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選民勢力壯大將發揮重要影響力
香港回歸後第8次立法會補選於2018年3月11日進行,以填補因第六屆立法會宣誓風波而引起的其中4個議席空缺,包括香港島、九龍西、新界東三個地區直選議席和一個功能界別(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議席。本文嘗試就是次補選的地區直選結果及香港政壇未來走勢作初步分析和探討,期望起拋磚引玉之作用。
反對在九龍東選區的落敗,顯示出選舉中單靠炒作政治議題,已經不再有效。圖為屬於九龍東選區的油麻地
因宣誓風波而喪失議員資格的梁國雄(新界東)和劉小麗(九龍西),目前仍在上訴,稍後若敗訴仍需另行補選。本次補選的3個地區直選議席,由於每區只補選一個議席,即使立法會選舉沿用「名單比例代表制」,但在單議席補選中變相成為「單議席單票制」選舉。在香港政治版圖中變相成為建制陣營與反對派陣營的對決,亦被視為反對派爭奪立法會分組點票否決權(取得直選議席過半數)之戰,因此而備受關注。
然而,由於反對派陣營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錯估了形勢、誤判了中間選民的訴求,結果在九龍西選區敗給建制派陣營,也是首次在單議席單票制的補選中輸給了建制陣營。而且得票數目較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明顯減少,顯示中間選民力量壯大,逐漸回歸理性並發揮關鍵的影響力。
建制派首次在單議席單票制的地區直選中獲勝,充分顯示建制派在選舉工程運作和組織動員票源等方面的優勢正逐漸增強。本次補選結果亦已成為香港政治走勢的「探熱針」,對未來兩個議席補選以及2019年區議會選舉、2020年立法會選舉將有重大的啟示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市民對新一屆特區政府觀感良好,香港政治氣氛平和,也是本次補選投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圖為位於新界東的賽馬會西貢訓練營
一、補選結果分析
(一)投票率低是本次補選的特徵,也是影響選舉結果的原因之一
本次補選的投票率,是非法「佔中」後歷次選舉中最低的,只有43.13%。根據過往經驗,立法會選舉投票率愈低,通常對建制派陣營愈有利。本次補選涉及約210萬名選民,只有約90萬名選民參與了投票,地方選區投票率為43.13%,較2016年立法會新界東補選(46.18%)低3.05%;較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58.28%)低15.15%。(見表一)
本次選舉投票率如此之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市民對特區政府觀感改善、中央打擊「港獨」勢力見成效、「本土/自決」陣營不參選及各陣營的選舉策略不同有關。
(二)市民對新一屆特區政府觀感良好,香港政治氣氛平和,「懲罰性投票」行為減少
據研究數據顯示,市民對特區政府的觀感直接影響投票率。若市民對特區政府不滿,往往會利用手中選票作「懲罰性投票」,導致投票率上升。根據香港研究協會就「市民對特首的滿意度評分」結果顯示,雖然近期市民對特首林鄭月娥的評分有所下滑,但其整體評分仍高於前特首梁振英(見表二);另一方面,選前香港政治氣氛較平和,未見市民有改變當前政治現狀的強烈訴求,這種情況下,很多會做「懲罰性投票」的選民通常選擇不投票,這也是投票率低的原因之一。
根據香港研究協會在補選前進行的民調顯示,約43%受訪者表示選舉的氣氛 「一般」,約39%受訪者表示「不濃厚」,而認為「濃厚」的僅佔約9%。對比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的同類型調查,接近70%受訪者認為選舉氣氛「濃厚」,相信補選氣氛不足是造成投票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香港研究協會在選後進行的跟進民調顯示:共有43%沒有在補選中投票的受訪選民因「不想接觸政治」、「認為投票無法改變現況」及「認為補選不重要」而不去投票。顯示部分選民對政治及社會內耗感到厭煩,令投票意欲下降。
(三)中央打擊「港獨」獲中間選民認同,政治炒作不再有效
從「宣誓事件」到人大釋法,尤其是梁、游在宣誓中的辱華行為持續發酵後,主流民意對「香港不可能獨立」已有共識。即使反對派陣營試圖利用周庭被裁定參選資格無效進行新一輪「反『DQ』」炒作,卻未能得到選民的廣泛同情,九龍西姚松炎的落敗就是最好的例證。從另一角度亦印證了中央打擊「港獨」的舉措獲中間選民的認同。
反對派近年已被激進勢力,誤判形勢,將香港內部政治紛爭上升到國家層面,並附帶一些「港獨」主張,以「語言偽術」掩蓋「港獨」。事實上,近年「港獨」在部分年輕人中以「本土」名義,演變成一種「仇華心態」,從「反共」到「反華」,不僅反對中央政府,也對來自中國的一切加以排斥,甚至否認自己是「中國人」。反對派對此不作反思,反而將一切問題歸咎於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結果令很多香港市民反感。
姚松炎的競選口號令不少選民覺得他超越了香港政治權力界限,勢要干預中央決策、挑戰基本法,是隱形的「港獨」,令中間選民不安。姚松炎的另一競選口號自以為用「違法達義」可以佔盡道德高地,結果卻一敗塗地,慘敗收場。
事實上,反對派在今次補選中炒作了不少「政治議題」,包括:高鐵「一地兩檢」、國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立法會修改議事規則、鄭若驊僭建風波、周庭被DQ、財政預算案、修憲等等,但卻未見成效,顯示出選舉中單靠打「政治牌」、炒作政治議題,已經不再有效。反映中間選民對近年立法會爭吵不休、「拉布」流會等感到厭煩。
(四)反對派政治光譜碎片化,是單議席補選中落敗的原因之一
非法「佔中」之後,反對派政治光譜出現明顯碎片化,且利益和意識形態各不相同,「誰也不代表誰」。今次補選明顯表現出反對派內部出現分化,傳統「泛民」陣營與激進勢力的不和。梁頌恆、游蕙禎及梁天琦均宣布不參與補選,亦不見他們為反對派陣營站台。在激進陣營中更出現「焦土論」及「白票論」。「焦土論」指寧願投票予建制陣營候選人亦不投反對派陣營候選人;「白票論」則選擇不投票。在新界東和九龍西補選中,未見激進陣營呼籲支持者投票給反對派候選人,而是呼籲其支持者「不投票」或「投白票」。這些不僅直接降低了投票率,亦影響反對派候選人的得票率。
此外,港島選區的候選人周庭被取消參選資格,陣前易將換上區諾軒,打亂了反對派陣營的部署。反對派陣營在1月進行的所謂「初選」爭議不斷,九龍西的「PlanB」事件、「馮檢基被勸退」事件等,嚴重影響反對派陣營的形象,令支持者感到他們為了私利很不團結,導致部分反對派支持者選擇不投票。新界西范國威雖然勝出反對派「初選」,但他與民主黨關係不好,「牙齒印」極深,未能全盤吸納反對派陣營的票源。
(五)建制派的組織票和選票動員能力見效
建制派在今次補選中可謂傾巢而出,動員了所有能夠動員的力量投入選戰。尤其是鄉親票、組織票的動員漸見成效。在參選協調方面比泛民更勝一籌,展現了建制派團結的良好形象。
另一方面,建制陣營亦派出重量級任務,例如盛智文、曾鈺成、葉劉淑儀、吳秋北、陳健波、廖長江等為候選人站台。在鞏固支持票、開拓新票源方面,均較反對派略勝一籌。這些均是在補選中擊敗反對派或縮窄差距的重要原因。
(六)兩大陣營力量對比發生了質的變化
1.香港島陣營力量對比
若以反對派陣營及建制陣營劃分,2018年補選(香港島)反對派陣營獲得137,181票,比2016年換屆選舉減少43,967票,所獲票數為2016年換屆選舉的75.73%。而建制陣營則獲得127,634票,比2016年換屆選舉減少22,790票,所獲票數為換屆選舉的84.85%。
若只計算反對派陣營及建制陣營的得票數字並作對比,2016年換屆選舉兩大陣營的得票比率分別為反對派陣營54.63%對建制陣營45.37%,雙方差距為9.27個百分點,而2018年補選(香港島)的得票比率為51.80%對48.20%,差距收窄為3.61%。雖然反對派陣營在補選中得到了港島選區的議席,但得票結果顯示,建制陣營比反對派陣營更能守住支持者票源,雙方得票比率差距顯著收窄。
2.九龍西陣營力量對比
若以反對派陣營及建制陣營劃分,2018年補選(九龍西)反對派陣營獲得105,060票,比2016年換屆選舉減少54,539票,所獲票數為換屆選舉的65.83%。而建制陣營則獲得107,479票,比2016年換屆選舉增加5,193票,所獲票數為換屆選舉的105.08%。
若只計算反對派陣營及建制陣營的得票數字並作對比,2016年換屆選舉兩大陣營的得票比率分別為反對派陣營60.94%對建制陣營39.06%,雙方差距為21.88%,而2018年補選(九龍西)的得票比率為49.43%對50.57%,建制陣營反超反對派陣營1.14%。
反對派陣營(九龍西) 在補選中流失了大量選票,而建制陣營反而獲得了新票源,此消彼長下雙方得票比率逆轉,建制陣贏得了該區席位,創下歷史。
3.新界東陣營力量對比
若以反對派陣營及建制陣營劃分,2018年補選(新界東)反對派陣營獲得183,762票,比2016年換屆選舉減少150,488票,所獲票數為換屆選舉的54.98%,反對派陣營(新界東)在補選中雖然流失了大量票數。而鄧家彪得票數(152,904票)與2016年新界東補選周浩鼎得票數(150,329票)相若,建制陣營基本守住了支持者票源。
值得留意的是,以中間路線定位的方國珊在是次補選得票比2016年換屆選舉得票多近一倍(達64,905票),得益於其中間路線定位獲中間選民支持,值得關注。
本次補選結果對來兩個議席補選以及接下來的選舉將有重大的啟示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圖為香港島鴨脷洲
二、香港未來政壇走勢
(一)會否出現鐘擺效應?
鐘擺效應是指,當某一陣營在一次選舉中大勝後,大敗的陣營較易在下一輪選舉中一定程度的翻盤,有如鐘擺向左擺後便會向右,循環不息。選舉中的這種現象,主要是出於選民不想某一個陣營持續獨大。
是次補選最大亮點是,建制派在九龍西單議席選舉中首次擊敗反對派,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從得票數上看,雖然建制派稱不上大勝,卻打破了以往「6:4定律」,更反敗為勝。反對派雖然保住了兩個議席,但未能奪得立法會內分組點票的否決權,需要在稍後的補選中(新界東和九龍西補選)全取兩席,才能奪取立法會分組點票的否決權。因此,可以預期反對派陣營在接下來的選舉中將會採用「哀兵策略」,以「一席都不能少」、「關鍵少數」、「誓死保住否決權」等口號動員選票、爭取支持。基於鐘擺效應,部分遊離選民及今次補選未有投票的選民,可能會投票予反對派陣營候選人,以阻止建制陣營在立法會中獨大。鐘擺效應有可能在接下來的補選(新界東和九龍西)中出現,至於鐘擺幅度有多大,仍有待研究及觀察。
至於2019年區議會換屆選舉,出現鐘擺效應的機會較小。因為區議會選舉的選區較小、選民少,選民較看重候選人的地區工作實績和表現,多數選民是「選人」而不是選「政黨」。然而,反對派陣營的戴耀廷早前所倡議的「風雲計劃」,有可能對2019年區議會換屆選舉的選情帶來一定影響。
戴耀廷曾在2016立法會換屆選舉提出「雷動計劃」,打亂了反對派政團的部署。他後來提出的「風雲計劃」,目的是希望令反對派重奪區議會控制權,再左右下屆特首選舉大局。戴耀廷聲稱,反對派在目前452個區選議席中,有多達300多個議席有機會勝出,目前最需要在民主動力200多名潛在參選人以外,再尋找100多名有志參選人。這個如意算盤能否打得響,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二)激進勢力將化整為零?
觀乎今次補選,激進勢力派似乎沒有發揮太大作用。選舉主任取消周庭的參選資格後,大大增加了激進勢力的參選成本及風險。由於激進勢力的核心理念被認為與「港獨」無異,日後激進勢力如要參選,其政綱及口號必須表明真誠擁護基本法,這樣可能使激進勢力參選人失去其獨特性,還可能被其支持者批評為變節;既付出沉重代價,又難以贏取議席。
至於未來或將進行的的兩區補選,激進勢力在單議席補選中極難勝出,因此,激進勢力參與未來兩區補選的機會較小。然而,他們有可能調整策略,改為立法會外抗爭,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為立法會換屆選舉造勢。
可以預期,2019區議會換屆選舉及2020立法會換屆選舉,政黨碎片化將會持續,激進勢力亦很可能化整為零,以單一議題如「朱凱迪模式」出選,導致未來可能出現更多一人政團。
(三)兩大陣營的票源整合
在稍後可能進行的立法會補選中,兩大陣營勢必進行票源整合,強化選舉協調和統一指揮。確保同一陣營不會出現兩個或以上參選人,選派能吸納不同政治光譜選票的參選人,並確保同一陣營的不同政團同心同德、團結一致為參選人助選。尤其反對派勢必汲取今次補選教訓,力爭取得立法會分組點票否決權。至於2020年立法會換屆選舉,則為恢復政黨碎片化的狀態,以便從「比例代表制」獲取更多議席。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補選從區諾軒在太古城和海怡西選區的得票,以及方國珊在新界東的得票,可以看到中間選民力量正在壯大。相信中間選民將成為未來選舉中的關鍵力量,左右選舉結果和力量布局,也是各方勢力的必爭之地。
此外,配票機制與棄保機制、「雷動聲納」與「雷動計劃」,以及戴耀廷早前鼓吹的「風雲計劃」,必將在未來的選舉中再現或出現,勢必影響選情,並對選舉結果產生深遠的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及探討。
作者係政賢力量主席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