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香港抗戰歷史 改革中史教育

  香港中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特區政府決定把中國歷史列為初中的必修課後,教育局正就實施方案進行社會諮詢。然而筆者認為,要使中史教育受到學生歡迎,必須打破原有的教學目標及模式,如多教近現代史,培養學生對香港以至祖國的歸屬感。所以在政策正式實施之前,相關部門仍需要了解清楚中史教育真正的教學方向。

重視香港抗戰歷史 改革中史教育

應用生動的方式推廣中史教育,把抗戰的史實傳播到中小學,以及大學之中。圖為香港某小學課堂,學生們積極踴躍地回答問題


倡導中史教育需關注的六點問題

  第一,雖然中史科成功列為香港初中的必修課程,但似乎沒有明確中史教育的教學目標。筆者認為,強調中史教育不是為了讓學生多增一項「死記硬背」的學科知識,而是要讓他們真正懂得香港的前世今生,知道自己何去何從,從而培育出對香港、對祖國、對民族的歸屬感。是故讀史明志的目標需要十分堅定,不容動搖。而目前教育部門的思路仍然是從屬「世界史觀」,即把香港的發展歷史置於西方邏輯的「東亞史」之下,淡化了中國悠久歷史對香港產生的內在聯繫。

  第二,教育界的討論過於集中在課時的安排上,且傾向用大部分課時教授遠古及中古史,至中二甚至中三才到清代,最後才來到改革開放時期的歷史。中間花費了大量時間講解朝代更迭,卻沒有用足夠的時間講授最重要的近代史內容。

  第三,在中史科的教授中,涉及香港本地的內容極少,一則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二則不足以令學生認識到自己和祖國之間的關係,難以達到建立歸屬感的目標。

  第四,中史只作為初中必修科,對於高中不強制定為必修,甚至非大學入學的必要條件,使得學生失去了繼續深入研究的動力。如果真正重視歷史教育,在大學入學要求的核心課程中的中文科內容就不應止於「中國語文」,而要包含「中國文化」或曰「中國文史」。

  第五,要使中史教育達到預期目標,首先要針對推行的阻力開展工作。不少香港中學的歷史教師在國民教育爭議冒起時轉為任教通識科,即便讓他們「重操舊業」,大家的史觀,以及對歷史的認識不一,在授課時亦會出現很大的隨意性,所以適當的培訓規範必不可少。

  第六,學生普遍認為中史科需要「死記」的部分太多,內容枯燥,甚至對於升學的幫助不大,所以一直以來缺乏了學習動力。其實,正確的歷史觀是為人的基礎素質,是青少年不可偏廢的基礎教育。香港近年的社會矛盾,很大成因是出於青少年對祖國以及民族的不了解,加上對特區政府的不滿,使得他們做出逆反的事情,就如小孩對父母不滿時,專挑父母不想聽的忤逆話去刺激他們。

重視香港抗戰歷史 改革中史教育

歷史是一種獨特的體驗,沒有感情是不可能感染及教育別人的。圖為香港學生正在參觀香港歷史博物館


特區政府應為中史教育創造外部氛圍

  若要增強青少年對祖國的歸屬感和更多地了解香港的歷史,便應多用本土史料,增加近現代史、當代史的比重,著重史觀和分析方法,古為今用,才能發掘更多的趣味和現實意義。因此,筆者建議中史教材應由特區政府編定,制定教學大綱,培訓歷史教師。在此基礎上禁止出版社胡亂編書,各校隨意選購,避免任教老師各說各話的情況出現。更要組織有關團體、機構為中史教育創造條件和外部氛圍。畢竟愛國史觀的建立不光是知識的傳輸,更是一種需要環境薰陶的情懷和觀念,一種世代沉澱的文化。

  筆者認為,香港的淪陷史、抗戰史是中史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值得特區政府在推廣中史教育時認真思考,充分利用。

  首先,抗戰時期日軍佔領香港三年零八個月,是香港歷史上最悲慘的日子。當時香港損失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市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不少人還記憶猶新。只要抓住這個痛點,才不會讓人感覺置身事外。

其次,香港的抗戰是多方合作的全民抗戰,在全國的大城市中絕無僅有。上海淪陷後,香港又是抗戰的文化中心、募資中心。抗戰期間形成的同舟共濟精神,成就了香港的核心價值。而經歷二戰後的香港社會變遷是香港發展的分水嶺,亦是日後經濟起飛的基礎。

  因此,客觀全面地表述香港抗戰史,充分利用香港抗戰是各派最大公約數的優勢,糾正過去社會主流只談英軍、愛國陣營只講東縱而忽略其他抗戰者的偏差。利用抗戰是香港各派政治力量的最大公約數、尚存不少遺跡、活教材的有利條件,把香港的抗戰研究做深做細,把香港抗戰歷史置於全國抗戰、二戰的大局下闡發,並藉此發掘出香港精神的本質,增強香港人、特別年輕一代的本土歸屬感和自豪感,幫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位置、與祖國的關係及應承擔的歷史責任,才是對香港社會真正負責任的一項重大工作。


歷史教育活動應多用生動形式

  歷史是一種獨特的體驗,沒有感情是不可能感染及教育別人的。以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人物、史料、遺址作媒介才有感情的聯繫。抗戰時期的無數故事到了現在仍在坊間流傳,可以這個話題連接上下幾代的關係,發起「尋找三年零八個月最後見證人活動」。這種活動不應作生硬的灌輸,而是採用多種生動的方法,如編制生動活潑的宣傳品、視像、互動遊戲等,把當時抗戰的種種史實傳播到中小學、大學之中,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的社會考察、設計考察路線,以及開闢抗日遺址遊專案等。

  筆者建議,在富有歷史意義的地區,如元朗的東縱活動地區,結合文天祥後人的愛國傳統,收集史料,建立抗戰歷史教育營地,透過軍事遊戲,重演歷史的方式吸引青少年。透過角色扮演,正反辯論的方式加深他們對歷史的了解,附帶應急求生的救援訓練,使青少年在適應社會生存能力上有實際得著。

  基地可同時舉辦普通話營、賞鳥、種植和品嘗當地特色土產,使其豐富多彩。還可以利用歷史上創作豐富的香港抗戰電影,開辦系列講座,分析欣賞港產電影並傳授電影製作知識,鼓勵青少年創作微電影,表達自己的感受並加以傳播,增強正能量。

  以上配合中史教育的做法需要突破原有的教育架構才能做好。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改善香港教育的50億港元預算中,除了在原有教育架構中使用30多億港元應急解困,應有相當預算作前瞻性的使用,尤其要撥出相應經費支持中史教育,支持有關團體舉辦行之有效的社會教育工作。民政事務局亦應關注市民的歷史教育,可透過設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收集歷史資料、保護歷史遺跡、推廣歷史宣傳等,使香港的抗戰精神成為寶貴的文化財富。


書寫本土歷史 發揚香港核心價值觀

  最近,筆者代表的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推動了廣州南石頭難民營的歷史研究。據有關史料記載,1942年日軍佔領香港後,驅使成千上萬的香港市民逃到廣州,卻不幸被日軍關入南石頭難民營,成為日軍8604細菌部隊的試驗品,人數據說有數萬,堪比731部隊、歐洲毒氣營等罕見的大慘案。

  所以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正大力推動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如果大慘案真相得以揭露,將會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歷史教育重要材料。我們現在站的這塊土地上曾發生的種種事情,作為香港人不可以把它忘得一乾二淨,畢竟沒有先人的苦難就沒有現在的我們。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秦漢時歸南越番禺郡管轄,與內地血緣交融,一脈相承。香港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各個重要關頭都沒有缺席,無論是辛亥革命的發端、對北伐的支持、抗戰中的特殊作用,到新中國建立、抗美援朝、突破西方封鎖,香港都曾對祖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港人心中潛藏著強烈的民族情結,使得香港的地位作用,以及歷史形成的文化和價值觀成為中國現代文明一個不可剝 離的組成部分和共同財富。

  書寫香港的本土歷史,建構自己的本土理論,自豪地將香港核心價值觀融進祖國的話語和視野中,鑄造中華民族新的現代化的共同信仰,是胸懷中華大志的香港人的重大歷史課題。所以大力開展香港抗戰歷史的研究和宣傳教育,正是啟動這個觀念轉變不可錯失的最好切入點。

作者係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