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Y世代教師迎接Z世代的考驗

香港教師中現在流行有X世代、Y世代和Z世代之說。所謂X世代,指即1966年至1980年出生的群體;所謂Y世代,指1981年至2000年出生的群體;而所謂Z世代指1990年代中葉至2000年後出生,受現代科技產物影響很大的人群。本文擬結合這三個世代的人群特點,討論當前教育工作面臨的一些課題。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中華民族一向重視師德,教師一代接一代地傳承良好價值觀,以確保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共處,建立互相依存的關係。良好品德作為人類互相依存的基本條件,在Z世代的崛起下,這些品德能否經得起時代的考驗獲得承傳,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須思考的課題。

帶領Y世代教師迎接Z世代的考驗

圖為香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


Y世代的加入對教師團隊的影響

一般而言,已發展若干年的學校,其教師團隊主要為X世代。他們傾向以工作為重,做事相對穩定。而學校裡Y世代只屬少數,且每年只有數位新老師,對原本的團隊文化衝擊不大。

  筆者加入香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時,校齡只有5年,由於學校財政及教學問題十分繁複,令處理學校工作變得十分艱鉅,以致辦學初期教師流失率達到50%。當時教師團隊多半為剛畢業的老師(Y世代),據統計,學校裡較有經驗的老師(X世代)只佔約15%,即平均每位有經驗的老師便要幫助近6位沒有任教經驗的新老師成長。

  加入學校第二年後,筆者便接任校長一職。為確保老師在德育及智育方面能夠教育及幫助學生,所以特別重視加強老師的師德及教學技巧。筆者認為學校希望老師如何教育學生,領導層就必須用同樣方法管理老師,以使其價值及行為得以內化(以身作則)。

  培養老師的方法必須既能顧及Y世代對快樂的追求,更要讓他們感到被重視、工作要有彈性和選擇。所以校方積極回應他們對工作環境的訴求,使其發展潛力得到充分發揮。透過實行「價值澄清、尋找及提倡共同價值」「尊重差異、鼓勵創意、給予多元的選擇」「把培訓結合到日常工作中」等不同策略,短短3年時間已為教師團隊帶來迅速的成長,內部加強團結合作,互相支援。不少老師從中不斷研習,在教學方法及效能上已經獨當一面,流失率亦從原來的50%減少至5%。

  Y世代老師喜愛探索,喜歡從測試及糾錯中驗證真理。他們工作態度講求靈活,不計回報只問快樂。為達致各方面的共識,在日常工作中,如行政會議、功能部門會議或全體教師會議,領導層均盡最大努力,減少單向式的灌輸,改為透過共同閱讀探討,提出問題激發思考。

  教師從討論中可以了解到別人的想法,求同存異,共同努力朝彼此認同的方向前行,最終制訂出「培育才德兼備、專注自己、關懷別人、理解世界的下一代」為全體教師的共同目標(為學必先立志)。


尊重差異 鼓勵創意

  培養具備良好個人素質的學生,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有一系列明確的培訓方案及措施。目前教師團隊中有六分之一為外籍人士。為幫助他們融入學校文化,全校老師在學習中國經典「弟子規」時,亦需研習西方管理學大師的作品《與成功有約》。此後,在學校管理、老師共事及教導學生方面,均能夠以儒家思想及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為核心:「主動積極」「要事第一」「以終為始」「雙贏思維」「知己解彼」「協同效應」及「不斷更新」。

  由於外籍老師對中國文化認識不深,未必能發自內心地完全認同中國文化。為此,領導層便需要包容彼此之間的差異,協助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師相互了解及溝通。在日常工作和共同學習中,因各人有不同專長,學習過程必然有快有慢。學校容許老師們以不同的步伐(因材施教),自選學習課題及方式,以適應各自不同個性及能力。

  為培育教師的4C(創意Creativity、溝通Communication、協作Collaboration、明辨性思維 Critical Thinking),學校容許教師在指定預算及時間內,自行設計當天培訓的地點及內容,創造了教師彼此使用不同的學習策略,最後達致同樣學習效能的學習經驗。及後,教師亦用同樣的方法設計出「學校模擬城市」(SimCity) 活動,讓學生透過不同的學習策略及內容,學到了4C精神 。

  此外,學校奉行「不怪責文化」(No blame culture),遇上事情就以解決問題為第一要務,鼓勵不同持份者從事件中反思及學習,如何避免下次事故的出現。建立安全的環境,鼓勵師生之間真誠溝通,使全校形成「犯錯是學習的好機會」的共同價值。


日常工作應結合師德

  師德的培養並不限於指定的時間和場合。日常在學校內相處、合作、課堂內外都是學習機會。不論年輕還是有經驗的老師,都應終身學習「愛」「寬恕」「盼望」「謙卑」和「有教無類」等美德。

筆者曾向老師們做過一個小調查:「學校如何培育您的師德?」,是次調查共收到老師們180多項描述,共可歸納為一個共同目標「以學生為中心,嚴而有愛」。其中老師們認為最有效的策略分別為:

  1. 管理層定出對老師的期望,同事間不時互相提醒、分享、表揚

  2. 學校文化的塑造

  3. 賦權增能——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及其他校本培訓

  4. 領導層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最後,不論在甚麼年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均貴乎互相尊重。不論任何年代,老師都需要有高尚的情操和人格,把品德教化傳承下去。在功利至上的21世紀,時刻透過不同的策略,提醒老師培養良好的師德,以中西文化的聖賢為學習對象,是作為學校領導不可推卸之責任。


作者係香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