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色建築

「石屎森林」是從前香港的最佳形容詞,然而到了今天,怪獸森林才是更貼切的形容詞。但除了高樓大廈外,香港還有許多具特色的建築物正等待我們去找尋。

文 | 劉諺明

半島酒店


半島酒店是香港知名度最高的酒店,於1928年開業,在1994年因為香港解除了建築物的高度限制,於是這原本7層樓的H形建築物便增建了後座大堂,成為今天30層的一級酒店,大家習慣稱新起的部分為高座,這種新建築加諸在這古典及優雅的建築物上起了相得益彰的作用,並沒有突兀的感覺,而這充滿歐陸浮雕的建築物亦見證了不少香港歷史大事。


香港特色建築


赤柱市政大樓


一般香港的運動場都是設於市政大樓之內,跟街市為伍,單一康體活動中心少之有少,而這赤柱市政大樓則完全經過精心設計。它的建築風格和市區其他同類建築迴異,以自然原始的清水混凝土打造,帶出質樸的郊外感覺。而且大樓的設計採用了不少環保節能的措施,令大樓能節省最多15%的電力,非常環保。


香港特色建築


大樓在建築中加進了天窗和中庭。天窗其實是玻璃地台,日間可讓陽光照進大樓內的社區會堂,而入夜後社區會堂的燈光則將燃亮大樓的中心庭院,令大樓在日與夜呈現不同的美感。至於中庭這個構思,意念更是源自中國四合院的設計,而中庭更能為大樓引風,令大樓冬暖夏涼。


石硤尾邨美荷樓


提起公共屋邨,我們當然不能提有50多年歷史的石硤尾邨。石硤尾邨是50年代發展的首個徙置屋邨,標誌著香港公營房屋發展的雛形。隨著時代發展,這類舊式7層公屋大部分已被清拆,石硤尾邨也被勒令重建,可幸的是當中的第41座美荷樓由於是碩果僅存的H型徙置大廈,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其後,美荷樓化身成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讓一眾本地藝術家遷入,將昔日的住宅單位改成工作室,活化及善用舊建築。


香港特色建築


伯大尼修院


位於薄扶林的伯大尼修院,除了是一座教堂外,也是香港演藝學院校園。伯大尼修院於1875年由巴黎外方傳教會建成,用作傳教會士休養之所,1981年被列入二級歷史建築。香港大學曾於1978年至1997年間借用伯大尼修院,後再交還予政府產業署管理。2003年,立法會批准香港演藝學院將伯大尼及隔鄰的牛棚進行復修工程,改建作其校舍。變身後的伯大尼將會成為演藝學院轄下電影電視學院校舍,同時設有由鄰近牛奶公司牛棚改建而成的惠康劇院、兩個表演場地、一個展覽廳、小教堂和由地下酒窖改建而成的法國巴黎銀行伯大尼博物館。


香港特色建築


勵德邨


公共屋邨中最具建築特色的,首推港島大坑道的勵德邨。勵德邨共設有8座,其中的第1至4座有27層外形是圓柱體,是香港唯一的圓柱形公屋。


香港特色建築


於1975年落成的勵德邨,外貌可以媲美私人屋苑。該邨在落成之時是十分出名的,因為勵德邨是當年眾多廉租屋邨之中,租金最高的一個,而且勵潔樓和德全樓也是香港唯一的圓筒形廉租屋大廈。勵德邨共分三幢,「勵潔樓」、「德全樓」和「邨榮樓」。圓筒型設計加上長方型的8幢大廈被視為屋邨的一大突破,加上屋邨位於山上和大坑區的豪宅為鄰,景觀甚至要比豪宅更為優美。當走進圓筒型的德全樓,白天有天然光,而且通風程度極高,30年前已具備環保設計的觸角,雖然現在邨內的居民多為長者,但那種悠閒氣氛,再加上上佳的空氣質素,地方小但居住質素一點都不差。香港特色建築


來源:綜合整理


編輯:莫潔瑩 高健


知識邀你一試

全港首個免費網上補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