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1977年第一次從香港去深圳(演講)
梁振英出席“港澳台大學生網信企業實習計劃2018(香港區)啟動禮”演講實錄
梁振英(右三)
6月5日,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出席“港澳台大學生網信企業實習計劃2018(香港區)啟動禮”(查看新聞),並在現場發表精彩演講。
面對台下即將赴內地科技企業實習的香港學生們,梁振英給他們打氣,鼓勵他們要“敢闖”、“敢創”,敢於踏出舒適圈,親身到內地城市去走走,感受國家經濟發展、擴寬視野範圍、鍛煉做事能力。
梁振英給在座的同學分享了一段往事,說起他在1977年從英國留學歸來時,第一次從香港過關去深圳的情景,那過程是多麼的呆板和繁複,現時早不可同日而語。他娓娓道來,還給大家展示了當年過關使用的證件。
演講中的梁振英
梁振英說,“非常羡慕今天香港青年人和今天到场的同学,因為你们在这个年代,想去哪就去哪,而我像你們那麼大的時候,卻很少机会出门出国。因為,当时中国内地还未开放、还未改革;而去外国交通不方便,飞机很贵。”
“像你們那麼大,我們的世界基本就只有香港、九龍、新界這三個地方。”
他回憶,“1977年從英國留學回來,我第一次從香港過關到深圳。當時過關是持一份回港證件,到了深圳邊防之後,坐在房間裡排隊等候審批。邊防人員會挨個叫人進去問問題。”
“邊防人員踩在很高的椅子上,會問你一堆問題。問你姓名的時候,你得告訴他,問你年齡的時候,你得告訴他,他甚至會問你性別……(笑聲)”
“我在想,我當時既沒留長髮,樣子、聲音也不像女生,但是人家要問,有什麼辦法,只能照答咯。還好不用檢查。(笑聲)”
緊接著,梁振英又說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細節:“邊防人員會問及你所持的證件,我就說,我是測量師,但表格不是自己填的,工作人員聽了之後,往表格裡填了兩個字:工人。(笑聲)”
演講中的梁振英
梁振英說整個詢問過程大概花了10分鐘,還是挺繁複的。好在那時候由香港到深圳過關的人不多,一天大約40個人。好不容易過關之後,第一件事是拿著回鄉介紹書副本,到當地公安派出所報到,然後蓋個章。你在哪逗留了一天,就在哪蓋上一個章。回程時,邊防人員就會對一對,你在內地逗留了幾天,蓋了幾個章。
第二件事是換人民幣,大家會使用人民幣在當地買一些東西帶回香港。人民幣是可以帶出境的,也沒有什麼擔心。“當時邊防開放時間短,早上9點開,下午5點就關了,辦完手續就要花將近3個小時,基本哪也去不了。”梁振英說。
“中午在那排隊買飯吃,用的是糧票加鈔票。”
後來,隨著內地的改革開放,從香港去深圳的人越來越多。梁振英描述道,當時他遇到許多拎著紅白藍袋子的工廠老闆或者夫妻檔,他們跑到深圳去做生意。他們帶著半成品來到內地,找當地的工人進行再加工。“許多當年跑深圳、東莞的小老闆,今時今日,已大多成了上市公司的大老闆。”
梁振英給大家展示當時的回港證
梁振英給大家展示當時的回港證
“從78、79年開始,我就經常跑內地,作為‘專業人士’到深圳等地講課。當時香港有20多個這樣的‘專業人士’,組織了一個組織,叫‘促進現代化專業人士協會’,成員們想將自己學到的有限的專業知識,貢獻給國家。
“比如,79年在深圳,我們幫深圳同胞做了第一個城市規劃。當時深圳只不過是個小漁村、小農村,大概只有二、三萬人口,沒有高樓,完全沒汽車,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除了走路之外,你只能用一毫半毫錢,請一個帶著單車的年輕人,讓他騎單車載你去。這就是四十年前的深圳。
“後來,過關的人越來越多,過關手續就必須簡化了,回港介紹書已經不能適應,於是,就有了下面的回鄉證。這就是當時的情況。”
演講之後,梁振英和同學們進行交流互動
在座同學向梁振英提問
在座同學向梁振英提問
實習計劃的口號,“敢創,我可以”
這個口號傳遍每個角落,精神得以傳遞
責編:李幸
編輯、攝影:白冰、曉樹
音頻:西西