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派漸失先天優勢 政治氛圍將趨平穩

  屆立法會首次補選已落下帷幕,補選的4個議席中建制派不但取得兩席,更在回歸後首次於補選中在地方選區獲勝。從本次的選舉情況來看,建制派與反對派的得票率正逐步接近,反對派的先天優勢正逐步喪失。展望未來兩年,除非有意想不到的嚴重事態出現,香港的政治形勢料逐步趨向平穩。

反對派漸失先天優勢 政治氛圍將趨平穩

展望未來兩年,香港政治氣氛應該會趨於平穩。圖為香港九龍全景


建制派選民基礎尚未根本性改變

  自回歸以來,不論是採用比例代表制的立法會地區直選、還是單議席單票制的立法會補選,建制派從未勝出過。此次補選,鄭泳舜以2,000餘票戰勝姚松炎成功當選,的確具有重大意義,但這個意義也不應過度放大。姚松炎早前在宣誓的過程中因為違反相關法例而被取消立法會議員資格,雖在反對派陣營中獲得了一些所謂「同情」,但不代表選民也普遍同情他。反觀鄭泳舜,他在建制派中屬年輕一代,一直努力做好地區工作,選舉工程又做得不錯,也獲得了建制派的鼎力支持。所以鄭泳舜最終獲勝,絕非意外。然而也要看到,鄭泳舜也只是勝出2,000餘票而已;此外,在港島選區和新界東選區,現階段認為建制派在香港的選民基礎尚未出現根本性改變。

反對派漸失先天優勢 政治氛圍將趨平穩

圖為劉兆佳近照。《紫荊論壇》記者 陳嘉鴻攝


社會氣氛改善 得票逐步拉近

  從整體而言,反對派在立法會地區直選中一直擁有「先天優勢」。立法會監督政府和表達不同意見,這兩項職能往往是很多選民所看重的,加上有些選民心中對特區政府不滿,所以他們更傾向於選一名反對派候選人。此外,香港居民尚未能夠普選行政長官,而又因為功能團體議席多數是建制派,立法會中已有超過一半的議席屬於建制派,所以選民有時也會覺得沒必要再多選一位建制派議員,這就是反對派一直以來的「先天優勢」。不過從3月11日補選的投票情況和近年來的選舉結果來看,建制派與反對派的得票比例近年來正逐步拉近,這說明反對派正逐漸失去「先天優勢」。  

  建制派這次勝出,其實還有其他潛在的特殊性原因。首先,社會政治氣氛近期得到了改善。以往選舉時,社會上往往存在涉及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的具有高度爭議性的政治議題,反對派更將其進一步激化,造成社會分化、選民分化,從而在選舉中得益。此次補選時,仍伴隨著宣誓違法議員被剝奪資格、「一地兩檢」、「國歌法」立法等引起爭議的議題,也有選民反對取消候選人的資格等等,甚至因此遷怒於特區政府,但終究未造成社會和選民嚴重分化和對立的局面。


建制派團結一致 反對派漸行漸遠

  第二,此次補選九龍西選區的獲勝,也是建制派近年來團結性有所提升的成果。建制派內部分為兩大陣營,一部分人屬於傳統愛國力量,包括工聯會和民建聯等組織;還有一部分人則屬於主流精英,即在香港回歸前已有一定社會和經濟地位的人。這兩部分人曾經一度因為對上屆特區政府有不同意見而關係緊張,但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後,兩個陣營的關係得到改善,讓建制派內部減少了分化。所以在此次補選中,建制派內部很快達成一致,決定了每個選區(界別)的候選人,這樣建制派便有更多的時間投入選舉工程,加強地區工作,增加候選人的知名度等等。

  第三,香港市民對反對派的激進言行越來越反感,不希望他們繼續搞對香港不利的活動,更不願意看到任何危害「一國兩制」實踐的情況出現。

  此次補選投票率較低也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解讀。其實每逢補選的投票率都很低,全世界的補選都是這樣,除非某一次的補選對某些重大議題而言有特別意義,選民才會踴躍表態。另一方面,但凡投票率突然升高,必然是中產階級選民踴躍投票。還有一部分選民認為,現在立法會議事規則修改成功,反對派的議席多一兩個也沒什麼影響,畢竟他們「拉布」的空間已經少了很多,所以投不投票也無關緊要了。

良好的社會政治氣氛能減少對建制派的不利情況,即便特區政府施政未如理想,但只要其與市民之間沒有太多、太尖銳的矛盾,對建制派不利的因素會減少,而反對派的「先天性優勢」也會下降。當整體社會政治氣氛良好,經濟發展轉型取得成果,民生問題得到舒緩,兩地合作的利好效果逐步顯現,建制派加強團結,加上地區工作做得扎實、派出年輕有活力且專業的參選人,那麼建制派在日後立法會地區直選中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與此同時,反對派卻逐步走向分裂,他們近年來關心的就只有如何處理與中央的關係、「政改」問題、非法「佔中」事件,以及日後香港民主發展等一系列政治問題。在這些議題上,反對派內部存在不少分歧。反對派內部還存在「世代之爭」,新一代與老一輩的反對派人士存在著矛盾。九龍西選區的所謂「初選」,不但沒能團結反對派,反而加劇了內部分化。這種分化使得他們遲遲未能達成共識,到底派誰代表反對派參加選舉。這種分化還導致反對派在選舉過程中不夠齊心,甚至補選有結果之後,反對派獲勝的候選人也不能得到反對派內部的完全支持。

  反對派內部的分化情況相信幾年內不會得到明顯的改善,雖然他們可能會汲取補選的經驗教訓,探討如何加強團結,但畢竟說易行難。反對派最大的問題是經歷了「政改」挫敗以及非法「佔中」的失敗後,他們未能統一起一條發展路線。比如在如何對待「一國兩制」,如何對待香港將來的發展、如何處理與中央的關係等問題上,反對派內部一直存在重大分歧,再加上內部的世代之爭、策略差異和人際傾軋等問題,令他們很難團結。除非未來一兩年內反對派遭到某種重大打擊,令他們感到生存危機,恐怕才會開始團結起來,但這種打擊幾乎不可能出現。


轉化為「忠誠反對派」可求得發展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反對派若想獲得發展,還有一條可行之路。就是轉化為「忠誠反對派」。「忠誠反對派」指的是忠誠於國家憲法和基本法,在憲法和基本法所共同組成的憲制秩序中運行,並尋求自身的發展和推動各種改革。歸根結底,一切都要在憲制系統的框架中進行,而不是否定框架,或者在框架外通過動員政治力量去挑戰甚至推翻框架。

  香港的反對派應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現在尚未出現的「忠誠反對派」;二是「半忠誠反對派」,即口頭上對憲法和基本法的態度曖昧,在參與政治時保持質疑,並以徹底改變政治體制的目的而進入政治體制中。他們歸根結底是不接受現行政治體制,並一直以來否定其認受性,而不是在接受後才去謀求改進。第三種就是目前數量較少的「非忠誠反對派」,也就是完全不接受國家憲法和基本法的人。雖然當中也有部分人願意參與到立法會和區議會的選舉中,但更多人是不屑一顧,比如很多打著「獨立」和「公民自決」的人聲稱要在體制外「鬥爭」。

  未來有關選舉發展最大的變化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104條的解釋,導致任何被選舉主任判定為並非擁護基本法或不願效忠中華人民共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人均沒資格參加立法會選舉。哪怕過了資格審查一關,如出任立法會議員期間顯示出自己不是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或者擁護基本法,同樣有被剝奪資格的可能。

  第二個變化是本次國家憲法修改後,憲法新增了一句:「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這無疑是從憲法的角度強調、明確了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所以將來如果反對派的人參選立法會選舉,然後被發現其曾經說過「反共」言論或有過「反共」行為,那麼其議員資格便會受到質疑。因為憲法和基本法共同組成香港的憲制秩序,有人說憲法是母法,基本法是子法,如果沒有憲法第31條就沒有基本法,就沒有「一國兩制」。所以不承認憲法,只承認基本法,就是強詞奪理。香港之所以叫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就是因為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如果不效忠憲法,又如何令人相信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呢?

  以上兩個發展影響很深遠,將來候選人通過了資格審查後,成為立法會選舉候選人,那麼就必須擁護憲法和基本法。換言之,只有「忠誠反對派」才有資格參選立法會。國家修憲其實推動了那部分仍想參選的反對派無論自願或不自願都自動成為「忠誠反對派」,立場上就會引起反對派的分化,因為現在想做「半忠誠反對派」已經越來越難了,不能說不承認這個制度但卻還想參與進來。如果還想做非忠誠反對派也可以,只要不參選即可。

  當前「半忠誠反對派」屬於反對派主流,如果他們被轉化為「忠誠反對派」,那些挑戰中共的執政地位、質疑基本法、否定基本法等內容就不能再提了,所以他們慢慢地在最低限度上展示出一種對憲法和基本法的忠誠。照此發展,建制派未來面對的對手將不再是打著「本土自決」、「公民自決」,或者「港獨」的人,而會是「忠誠反對派」。這樣的發展對建制派而言有利有弊,利在於「忠誠反對派」肯定不能得到全部反對派的支持。因為年輕人較傾向做「非忠誠反對派」或「半忠誠反對派」,除非反對派團結一致,否則必定流失一部分年輕反對派的選票;弊在於香港人越來越不喜歡激進言行,所以「港獨」和所有分離主義的政治空間越來越小。而立法會中「忠誠反對派」的政治立場肯定比較溫和,容易被一般香港市民所接受,那麼他們的務實化便能贏取一部分中間選民的選票,建立「忠誠反對派」在反對派中的領導地位。

  反對派一直糾纏在政治議題上,近幾十年來也陸續失去部分人士的支持,若果他們願意由「半忠誠反對派」轉為「忠誠反對派」,而又主打務實性問題,利用香港積存已久的深層次矛盾來推動改革,那麼一般相對保守的建制派未必能在選舉中勝過「忠誠反對派」。香港現存的社會矛盾很嚴重,如貧富懸殊、房屋問題、青年人發展問題、經濟產業轉型乏力問題等,如果「忠誠反對派」以改革力量姿態出現,但不觸及到對中央、對基本法和憲法的挑戰,那他們將會是建制派更難對付的對手。

  反對派中只有「忠誠反對派」才能留在立法會,所以一般而言他們都是比較溫和的反對派議員。另外,很多政治議題現在已不能再拿來炒作了,不然就會違反憲法或基本法。甚者,他們要爭取主流選民的選票,所以不能只關注政治議題。甚至為了不被剝奪參選資格,他們不能再跟過去一樣對激進言行表示認同。當反對派不再糾纏政治問題,多處理實際的社會問題,當建制派與反對派比拚的是政策建議的質素,提出能爭取各方面支持的政策主張,對香港而言絕對有好處。

香港目前十分需要社會經濟民生等問題的改革,若無法有效解決這些深層次問題,香港便難有社會穩定。然而在應對這些事情上會遇上不少阻力,某些甚至是來自建制派中的既得利益者,使得特區政府即使想進行改革也是阻力重重。過去這些年來,雖然特區政府和反對派之間常有摩擦,但在很多社會經濟民生的問題上仍需要與溫和反對派合作。事實上,反對派在不少社會事務上都與特區政府同一立場,分歧就在於政治立場不同。

反對派漸失先天優勢 政治氛圍將趨平穩

大部分港人近年來厭惡爭鬥,走向務實,開始將發展和民生的問題放在較重要的位置上。圖為香港街市


務實履職 利己利港

  未來如果中央和特區政府想要締造一個和諧社會,那麼走向務實的「忠誠反對派」必定能夠發揮作用。如此下來,特區政府和建制派中不同勢力之間的關係會出現變化。特區政府不一定要爭取建制派所有人的支持才能有效施政,到時候只需要部分建制派支持,配合「忠誠反對派」,也能組成一股較大的改革勢力。如果推動更多改革能舒緩香港社會矛盾,為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營造社會穩定,相信中央也是樂見其成的。

  所以要理解現在和將來,不能只看選舉涉及的因素。到底過去幾年的種種發展,對香港將來的政治生態會否有良性的影響?「非忠誠反對派」的勢力會不會越來越大?大部分港人近年來厭惡爭鬥,走向務實,開始將發展和民生的問題放在較重要的位置上。只要國家支持得力,令兩地經濟合作的好處能惠及更多人,加上國家的影響力和國際地位不斷上升,而西方國家對香港越來越不客氣的情況下,那麼香港人就會覺得國家才是強大的後盾,從而對中央和國家的態度會有所改善。


2020年料無重大政治議題威脅選舉

  此前一共6名反對派議員因為宣誓違法被剝奪議員資格,本次補選僅是其中4席,餘下的兩席仍將進行一次補選。展望下次補選,建制派與反對派之間的距離應該會進一步收窄,議題也會更集中在實務性問題上。或許有人會提出「政改」等政治議題,但不會是主打議題。展望未來兩年,香港政治氣氛應該會趨於平穩,料不會有重大的政治議題影響2020年的立法會換屆選舉。


作者係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