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谷斷崖巨石泥漿中 救助96名生還者——香港飛行服務隊空勤主任憶汶川救災
文|香港 張耀敦
香港特區政府飛行服務隊空勤主任的日常工作範圍包括:運送政府人員到偏遠地方執勤、空中監察、內部保安、吊運物資及協助撲滅山火等,但首要任務還是拯救生命及運送傷病者。十年前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香港飛行服務隊曾千里馳援。本刊特約參與救援的空勤主任張耀敦回顧那段往事,展現這支神秘隊伍的風采。
交通運輸部之EC225型直升飛機及香港飛行服務隊之超級美洲豹直升機共執行26次拯救行動,救助了96名生還者,接運了84名支援人員及合共10.7噸物資和裝備往返災區
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作為國家的一份子,香港特別行政區除了在金錢上作出援助外,更派出多個救援單位,其中包括香港特區政府飛行服務隊。我還記得地震後第二天,部門已安排預計出發救援之同事先到醫院接受防疫注射,及將所需之飛機器材、醫療用品、飛機及個人之補給品、以致空中噴灑系統(可因應防疫需求噴灑消毒劑)先作好預備以“隨時候命”。2008年5月17日到6月4日,在3個星期的行動期間,交通運輸部之EC225型直升飛機及本隊之超級美洲豹直升機共執行26次拯救行動,救助了96名生還者,接運了84名支援人員及合共10.7噸物資和裝備往返災區。
山體移動,深谷和斷崖布滿巨石、泥漿和瓦礫,
大大增加了救援及飛行難度
四川地形跟香港相差達三倍——四川山峰平均海拔高度超過3,000米、香港最高峰大帽山海拔不到1,000米。加上山區天氣經常驟變,濃霧處處,能見度往往低於目視飛行之下限。而且汶川地震後又發生多次強烈餘震,災區不少高山在發生大規模山泥傾瀉後山體移動,河流遭堰塞湖截斷,深谷和斷崖布滿滾落的巨石、泥漿和瓦礫,大量電纜和電線混雜其中。我們一時又無法取得災後最新之地形圖和導航資訊,大大增加了救援及飛行難度。四川五月間那種潮濕、悶熱的天氣,對我們算是另一種考驗。幸得香港特區政府駐成都經貿辦公室及其主管陸仿真先生,以及與我們從2002年開始有飛行交流活動的國家交通運輸部救撈局的同志們的幫忙及協助,才能使我們在短時間內投入服務!
我們被安排在廣漢機場跑道旁一個開放式停機棚,原址是停泊小型飛機的位置。我們放了幾張椅子及電腦,便成了臨時辦公室及指揮中心。每位隊員都期望把握“黃金時刻”儘量拯救生命。每天早上6時30分前,我們就會到達指揮中心聽取簡報及分配工作,進場預備飛機及裝備都趕在黎明前“天黑黑”的環境下進行。從早上飛行至下午約6時左右,每次任務一般約3半小時完成。每天飛行任務完畢後,各人要花上1個多小時做飛機保養、維修、物資補給及準備明天飛行,才能返回旅館休息。
我們全力拯救同胞生命,
也感受到了來自內地同胞的濃濃情意
在四川救災期間,我們全力拯救同胞生命,也感受到了來自內地同胞的濃濃情意。廣漢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可能擔心我們在短時間內適應當地氣候和環境會有困難,不單組裝了一輛已退役的小消防車為所有工作人員定時送飯、送飲用水,更安排了醫護人員確保我們身體狀況良好以應付每天繁重之工作。
香港飛行服務隊每天從早上飛行至下午6時左右,每次任務一般約3個半小時完成
還有一大班自願救災的高中學生穿梭我們中間協助我們。他們年齡約15至18歲,有男有女,跟我們的工作時間相若,女孩子會被派往擔任協助文書工作或在指揮中心內處理雜項事務,有力氣的男孩就幫助搬運。他們從不抱怨辛苦,有空擋時便安靜地坐在一旁,喝口水及稍作休息。作為一個小孩的父親,我被他們的表現感動了!
印象更為深刻的是一次餘震。因每天工作繁多及在酷熱環境下工作,到了晚上,我們總是儘量爭取多休息。有一天凌晨約四時半,當我的身體還是極之疲累之際,忽然感到床被大力搖晃了兩次,跟著便聽到救撈局一位同志在我房門外大喊:“耀敦,快起來!”當時我實在太疲倦,決意不逃。但相隔2分鐘後又有第2次餘震,那位同志竟然從地面走回我一樓房間再扣門。這次我為他安全著想,起身和他一起跑到地面安全地方。我還深刻記得他第一句跟我說的是:“耀敦,地震要逃呀,我是不會把你掉下的。”太感動!太感謝!
臨近回港前的三天,直升飛機已飛回香港總部,剩下來要做的工作是確保所有救援器材妥妥當當運送回港。那個晚上是我第一次在市內小店吃飯,相約救撈局幾位老朋友聚一聚。可能是因為我的口音,服務員確認我是香港救援人員。點菜後老闆一家人和店內一些與老闆相熟的客人,就逐一前來跟我們道謝,感謝我們冒著地震危險來協助四川人民。他們的真性情令我大為感動!
昔日災區殘疾學生中有人已在備戰冬殘奧會,
他們的堅強令人動容
地震過後四川省人民醫院及相關企業和機構在香港特區成立了“站起來”公益組織,為在汶川地震中受傷而造成截肢的傷員提供高端假肢矯形器材和康復訓練。截至2018年3月,共有564名地震傷員接受康復治療。我很榮幸有機會當她們在港接受跟進手術期間接待她們。
這些傷者中不少人當時還是學生。記得約地震後三年多,她們的腿部雖然已完成截肢手術及安裝義肢,但因還在發育期,骨骼仍然在發育和增長,需要每隔2至3年便回香港接受磨骨手術及治療。她們給我留下特別深刻印象。
民航直升機抗震救災指揮部為香港飛行服務隊救災人員送上錦旗
她們並沒有太在意別人對她們傷殘的看法,更沒有因此求過特別的厚待。有一次帶她們去看電影,當我們這班叔叔還在查看哪些商場有最完善之傷健設施之際,她們卻出乎意料地強烈拒絕安坐在戲院地面輪椅位置,反而要求中層最佳觀看位置。進了影院後,我們還沒有安放好她們的輪椅,她們就以倆人一組,單腳跳到預訂的位子上。
因為父母需要工作,自手術後,她們大部份都是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飲食,就算有人家境比較富裕。她們說自己雖不幸受傷,但已長大成人,獨立是理所當然的。其中一位小女孩的志願是當空中服務員,她積極學習英語,而且很有信心地跟我說:“叔叔,你看著,在不久的將來航空公司一定會接受安裝義肢的空中服務員!”根據“站起來”組織的資料,其中還有名叫趙秘的女孩,今年21歲,地震奪走了她的右小腿,但熱愛運動的她已是國家隊單板滑雪運動員,更在備戰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
(作者係香港特區政府飛行服務隊空勤主任)
本文刊登於《紫荊》雜誌2018年6月號
編輯:莫潔瑩
紫荊邀你參與
第五屆「紫荊盃」兩岸暨港澳青少年書畫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