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辦賑災專戶27載 見證香港同胞對祖國的拳拳深情

香港同胞在參與國家各項事業建設的同時,還心繫內地同胞,每有災情發生,香港同胞都幫助內地同胞紓困解難。在香港中聯辦就有這麼一個特別的賬戶,該賬戶自1991年設立以來,累計收到香港社會、市民慈善捐款超過35億港元,這些數字忠實地記錄了香港同胞對祖國的拳拳深情、赤子之心。內地同胞對香港同胞的捐助也一直感恩在心,習近平主席去年“七一”在香港視察期間特別指出:“香港同胞一直積極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對此,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從未忘記。”

文|本刊記者 左婭 莊蕾

2013年,在香港工聯會號召下,香港市民在旺角街頭為四川雅安地震災區捐款。當年,工聯會通過中聯辦賑災專戶向地震災區捐款20萬港元 (圖:中新社)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10周年。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區發生的8級大地震,給當地造成巨大的災難。地震發生後,香港社會各界即刻伸出援手:2008年5月13日,香港一名中七學生領著妹妹,專程來到香港中聯辦,各向賑災專戶捐了20港元。兩個女孩放下錢轉身就走,不肯留下姓名。那段日子,中聯辦收到的,還有香港漢華中學學生親手製作的300多張寫滿鼓勵話語的心意卡;金利來集團分四批次捐贈的162,966件襯衣;在港中資企業通過中企協中資慈善基金捐贈的2,000多萬港元;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婆連同女兒們給她的當月生活費一起寄來的、寫給因救學生而犧牲的譚千秋老師的家屬的慰問信;一位沒有太多餘錢的老人捐出的自己用於養生的110粒人參再造丸……以及全國哀悼日期間相互攙扶著冒雨前來弔唁的許許多多香港同胞的肅穆、哀悼和深情淚水。據統計,2008年賑災專戶共收到捐款8.16億元港幣,其中汶川大地震賑災捐款高達7.1億元港幣,有力地支援了災區救助和災後重建。

除了大災大難時會收到香港同胞的踴躍捐款,平常日子裡賑災專戶也常收到香港同胞對內地教育、醫療等各項民生事業的資助。香港同胞的心與祖國有多近,賑災專戶是最公正的見證者,內地同胞對香港同胞的捐助也一直感恩在心,正如習近平主席去年“七一”在香港視察期間所講:香港同胞一直積極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對此,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從未忘記。

中聯辦賑災專戶27載  見證香港同胞對祖國的拳拳深情香港同胞在參與國家各項事業建設的同時,還心繫內地同胞。圖為5月11日,在川港高層會晤暨川港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上,四川和香港簽署合作項目

大災大難有大愛 血濃於水骨肉情

中聯辦賑災專戶的前身是設立於1991年的新華社香港分社救災專戶。那一年,華東地區發生特大水災,香港各界人士心繫祖國,紛紛伸出援手,以不同的方式奉獻自己的愛心。當時香港還沒有回歸,香港同胞向災區捐款的渠道並不暢通,於是,新華社香港分社迅速成立救災專戶,把香港同胞的捐助送到華東災區。據統計,華東水災災區共收到價值7億多元人民幣的來自香港的善款和救災物資,佔當時災區接收全部救災捐款的四成多。

“來捐款的人很多,記得有一天捐款的隊伍從新華社香港分社一直排到錫克廟(當時新華社香港分社辦公地點在皇后大道東387號,距錫克廟約100米——編者注)。我們來不及現場開收據,只好先登記,之後連夜補開收據,再電話通知捐贈者來取收據。”中聯辦工作人員回憶道,“當時香港的各行各業都掀起了賑災熱潮,印象比較深的是香港工聯會組織的小巴司機賑災活動,當天就收到了30多萬港元善款,由於我們有規定,收到的善款不能在手中過夜,必須當天存入銀行,我們的工作人員清點善款到晚上十點多。中國銀行也十分支持,我們當晚把錢送到銀行,銀行員工又清點了一遍。因為善款中除了港幣,還有葡幣、泰銖等等,比較難清點,一直清點到第二天早上。除了善款外,香港同胞還捐了很多衣服、帳篷、棉被等物資,我們協調中旅貨運公司運往災區,中旅沒有收一分錢。”

自那以後,向內地表達愛心的渠道更為暢通了,香港同胞捐款也愈發踴躍。

中聯辦賑災專戶27載  見證香港同胞對祖國的拳拳深情2008年6月4日,時任中聯辦主任高祀仁代為接受譚兆慈善基金給內地災區的捐款

中聯辦賑災專戶27載  見證香港同胞對祖國的拳拳深情2008年7月22日,時任香港中聯辦副秘書長王志民代為接受香港交通安全隊的捐款

1996年2月,雲南麗江發生7級地震的消息傳到香港,香港同胞即刻解囊相助。據不完全統計,通過新華社香港分社救災專戶的捐款就達3,346萬元人民幣、16,742萬元港幣和10萬美元。這些錢不僅給災區兄弟姐妹帶去了物質上的幫助,更是給予了他們莫大的精神支持。同年9月5日,雲南省委省政府專門通過新華社香港分社給香港同胞寫來感謝信,不僅代表100多萬受災群眾和雲南全省4,000多萬各族人民向香港同胞真誠致謝,更是詳細列明了每一筆捐款支出用途。

2001年2月,救災專戶變更為現在的名稱——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賑災專戶,由中聯辦行政財務部代管。賬戶名字變了,但是香港同胞的濃濃深情沒有變。多年來,賑災專戶一直源源不斷地匯聚著香港同胞對祖國的牽掛和關愛。

2010年4月青海玉樹發生6級地震,中聯辦賑災專戶收到善款13,883萬港元;8月甘肅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賑災專戶又收到善款3,804萬港元,當時身處甘肅敦煌的95歲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當即決定捐款160萬港元。

2017年8月,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和新疆博爾塔拉州精河縣接連發生地震。得知消息後,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第一時間將20萬港元善款送至中聯辦賑災專戶,托中聯辦代為轉交災區。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主席胡明添說:“希望以小小的捐款表達香港信徒心意,為當地災民送上溫暖與關心,最重要是起到拋磚引玉作用,鼓勵更多港人捐款到內地賑災。”事實也正如胡明添所期待的那樣,短短幾天,香港中聯辦賑災專戶就收到了300萬港元捐款。

香港同胞對祖國的牽掛,不只在大災大難當前,也融在每一個平常的日子裡。中聯辦賑災專戶時常收到香港同胞和社會團體對內地教育、醫療、扶貧等各方面事業發展的資助。例如,港島中西區各界協會捐助廣西田陽縣老鄉家園幼兒園;通善壇捐助羅定市加益鎮通善葉榮鉅伉儷中心小學、佛山市高明區中醫院血液透析中心、佛山南海區西岸茶山慶雲洞修繕;德聖教總會有限公司捐助屯溪江南實驗小學、安徽商山中學;何耀光慈善基金會捐助太原陽曲縣泥屯小學困難學生張晗煜;香港海員工會捐助新豐縣黃礤中學;四川政協港區政協委員資助四川省精準扶貧等等,不勝枚舉。賑災專戶還常常收到匿名捐款,有一位香港市民,從2015年5月起每月捐款100港元,到現在每月捐款400港元,從未間斷也從不留名。

香港特區政府鼓勵各界人士向慈善團體捐助,對向特定慈善機構的捐款給予減免稅待遇。社會各界人士向中聯辦賑災專戶的捐款屬於減免稅政策的鼓勵範圍。

中聯辦賑災專戶27載  見證香港同胞對祖國的拳拳深情2009年7月10日,時任香港中聯辦主任彭清華代為接受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捐給四川北川中學重建的善款

中聯辦賑災專戶27載  見證香港同胞對祖國的拳拳深情2014年8月7日,時任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代為接受香港金利來集團給雲南地震災區的捐款

賑災專戶管理人員無償精心服務

“你是中聯辦的,我相信你”

中聯辦賑災專戶還有一處與其他慈善賬戶不同,即不提取任何管理費用。賬戶由行政財務部工作人員義務代管,除了管理賑災專戶外,他們還有其他的工作職責。雖然是“義工”,賬戶管理員們卻兢兢業業、精益求精。在接受捐款時,他們規範開具收款票據,為捐款團體、人士提供減免稅憑證;在轉匯款項時,他們認真核對受捐對象信息,確保每一筆捐款都按照捐贈人的意願送達。“儘管捐款者沒有要求,但我們要求自己力爭每筆捐款都能當月送到受捐贈者的手中。”賑災專戶管理人員說。

雖然賬戶管理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賑災專戶一直收支管理規範、賬目核算清晰,每筆捐款的來龍去脈都有據可查,資金管理沒有發生過一次疏漏。

在此基礎上,賬戶管理員們還不斷主動提高服務水平。中聯辦賑災專戶有一項“特色服務”,即向某個地區、某個項目定向捐款,賬戶管理人員會想盡辦法協調,確保達成。例如,2017年九寨溝地震發生後,菩提學會會長、西方寺住持寬運法師捐款100萬港元,表示希望將該筆款項用於九寨溝唐卡寺的災後修繕。專戶管理人員通過聯繫九寨溝縣民族與宗教事務管理局、四川省財政廳等部門,並多次與兩地金融機構協商,克服跨境直付內地國庫的難題,最終將款項撥至九寨溝縣,用於唐卡寺的災後修繕。

為了讓善款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賑災專戶今年與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達成協議,將賑災專戶收到的未指定受捐對象的捐款轉交至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由其劃轉災區,專款專用。目前已有200萬港元地震救災款撥至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其中180萬港元用於為九寨溝地震災區醫院購買血透機,按照相關規定面向社會公開招標採購;其餘20萬港元用於為新疆博爾塔拉州精河縣災區群眾採購過冬禦寒物資。

“中聯辦對於來自香港同胞的善款非常重視,因為它代表了香港市民和災區同胞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賑災專戶的管理員非常認真負責,工作很敬業也非常專業。在和我們討論選擇項目時,他們詳細詢問了很多關於項目的可持續性發展、項目受益群體和受益範圍,以及項目風險等細節性的內容。”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於這類緊急救災救援項目,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不提取行政管理費用,並將尊重香港同胞意願,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認真做好項目設計、調研、追蹤及評估工作,在項目的各個環節中保證公開透明,“我們會將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實處,真真正正讓災區群眾感受到香港同胞的關懷之心。”

中聯辦賑災專戶27載  見證香港同胞對祖國的拳拳深情2015年8月31日,時任香港中聯辦秘書長許東接受紫荊雜誌社總編輯楊勇代為轉交的胡寶星伉儷捐款

中聯辦賑災專戶27載  見證香港同胞對祖國的拳拳深情2017年8月22日,香港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代為接受菩提學會和西方寺給九寨溝地震災區捐款

為什麼賑災專戶的“義工”們如此投入和用心?中聯辦賑災專戶管理員告訴記者:“作為賑災專戶的管理員,我們看到了廣大香港同胞對祖國人民及祖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牽掛,每天都會被濃濃的骨肉深情感動著。我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全力做好賬戶資金管理服務工作。這不是一句空話套話,完全是感恩之心的驅動。”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次日深夜,時任管理員在加班後乘出租車回家途中談及香港社會各界踴躍向災區捐款捐物,沒想到下車時,駕駛出租車的老人說什麼也不肯收他的車費,反而拿出50港元請他幫忙捐給災區。工作人員詢問這位出租車司機的姓名和地址,老人不肯說,也不要收據,只說一句:“你是中聯辦的,我相信你。”

時至今日,每一個新到的管理員都會聽到這個故事。香港同胞的這一句“你是中聯辦的,我相信你”成了管理員們精益求精的最大動力。

中聯辦賑災專戶27載  見證香港同胞對祖國的拳拳深情中聯辦賑災專戶常常收到內地受助人寄來的感謝信 (李旭鴻 攝)

祖國和全國人民從未忘記

內地同胞也想回饋香港社會

心懷感恩的不只是中聯辦工作人員,對香港同胞的這份深情,內地同胞始終銘記在心。

中聯辦賑災專戶常常收到內地受助人寄來的感謝信。2008年10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為了表達誠摯感謝,還在香港報紙上刊登了感謝信,感謝特區政府撥出賑災資金、迅速派出搜救隊、醫療防疫隊和飛行服務隊奔赴抗震救災一線,也感謝廣大香港同胞慷慨解囊、志願者踴躍奔赴災區、新聞從業人員深入採訪報道。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除了感恩,內地同胞也希望能有所回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也有一些內地慈善家打聽如何給香港捐款,他們了解到香港社會也有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孤寡老人迫切需要慈善救助,也希望盡己所能,幫助有需要的香港同胞渡過難關。不過,據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了解,目前內地向香港的捐款渠道還不多,這其中既有溝通不足的因素,也有一些管理和技術上的制約。比如內地現在使用微信、支付寶捐款越來越多,香港捐款還是以信用卡和支票為主,香港的慈善機構很多尚未開通網絡支付方式。該負責人建議,“中聯辦賑災專戶可以成為溝通香港和內地慈善機構的橋樑,幫助香港和內地的慈善機構加強合作。我們希望可以把香港的公益項目介紹到內地,也把內地的公益項目引進香港,讓雙向捐款渠道更為暢通,從而令香港同胞和內地人民的心靠得更近!”中聯辦賑災專戶27載  見證香港同胞對祖國的拳拳深情

(本文刊登於《紫荊》雜誌2018年6月號)


責編:李幸

編輯:張小馨、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