討的原因包括姚松炎的選舉工程過分「離地」、沒有整合其他反對派政團的力量、初選嚴重影響了各候選人的選舉部署,以至在選舉中以「反DQ、反威權」為主題得不到市民認同等。然而,反對派最需要檢討的是其政治路線和定位。雖然反對派沒有公開表示其政治路線需要檢討,但各黨派已開始反思現有的政治路線。
過去幾年,反對派對於梁振英政府基本上擺出一副全面開戰的姿態,在社會上以「倒梁」為主線,在立法會則以無日無之的「拉布」、癱瘓立法會以打擊特區政府施政,導致社會嚴重對立,立法會長期陷入空轉,社會爭拗不斷。及後梁振英放棄連任,林鄭月娥當選行政長官,提出「大和解」,但反對派並沒有調整策略,反而繼續過去幾年的對抗路線。
然而,民情在變,社情在變。反對派在林鄭上任後發動的政治行動,幾乎全部以失敗告終。社情民意轉穩,反對派卻守著「老黃曆」,不斷落後於形勢,不斷流失市民支持。這次補選更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反DQ、反威權」根本引不起迴響,市民現在希望安居樂業、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而不是一味扯施政後腿、一味製造對立。
在這種民意之下,反對派也要調整路線,例如在之前通過臨時撥款的決議案上,反對派也不敢再作阻撓。在社情民意的呼聲之下,再加上林鄭政府不斷向反對派伸出橄欖枝,顯示和解合作的誠意,反對派如果死抱對抗路線,只會進一步被民意孤立。因此,反對派將來也會相應調整路線和定位,至少在一些民生經濟議題上減少對抗行動。比如,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在黨慶上致辭,正面肯定「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的重要性,顯示了民主黨在這些政策議題上將更為理性。當然,在涉及政治敏感議題如「一地兩檢」、「國歌法」時,反對派依然不會放鬆,但在經濟民生上則「有商有量」。
香港市民現在希望安居樂業、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而不是一味扯施政後腿、一味製造對立。圖為入夜後依舊熙來攘往的廟街街頭
五、「自決派」被逐出立法會後的發展路向
這次補選預示著,在可見的將來,任何主張「港獨」「自決」人士都不能參選,等於是斷絕了「自決派」進入立法會之路。然而,不讓他們進入議會,雖然令「自決派」實力大幅削弱,但不代表這股力量將不復存在。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從這次補選中觀察,「自決派」人士未能「入閘」,但其支持者卻未有全部轉投反對派候選人,相當一部分人寧願投白票。
面對之後不會再有「自決派」人士參選的局面,這些「自決派」支持者的走向值得關注。具體而言,他們可能有兩種走向:一是繼續尋求一些代言人代表「自決派」參選,就如這次香港眾志選擇了區諾軒,而在2019年換屆選舉時,相信「自決派」不會甘於只有一區參選,他們還會尋找一些立場靠向「自決」的人士尋求結盟,以維持其政治力量;二是將會繼續滲入學界,通過成立各種學生關注組、工作室等方式,進入校園,宣傳其「自決」主張,為將來的政治活動做準備。
作者係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