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大選對中國投資項目的潛在影響及啟示
最近,馬哈蒂爾(MahathirMohamad)率領的希望聯盟勝出大選,馬來西亞出現建國以來的首次政黨交替。勝選後馬哈蒂爾在記者會上表態支持“一帶一路”,但重申有多個項目需要跟中方重新談判,令中國在馬項目出現不確定性。不過筆者判斷,新政府完全推翻現有大型基建項目的可能性不大,總體而言中馬兩國合作前景仍可保持平穩,但中國未來對外投資及“一帶一路”合作可由此獲得兩項重要啟示。
文|香港 黃思華
截至去年7月,中國企業累計在馬來西亞簽訂承包工程合同總額597億美元。圖為馬來西亞關丹港新深水碼頭防波堤。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入股關丹港後與馬方合作夥伴一起加快了對關丹港的改造升級(圖:新華社)
中國內地和香港
都是馬來西亞主要外資來源地
近年,中國內地和香港是馬來西亞的主要外來投資來源地。根據馬來西亞央行數據,中國對馬來西亞直接投資(FDI)由2008年的約10億林吉特上升至2017年的超過100億林吉特。與此同時,來自香港地區的FDI亦快速增長,2013年-2017年的年均投資額超過100億林吉特,相信部分是由在港中資企業的對外投資所帶動。
對比直接投資,中國在馬承包工程規模更大。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7月,中國企業累計在馬簽訂承包工程合同總額59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275億美元,即有高達321億美元的未完成工程承包合同。
此外,前總理納吉布(Najib Razak)2016年及2017年兩度出訪中國,簽署了多份投資協議及合作備忘錄,當中涉及各種大型基建項目,如港口、工業園、新城市等。中方在馬來西亞的潛在投資可能比兩國的官方統計更為龐大。從市場資料看,中馬過去五年簽訂的基建及房地產項目總額接近1,350億美元,包括:東西岸的大型城市開發、高鐵、港口、機場、填海、工業園及煉油項目,其中在柔佛州(Johor)的森林城市(Forest City)總投資金額更高至1,000億美元,開發周期長達20年。
新政府完全推翻現有
大型基建項目的可能性不大
根據希望聯盟的政綱,新政府將指示馬來西亞財政部重新檢討所有與外國合作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另外,加強財政管理及優化財政預算案透明度也是新政府的施政重點,尤其部分大型基建項目是由政府擔保,並透過各種特殊目的公司(SPV)進行融資。財政部正計劃重新審視這些項目的財務安排,以了解政府財政的真實狀況。
不過,新政府多次強調,重新審視大型項目是要糾正國陣政府的缺失,以確保與外國合作的投資項目是優質、可讓大眾受惠的,同時又不會大幅加重本國債務負擔,而非針對任何一個國家。加之大型基建項目的合同在正式簽署前都會經過多個法定步驟及前期準備,如環評報告、工程設計、經濟效益評估等,且多個項目是由中資企業與當地官方機構或企業共同開發,相信州政府及本地企業也不願意承擔相關的違約罰款及單獨開發項目。
綜合上述情況,筆者判斷,新政府完全推翻現有大型基建項目的可能性不大。較大機會出現的情況是中馬雙方就項目合同的部分細節,如財務安排、利潤分配、成本、利息開支等,進行重新談判。這個過程將為中標的企業帶來額外的行政及合規成本,甚至令項目出現延期,繼而影響其工程開支及整體回報率。
房地產開發項目或面臨較大挑戰
值得關注的是,綜合希望聯盟的房屋政策及當地市場的基本因素,中資房地產開發商在馬投資項目或面臨較大挑戰。
希望聯盟提出的一項重大政策是增加可負擔和可租賃房屋。過去十年,馬來西亞的住屋樓價指數不斷上升,已超出當地年輕人的負擔能力。在此背景下,新政府承諾於執政兩屆任期內興建100萬間可負擔房屋。此外,政府將在全國各地推行“先租後買”計劃,以及制定政策限定房地產項目必須嚴格在特定時限內完成發展,以阻止發展商囤地。政府亦建議給予本地中小型開發商政策獎勵,讓它們有能力和大型開發商展開良性競爭。以上政策一旦同時推出,馬來西亞房屋供應將進一步增加,特別是定價在25萬林吉特以下的可負擔房屋。
目前,馬來西亞住宅市場的租金回報已出現下行。市場統計顯示,部分私人住宅的租金回報率已低於4.5%-5.5%的房貸利率。馬來西亞央行亦於2018年1月加息,成為首個進入加息周期的東盟國家。受經濟增長帶動,馬來西亞家庭的財政狀況持續改善,但其家庭債務佔GDP比重在2017年底仍處於84.3%的較高水平。房屋庫存高企、潛在供應上升、貸款利率向上及家庭債務偏高這四大因素或限制馬來西亞樓價的上行走勢,令來自海外的投資需求受到影響。
預計中馬兩國合作前景可保持平穩
儘管如此,筆者預計中馬兩國的合作前景仍可保持平穩。
一方面,希望聯盟提倡公平及高透明度的公共管治理念,估計馬來西亞將來的大型基建項目在招標及篩選過程中將有更嚴格的信息披露要求, 並讓公眾在諮詢過程中有更廣泛的參與。目前,總值約170億美元的馬新高鐵項目正進行國際招標(2018年12月到期),預期這是新政府審批的首項大型基建計劃。考慮中國已競得東海岸鐵路項目,馬新高鐵若能夠使用同一鐵路標準,兩條高鐵將可取得較大的協同效應,所以中資鐵路企業在馬新高鐵的招標上仍具有相當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除大型基建及房地產外,中資企業在馬來西亞的產業投資亦有顯著增長,其中華為更把地區總部設立在吉隆坡。
此外,按照馬來西亞統計局數字,2017年中國與馬來西亞雙邊進出口額為678億美元,同比增長17%,中國已成為馬來西亞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額達到294億美元(佔其總出口額13%)。
考慮到馬哈蒂爾在選前對中資項目的批評主要是針對前總理納吉布的施政,且他上一次執政時對華態度亦相對友好。因此,新政府的對外立場或出現微調,但不至於令中馬兩國關係出現明顯轉向。
然而,我們不應因此忽視“中國投資”在此次選舉後期受到的廣泛討論,中國未來對外投資及“一帶一路”合作仍可由此獲得兩項重要啟示。
中資企業在馬來西亞的產業投資亦有顯著增長,增加了當地的就業崗位。圖為馬來西亞中車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線,該公司84%的員工為馬來西亞本地人(圖:新華社)
一是海外基建項目須同時注重經濟發展前景及公平利益分配。 此前,馬哈蒂爾反對外國大型基建項目的理據是:馬來西亞民眾未能分享到相關經濟成果。實際上,大型基建項目對推動經濟發展的長遠效用是無庸置疑的,而且普羅大眾可透過經貿活動增長、就業崗位增加、效率提升等多方面受惠。問題是國際社會對中國投資仍有不透明及分配不公的印象,特別是西方媒體在這方面的立場是相對偏頗的。因此,在進行海外投資時,中國企業可多關注投資目的地的發展需要,如本地工人培訓、環境保護、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公共服務質素、協助受影響社群等,更多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以回應本地民眾訴求,並藉此提升企業的國際形象。
二是應利用“一帶一路”的多邊合作機制,加強經貿關係互信。隨著“一帶一路”合作框架持續推進,這個以基建投資為主的多邊合作機制已逐步成形,這開闢了一個重要國際平台,讓中資與外國企業共同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基建項目,從而減低政治敏感度、實現風險分擔的作用。在現有國際規則的基礎上,“一帶一路”合作機制可作進一步優化,形成一套適合沿線國家的投資規則,以加強基建項目的可持續性及穩定性,讓企業及投資者得到更完善的保障。
(作者係中銀香港經濟研究員)
本文刊登於《紫荊》雜誌2018年6月號
編輯:鄒李蕾
紫荊邀你一試
全港首個免費網上補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