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赫茲」: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
「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是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有一頭「曲高和寡」的鯨,獨自在北太平洋徘徊了20餘個寒暑,卻沒有一個來自同伴的回應。鯨歌之於人類,總有一種神秘的魅力。
文 | 紫鷸

「52赫茲鯨魚」的鯨歌基本頻率是50至52赫茲,類似男低音的最低聲部。當然,除此以外,還有一些不同頻率的泛音。
以52赫茲為主的聲音一直在重複:3至10秒的聲音重複幾次為一組,每一組又多次重複,構成歌聲的系列。歌聲從不重疊,而且只有唯一來源。有時一天之中歌聲的時間累積起來會超過22個小時。
它的歌聲自1989年被發現起,每年都會被美國海軍的聲納系統探測到。在追蹤它12年之後,人們可以確切地知道聲音的主人平均每天旅行47公里,卻無法知道它旅行的目的。沒有人看見過歌聲的主人,人們只能把它叫做「52赫茲」。科學家們認為它是一頭鯨魚,因為這樣低沉、重複的聲音與人類了解的鯨歌的規律相同。

藍鯨的基本頻率是15至20赫茲,這已經低於大部分人類的聽覺範圍(20至20,000赫茲)。而長鬚鯨的基本頻率是16至40赫茲,並且物種不同,歌聲的長短、節奏等組合也不相同。稱鯨們的聲音為歌聲,並不是憑空臆造的。它們有固定的頻率組合和重複方式,就像人類唱歌一樣。雖然鬚鯨們也用聲音來實現一些簡單的導航功能,例如測量水深、判斷前方有沒有大的障礙物等,但大部分鬚鯨的聲音卻並不只是為了這種簡單的目的。鯨歌更多時候是唱給同類聽的,它也許有著複雜的社交作用。它們是基本的通信手段,比如在藍鯨中,「快遊」大概是幾聲短嘯加上一聲長吟的重複,而「去吃東西」則是不同的唱法。

回到故事的主角,「52赫茲」唱的是甚麼歌呢?
全世界不同海域的藍鯨,都有屬於自己群體的獨特歌聲。可是天意弄人,「52赫茲」的歌聲竟完全不在調上:它不屬於人類已經記錄過的任何一群鯨。其他鯨或許聽到過它的歌聲,但因為聽不懂歌聲中的意圖,於是就沒有回應。這倒讓「52赫茲」自身很容易被聲納系統長期追蹤,相比之下,正常的鯨只能作為一個群體來進行追蹤,個體之間很難區別。結果人們發現,12年來「52赫茲」的行蹤與任何已知鯨群的運動規律都沒有顯著聯繫。
從發現「52赫茲」至今,20多年過去,「52赫茲」也老了,它的頻率漸漸降低,現在只有50赫茲左右。它到底是誰?是一頭變異的藍鯨,是兩種鯨偶然的雜交後代,還是一個我們從不知道的物種的最後一員……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這個聲音會在將來某一天徹底消失,那時如果我們還沒有找到答案,就再沒可能知道答案了。
「52赫茲」這些年來到底是經日不休地訴說著孤獨的悲哀,還是一路高歌為自己鼓勁助威,誰也不知道,全看人們用什麼心境去解釋了。

鯨歌逐漸低沉,還發生在很多其他的鯨群裡。對全球7個海域的藍鯨的10種歌聲長達50年的記錄顯示,所有海域的藍鯨歌聲的頻率都在降低。沒有人知道藍鯨們降低歌聲頻率的確切原因,也許是性選擇取向的變化,也許是全球變暖的影響——由於中上層海水水溫升高,水中聲音傳播的速度提高了0.3公尺/秒。可能的理論有一大把,但願有人會去關心,但願有人能夠查明。
另外,由於一些海域的雜訊污染,藍鯨不得不提高歌聲的音量,才能達到原有的通信效果。總之,它們正唱得更低,唱得更響。
所幸,我們暫時不用擔心這些沉重的鯨歌,會在某天像「52赫茲」的聲音那樣消失。捕鯨已經在大多數地方被禁止;這些巨大的生物被保護了起來,如果我們善待這顆星球,藍色的海洋裡,就會一直有鯨歌相伴,就總會有人被它們吸引,希望去聽懂它們。
但願某一天我們真能聽懂鯨歌,不被自身物種的言語局限,我們在這顆星球上,才不孤獨。
摘自《離開叢林太多年:自然控的動物科學教室》
編輯:莫潔瑩
實習編輯:高健
知識邀你一試
全港首個免費網上補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